毕大费/文

张爱玲为什么能够成名?走了狗屎运!这个评价,不是我说的。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评论家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评论: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日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 ,张爱玲的的文字不反对日伪,有点文学艺术,而且粉饰太平,日伪当然求之不得,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于青、金宏达编著的《张爱玲研究资料》,也作出了类似柯灵的评价。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首诗 张爱玲时无英雄(1)

再来看看张爱玲的成名轨迹。

早期写作,可以不提,尽管她12岁就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只能证明其早慧,除了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晚清重臣张佩纶,她却并未因文章而成名,说明写作水平一般。

张爱玲真正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一鸣惊人,是于1943年在《紫罗兰》杂志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后,又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上海被日寇用刺刀占领的沦陷期,是1937年至1945年。沦陷之后,上海很多著名文人,如茅盾、巴金、叶圣陶、叶灵凤、郑振铎、欧阳予倩等,这段时期,被迫纷纷转往全国各地,四处流散。还有些文人,则因被日伪通缉,虽然留在上海,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早在张爱玲成名前十多年,茅巴作品已经是家喻户晓,响彻上海滩。

以前读张爱玲,没有在意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读到这些评论资料,忽然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一帮文坛大咖云集上海滩,张爱玲想出头,没那么容易。

再者,文学作品无法不能失却对时代的批判性,在上世纪40年代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凭她这几部爱情小说,最多在鸳鸯蝴蝶派的朋友圈里混,怎么可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文学地位?

话虽这么说,评论家们也太毒舌了,居然将张的成名描述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全文完)#上海##张爱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