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介绍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涉及到了一个修辞方式“对仗”。但具体什么是对仗?和我们语文中经常说的“对偶”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篇 对偶

【定义】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

对偶又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分类】

从形式上分类 :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急于贬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偶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

“峰回路转”(峰回对路转)、“晓风残月”(晓风对残月)、“羽扇纶巾”(羽扇对纶巾)。

从内容上分类:

1.正对(偶)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朝解缙的对联)

----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没有根基;山中的竹笋,嘴尖皮厚肚腹中空空。比喻没有定性的人只会胡说八道,没有真的真才实学。(“墙上”对“山间”,“根底”对的“腹中”,“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等,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海内”对“天涯”,“知己”对“比邻”,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置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自嘲》----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

----刚在长江游过泳,又吃到了这么美味的武昌鱼。 (这是一个宽式的流水对,具有相串成对的结构)

从结构上分类: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对偶的发展历程举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唐诗宋词元曲: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二篇 对仗

【定义】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偶用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的对偶称为对仗;但对仗又比对偶稍微严格一些,尤其是在格律诗中。

格律诗对仗的要求:

(1)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即平对仄或仄对平。

(2)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3)要求词语所属的词义相同,词性一致。词义相同,如山川对山川,草木对草木,颜色对颜色与白等;词性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4)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在律诗对仗中是不允许的。

【分类】

根据宽严程度分类:

1. 工对。(严格等级★★★★★)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反义词相对都算工对,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更是工对。例如: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句中自对(“晓战”对“宵眠”,“金鼓”对“玉鞍”)而又两句相对,是工对。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自对,“草”与“木”是植物自对,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山河)对植物(草木)也算工整。

2. 邻对。(严格等级★★★★)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注意,这里是“相近”而不是“相同”,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器物对衣饰、植物对动物、方位对数量等门类接近但不同;如黄与白,鸡与鸭,草与树等就算是门类相同的词)。例如:

白居易《感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是同门类,但属于接近的门类,就是邻对。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3. 宽对。(严格等级★★★)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比邻对更宽一点,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例如:

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对“解”是动词对动词,“儿女”对“长安”是名词对名词,但两个名词不是同一范畴。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明月清风”对“轻裘肥马”名词对名词,但两个名词不是同一范畴。

4. 流水对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出句与对句(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例如:

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

骆宾王《在狱永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 借对

借对也叫假对,它通过借义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1)借义。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例如: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的一种解释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表示数量词,与“七十”相对,就是“借义对”。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放在现代诗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几度”,属于借义。

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意义的“李”来与“茅”字相对。

李商隐《令狐八拾遗见招》“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义来与“云”字相对,属于借义。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又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

杜甫《秦州杂诗其三》“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借“珠”为“朱”(颜色),来对“白”,属于借音。

杜甫《独坐》“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借“沧”为“苍”(颜色),来对“朱”,属于借音。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为“苍”(颜色),来对“蓝”,属于借音。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借“皇”为“黄”(颜色),来对“白”,属于借音。

6. 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例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

7. 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例如:

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属于错综对。

8. 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例如: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曾有文学家评论,“途中”和“马上”、“暮春”和“寒食”,未免合掌。

根据内容分类:

有事对、正对、反对等。(可参见“对偶篇”)

第三篇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1、表现形式上不同

对偶限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的要求外,还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反(否则就“合掌”,这在诗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上下句中的相同结构位置上出现相同词语。也就是说,对仗在形式要求上比对偶高。

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偶不是对仗,因为其平仄不相对,音律不太和谐,特别明显的是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同一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刘禹锡《酬白乐天扬州初逢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对仗。

2、使用范畴不同

对偶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是一种修辞手法,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

对仗属于诗词写作范畴,是一种表现手法。格律诗要求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对偶和对仗的关系,那就是“对仗是更加严格的对偶,所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表格(一句话总结对偶和对仗的关系)(1)

第四篇 举例篇

【只对偶不对仗】

过五关,斩六将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亲贤臣,远小人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鸿门宴,桃园盟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孙行者,祖冲之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言必信,行必果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桃灼灼,柳依依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雪茫茫,雨霏霏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山抹绿,燕剪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谦受益

指鹿为马,画地为牢

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鱼不尽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私心重,骨头软

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心胸阔,天地宽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朝前看,往前走

风明月,苍松怪石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鬓虽残,心未死

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既对偶又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贾岛《雪晴晚望》)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法对酒》)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