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的假象(把玩人性的灰度)(1)

《分手的决心》剧照。(资料图)

北京时间8月11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宣布,由朴赞郁执导、汤唯与朴海日主演的电影《分手的决心》将代表韩国角逐第95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今年5月,韩国影人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集体性的荣耀和注目,这部斩获最佳导演奖、由中国女星汤唯主演的电影也赚足了期待。

8月中旬,《分手的决心》上线,口碑却呈两极化。一种典型的声音认为,该片在视听语言上展现了超高的技术水平,堪称华丽。朴赞郁是韩国作者导演的代表之一,本片中,他标志性的暴力血腥与性元素有所减少,同他著名的“复仇三部曲”相比,对人性的复杂挖掘也随之减弱,在朴氏作品序列中只能算中规中矩的平庸之作。

有人认为,朴赞郁的社会观察和历史意识仅止步于设定,与擅长将韩国人历史伤痕与类型元素结合的好友奉俊昊相比仍有距离。更重要的是,当性别视角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对电影工业的审视后,同2016年入围戛纳的《小姐》一样,该片也引发有关男性凝视的讨论。

朴赞郁曾自谦地将《分手的决心》定位为一部“又冗长又乏味又老套的爱情电影”。1963年生于首尔的朴赞郁,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哲学系出身,据说是受到希区柯克影响开始拍电影。

《分手的决心》延续了经典黑色电影的人物设定框架:“蛇蝎美人”与“木讷警察”。故事的起点,刑警张海俊(朴海日饰)正在调查一件山顶坠崖死亡案,死者的妻子宋瑞莱(汤唯饰)是一位美丽神秘的中国人,韩语发音不标准,让人永远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计划做什么”。

在对宋瑞莱产生怀疑的同时,张海俊也不自觉被她吸引。犯罪调查日益紧张,两个人物之间却互生好感。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爱情,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设定,提供了足够的戏剧张力。

在寻求对经典黑色电影的突破时,朴赞郁显然试图将这个故事东方化,因此将《山海经》作为隐喻贯穿始终。宋瑞莱穿的蓝色毛衣、家中的壁纸,都体现出《山海经》的元素。而整部电影也依据“山”与“海”,呈现出对仗工整的上下两篇。宋瑞莱从海上偷渡而来,寻找坚若磐石的山,却最终“像水母一样”回归大海,被海埋葬。

前半部分,故事从刑警张海俊的视角展开,宋瑞莱是被窥视者,窥视的理由看似正当,是为了犯罪调查,因此视听语言常呈现出侵入性,是对宋瑞莱生活的全方面窥视。宋瑞莱作为被窥视者,也对窥视了然于胸,并富有主体性地利用窥视——比如对张海俊展开爱情的诱惑,“把那个刑警的心拿来”。而在正当调查的表面之下,则是张海俊对宋瑞莱产生爱恋,侵入其私人生活的阴暗窥视,这也最终让刑警职责旁落,犯罪调查付之一炬。

后半部分,在海俊以“失去作为刑警的所有自负”为代价保护她后,感受到真心的瑞莱成了新的窥视者,这时的窥视是在暗处,海俊并不自知,窥视的理由是为了爱情。观看与被观看、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在精心设计的结构中近乎工整地呈现。而最惊心动魄的是,当所有谜团被抽丝剥茧地理开,杀了两任丈夫、对于杀戮本身冷漠又疏离的瑞莱让海俊和观众看到的,却是一颗真心。

这部电影的一个迷人之处是——它准确地捕捉并富有诗意地呈现了悬疑和浪漫混合后最复杂微妙的地带。朴赞郁曾在两段采访中谈到过《分手的决心》的创作表达,这是一个关于“两人关系如何发展又如何毁掉的,对此进行追踪的电影”:

“《分手的决心》是成年人的故事,是爱情故事,也是刑侦片。但我真正想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任何成年人都能与之相关,我没有把它看成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而是试图用微妙、优雅和幽默来表达它。”

“这是为那些失去了某人或不得不放弃某人的人准备的,也是为那些了解拥有一段微妙的、难以定义的浪漫关系体验的人准备的——这是一生中发生在你身上的非常复杂的心理变化。”

而对于这种微妙的呈现,朴赞郁显然投注了大量的思考力。比如,对于性元素的去除,尤其对于二人是否发生过性关系,片中并没有任何直接交待,这在朴赞郁的电影中是十分少见的。

对此,他的解释是,这并不是一部把情欲本身去掉的电影,因为许多观众仍能感受到性张力。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得服务于情感的微妙,“因为这些人都将感情隐藏起来,不会轻易说出口,观众想要发现这个东西的话,就需要仔细看人的脸,看人物的眼神……如果还加入各种强烈刺激的表达的话,就没法把这些细微的东西仔细看清楚了。”

从2005年《亲切的金子》,到2016年《小姐》,再到2022年《分手的决心》,编剧郑瑞景和朴赞郁曾多次合作。片中,海俊解释为何对瑞莱产生爱意时说,“身形笔直,放松状态下依旧能如此挺拔的人十分少见”。

这句话让人十分摸不着头脑,但郑瑞景在一次采访中的解释却令人动容:

这句台词是导演写的。第一次听到我就说:“哦,感觉还不错?”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不知道这点就很好。刚开始听到觉得很好笑,之后我真的开始对“很笔直”进行了思考。此后,确实感受到了悲伤。如果瑞莱在中国生活不辛苦,也就不会来韩国;在中国本就如此艰辛,何况在韩国呢。话听不懂,为她着想的人没有,理解她的人也没有。生活在这样的地方的她,总是保持笔直的身姿,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想到这里就让人悲伤。感觉这台词很好。另外,一想到演员汤唯并不会联想到笔挺的身姿,她一直都是平静地走近主动握手的人。因为我们习惯弯腰行礼,所以有一种感受不到的轻快的笔直。

片中还有一个极具设计感的镜头是——在瑞莱为自己制造了一场足够盛大的死亡仪式后,电影并没有给濒死的人物面朝大海、眼噙泪水的面部特写,而是拍逐渐被流沙淹没的手。郑瑞景解释,这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主人公的悲伤,而是自己觉得“这个女人好可怜啊”,为人物心痛而产生的悲伤,“落泪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这种对于情境的微妙处理和朴赞郁近乎炫技的视听语言,不断在感官和情感上带给观众刺激,像沙滩被海水浸透一样被拉进电影。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完美,比如许多网友调侃,与汤唯的英语、粤语展现出的语言才华相比,她在《分手的决心》中说得最差的反而是中文。在讲述自己从海上偷渡而来的悲惨遭遇时,她用翻译软件语调激昂地说中文,搭配夸张摇晃的身体,这个古怪的场景不仅让人出戏,海俊眼中传递出来的情绪也不像怜惜,更像是惊吓和困惑。

郑瑞景在初稿完成后,曾对海俊这个人物提出过疑虑:海俊的爱相对于瑞莱是否不足,瑞莱是拼上性命去爱,而海俊赌上的只有自己的自负自信。这显然出自女性编剧的敏感,朴赞郁认为这一点可以由演技补足,郑瑞景则在后期慢慢被说服,“对于一些人来说,失去自负自信,可能比死还难受。”

这种逻辑听起来很像现在网上经常调侃的“你只是失去一条腿,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故事最后,孤身漂泊到海外,已经杀了两任丈夫的瑞莱选择了自杀,只是“为了成为他的未结案件”。即使自杀本身具有主体性,甚至可能是女性在权力关系中占据主导——让这个男人从此睡不着觉,魂牵梦绕地想着她,但这也的确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一个中年男人的意淫,沦为内核极其俗套的商业片。

这种结尾的缺憾在朴赞郁的《小姐》中也有体现。这部电影因为女主角对父权和封建桎梏的挑战和冲破,被视为拥有女性主义色彩,但影片结尾,小姐和女佣获得自由和解放后的一场情色戏,则被诟病为仍然是处于男性凝视下对女性肉体的消费。身为男性作者导演,朴赞郁对男性凝视本身充满自反性,因此其作品中的女性常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主体意识,但这种“主体”有时也是在男性想象中展开的。

朴赞郁显然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导演,他的电影结构精巧(如《小姐》的骗中骗结构,三段式罗生门不断释放信息),教科书式的视听语言,都让影片足够“好看”。除此之外,身为“一个喜欢听肮脏故事的老头子”,他不断把玩人性的灰度,以及人在各种奇异情境中的复杂感受,这种对过程和局部的关注,可能会削弱对整体逻辑的把握,也使得作品与杰出相比,似乎总是“差了口气”。

南方周末记者 付子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