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7月,晋楚两国在宋国大夫向戌的斡旋下,召开了弭兵会盟。盟会上,楚国令尹子木要求两位霸主晋、楚分别带领属下的诸侯相见。

晋国的执政赵文子(赵氏孤儿)认为,晋、齐是地位对等的盟友,正和楚、秦是地位对等的盟友一样,不能算作属下,子木认同,所以修正为,晋、楚带领除了齐、秦意外的自己阵营诸侯相见。

长平之战秦国有多强大(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1)

弭兵会盟

这个小小的插曲是秦国在春秋时期地位的一个缩影:秦是与晋、楚等霸主地位平等的大国,但还没有到达霸主的地位,秦国的列代国君虽然曾经尝试乘着晋国六卿争权时冒头,但每次都被稳定后的晋国轻松击退,一直无法染指中原事务,只能把目标放在西边的戎人身上。

到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秦国因为政局动荡,被魏国抓住机会夺走了原属于秦国的西河之地。

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贾宜的千古名篇《过秦论》从秦孝公开始说起,确实有一定道理:虽然秦国在春秋时代便是大国,但实力真正开始在战国群雄间一骑绝尘,却是从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的。

长平之战秦国有多强大(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2)

商鞅变法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秦孝公迁都到咸阳,打败魏国,收回了大片领土,到了秦惠文王即位时,按照春秋时称霸的传统,秦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霸主。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只是,战国时期,诸侯已经更加务实,霸主的虚名哪有土地,人口来的实在,秦国不为所动,继续向东、向南蚕食邻国的土地,首当其冲当然是在围魏救赵中,国力大损的魏国以及本就不济的韩国。

长平之战秦国有多强大(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3)

围魏救赵

韩、魏屡次大败,不断割地、不断求和,不得已之下联合赵、燕、齐帅匈奴一起对抗秦国,仍然被打得打败,之后,秦国变本加厉的开始扩张,不但继续占领了韩、魏、赵的大片领土,还向西南灭了巴蜀,并屡次打败楚国。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一年,摢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燕君让其臣子之。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

秦武王之后,秦昭襄王继位,此时东方六国的形势已经变化,魏国迁都到了大梁、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下开始崛起,楚国开始衰落,齐国在三晋与秦互殴,无力顾及之时逐渐坐大,成为六国中唯一可以与秦对抗的强国。

三晋反复横跳,时而联齐伐秦,时而联秦伐齐,秦国认识到了冒头的风险,开始和赵国缓和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之类故事,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其实是秦国战略的调整。

最终在在齐国嚣张几乎灭亡燕国时,各国终于达成了共识:齐国是最危险的国家。

于是,前284年,秦、赵、燕、魏、韩五国联军伐齐,拿下齐国灵丘,在济西打败齐军;燕国名将乐毅攻破临淄;秦魏分宋地,赵取昔阳,楚收淮北,鲁取徐州。

长平之战秦国有多强大(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4)

五国伐齐后,齐国的悲惨形势

齐国虽然在名将田单的努力下没有亡国,但国力从此开始衰落,六国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秦国的存在,秦国只要能尽力避免六国联合,统一天下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驱逐了擅权的魏冉,任用范雎为相。范雎针对当时秦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适时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秦人开始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二国,,力图稳住楚国与魏国两个巨无霸,暂时对较远的燕齐置之不顾。

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挥下,秦国对韩、赵步步紧逼,六年之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四年(前260年)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之战“长平之战”终于爆发。

长平之战秦国有多强大(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