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由来经过意义及现场体验

陈学璞

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我应邀参加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团赴广西桂林市兴安、全州、灌阳等地的湘江战役遗址,实地观察走访,对湘江战役的由来、经过、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湘江战役遗址回眸历史,体验惊心动魄的战斗

我们首先到达全州县,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林),聆听纪念馆解说,凭吊雕塑长廊,察看战壕遗址,穿过山上黑石林,感受牺牲最惨重的觉山铺战斗,考察红军渡河的大坪渡口、凤凰嘴渡口;接着到灌阳县参观新圩阻击战陈列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瞻仰酒海井烈士陵园,了解"红军三次过灌阳"、湘江战役首战" 新圩阻击战"" 悲壮的34师",考察红军首次从湖南入广西的雷口关、永安关;再接着到兴安考察当年红军渡江指挥部界首镇三官堂,以及界首渡口和界首古街,第2天(25日)参观位于兴安县城南郊狮子山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观摩了碑园的群雕、主碑、陈列馆,主碑和群雕间由互四折的中轴线台阶连接,体现了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的曲折艰难。

我们通过纪念园馆参观,革命文物观瞻,田野调查,现场观察,体察讲解人员的现身说法,对血战湘江的经过和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最关键、最惨烈的一仗。蒋介石估计红军将沿着先遣红六军团的路线前进,于是预先调集中央军、桂军、湘军、粤军共26个师30余万部队,凭借湘江天险精心布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中央红军撤离苏区时有8.6万人,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之后,到了桂北部队减员至6.5万人。红军与数倍于己的优势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图谋。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批指战员英勇牺牲,总人数锐减到3万多人。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令进军广西渡过湘江,湘江战役正式打响。红军采取甬道式行军方式,以红1军团和红9军团为左翼,红3军团和红8军团为右翼,红5军团担任后卫,全力保护居中的中央和军委纵队。

1934年11月28日,到12月5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34师大部阵亡,整个湘江战役历时共11天。其中,11月28日至12月1日,双方大规模的激战4天4夜。整个湘江战役主要由"三大阻击战"加上红军后卫部队的一些后卫战组成。

为了捍卫渡江通道,保证界首至屏山60余里渡江区域的安全,红一军团在全州脚山铺,红三军团4师在兴安光华铺,红三军团5师在灌阳新圩,设立阵地,阻击湘军和桂军的疯狂进攻。新圩阻击战发生在灌阳县城东北部约10公里地方,距中央红军前往湘江通道最近点仅5公里。李天佑率领红三军团5师担任军团前卫,奉命在广西灌阳新圩抗击国民党两个师,从28日开始,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毫无惧色,不怕牺牲,逐个山头与敌反复争夺,激战3昼夜,压倒了气势汹汹的桂军,表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红5师战地救护所内的110多名红军伤员被包围并丢进酒海井地下河里,残酷杀害。 在脚山铺战斗中,红一军团10多公里的第二道阻击线上,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在茂密的松林间,中央红军与湘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白刃战。直到中午,第一师和第二师才交替掩护,撤出战斗。与此同时,红三军团第六师的第十八团在新圩红树脚、第四师在光华铺地域也和桂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大坪渡口、界首渡口、凤凰嘴渡口、屏山渡口,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渡过湘江的四大渡口。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下军委纵队从界首渡口渡过湘江。红八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五军团13师从凤凰嘴渡口渡江,因遭飞机轰炸和敌军追击,许多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水,从此当地人说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红八军团过江后,由一万余人锐减至一千余人,成建制取消。至12月1日晚上止,红军大部分部队渡过湘江。

红军在这三大阻击战中,历经血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脚山铺阻击战伤亡约4000余人,团长易荡平牺牲;光华铺阻击战伤亡约1000余人,团长杜中美等牺牲;新圩阻击战伤亡约2000余人,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等牺牲。两支英雄的后卫部队更是伤亡惨重。特别是红5军团34师,掩护红军主力遭到桂军堵截,无法渡江,最终魂断都庞岭。师长陈树湘立下"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在腹部受重伤被俘的紧要关头,从伤口处拉出肠子用力绞断而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二、进一步认识湘江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现场学习和交流,对湘江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评论家们每到一地,都有当地干部和工作人员带领到纪念园区参观和实地考察,特别是听取了当地专家王文胜、刘建新、文玉鸾的详细讲解。大家边走边看,边谈边议,触景生情,对英勇作战的红军肃然起敬,提高了思想认识。各地与评论家一起讨论研究的领导和向导、老师主要有:全州县文联唐玉兰、红色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廖荣辉,灌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琳春、从北京来挂职的副部长王艳、办公室主任文衍高、县委党校教师文玉鸾,兴安文新广体旅局副调研员刘建新、兴安文联王国楚、公安局阳著文、文新广体旅局主任科员杨迪忠,等等。

一是重新认识湘江战役的性质。过去一度认为湘江战役死了很多红军战士,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大挫折。现在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反观历史,梳理史料,认为湘江战役虽然存在惨痛的失败,红军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但从总体上看,这次战役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国民党企图聚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图谋,保卫了党中央,保住了党和红军的绝大部分骨干,保存了中国革命最中坚的力量。

二是政治上的路线偏向,组织上的严重错误,"三人团"指挥上的重大失误,特别是军事顾问李德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固执己见的强悍作风,根据地搬家带走的大批辎重和坛坛罐罐,拖累了战斗部队。以至先头部队急行军已经占领了湘江渡口,部分机关和后勤人员还在一百多公里的路上艰难前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红军指战员的大规模流血牺牲,整个部队伤亡惨重。从而彻底暴露了教条主义带来的恶果,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

三是湘江战役中发生的惨痛教训,使广大指战员明辨了是非,擦亮了眼睛,造成了舆论,之后的道县会议、黎平会议才有可能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变更原定去湖南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行军路线,改为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为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从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湘江战役教训的实践中认识了毛泽东,认识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伟大战略思想和高超的战略战术。

四是湘江战役孕育的精神是伟大的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精神。

五是红军长征过广西,经过湘江战役,树立了红军理想崇高、道德高尚、纪律严明、爱国爱民、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传播了革命思想,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三、传承弘扬湘江战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通过亲临遗址考察和现场学术交流,缅怀先烈,抚今追昔,评论家们深受教育和启发。滔滔湘水,巍巍青山,染红了烈士的鲜血,留下了革命先辈的激战事迹。正如《湘山湘水谣》所唱的:"血战湘江存浩气,舍生取义美名扬。""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烈士身,一山一石一丰碑,一草一木一英魂。"

1.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为文艺评论家的灵魂。广大红军将士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突破湘江的艰巨任务,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文艺评论工作者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坚定信仰。在文艺评论工作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理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宗旨。当年红军用严明的纪律保持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塑造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形象,大军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占领四大渡口,突破湘江。今天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联系文艺评论工作实际,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别文艺是非、文艺作品的标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用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3.坚持按照实际情况评论文艺作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红军血战湘江检验出的真理。湘江战役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联系文艺评论实际,就是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敢于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4. 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文艺评论的核心问题。血战湘江,红军将士表现出不畏强敌,敢于战斗,勇于突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连续奋战的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手把红旗。

我们要发挥文艺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讲好广西故事,弘扬广西精神,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谱写广西发展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湘江战役简介及意义(湘江战役由来经过意义及现场体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