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转移矛盾和视线,等待机会重新掌权,是我国历史上的官场惯用的伎俩“退出”不是聋子听鹂、盲人摸象,也不是水浒英雄逼上梁山,“退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合理地“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以退为进下句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以退为进下句是(2.以退为进的谋略)

以退为进下句是

以退为进,转移矛盾和视线,等待机会重新掌权,是我国历史上的官场惯用的伎俩。“退出”不是聋子听鹂、盲人摸象,也不是水浒英雄逼上梁山,“退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合理地“进”。

-小记

公元前635年,楚军攻打宋国,宋国慌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决定攻打刚刚臣服楚国的曹、卫两国,以吸引楚军,解宋国之围。

楚成王听说晋国要灭曹、卫两国,心中大惊,忙命大将成子玉迅速撇离宋国。成子玉骄横自负,在停止攻宋之后,转而向晋军进攻。晋文公明令军队退避三舍,到达城濮驻扎。晋军求战心切,见主帅下令后撤,心中大为不平。晋文公重耳面对强大的楚军,胜负难料,因此在指挥上犹豫不决。这时,大臣狐偃让将士们稍安毋躁,先退避三舍。说这样做,一可以实现国君当年的诺言,二可以避开楚军锐气,待其斗志松懈时再与之交战,会更有胜利的把握。晋军明白了退军的用意,上下同仇敌忾,严阵以待,奋勇杀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也坚定了晋文公取胜的信心。

楚将成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为三队,气壮如牛地说:“现在是打败晋军、灭亡晋国的时候了!”两军开始列兵对阵。晋军采取先弱后强的战法,先由下军列将胥臣向楚军右翼进攻,因为右翼是由陈、蔡联军组成,战斗力比较弱。不出所料,楚军右翼经晋军虎皮战马一冲击,就立即惊慌失措,弃阵而逃。

晋军上军主将狐毛假充中军,竖起两面军旗(当时只有中军才有两面旗帜),佯装退兵。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战车上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装败逃。楚军以为晋军主帅败退便驱车追杀,被晋中军主将先轸拦腰冲杀。楚左军也被狐毛、狐偃指挥的上军击溃。子玉见势不妙慌忙鸣金收兵。这一仗楚军几乎全军覆灭,子玉后来在退兵途中被迫自杀。

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在退让中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所以,有经验的谋略家,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和全局账,是不会以初次交手的形势论高低的。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心术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在名利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结果大部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公子,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这时,只有一个儿子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刘备也深深地知道以退为进的道理。

刘备征吴失利,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恐怕自己一死,刘氏的王业会动摇,便对诸葛亮说:“我自得丞相辅助,幸成帝业,可惜我智识浅陋,不听丞相的劝告,自取其败,现在悔恨成病,死在旦夕,因恐嗣子阿斗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罢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一哭,果然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又握着诸葛亮的手,恳切地说:“我快要死了,有一句心里话对你说。我看丞相的才能,胜过曹丕、孙权万倍,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如果阿斗可辅则辅,教导不来的,你可代替他,自立为汉帝便是了!”诸葛亮听了,便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以之死乎?”

刘备还特在遗嘱上要求儿子,把诸葛亮当作父亲般侍奉。这么一来,诸葛亮及其部属们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夺位之心,一直维持到阿斗投降曹丕“乐不思蜀”为止。

中世纪时代,诗人吉罗姆爵士遇见了美丽的吉耶玛夫人,对她一见倾情,坠入了情网。和他同行的朋友皮埃爵士,也爱上另外一位贵妇维妮塔。

相处一段时间后,爱人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分歧。有一天,皮埃与维妮塔为了一件小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维妮塔一怒之下离开了皮埃。于是,他向吉罗姆求援,希望能够弥补裂痕。当时吉罗姆正打算离开城堡一段时间,等他回来的时候,皮埃和维妮塔已和好如初,而和解后的爱更强烈了。

吉罗姆对此很是不解,皮埃告诉他:“爱情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争执越激烈,就会持续得越长久,和好之后的感觉越甜蜜。”

吉罗姆也想体验一下这种滋味。于是,假装对吉耶玛夫人大发脾气,也不再写动人的情诗给她,并且不辞而别,在外面流荡。

莫名其妙的吉耶玛派人去找吉罗姆,吉罗姆毫不客气地把使者赶走了。这样一来,吉耶玛反而更加热烈地追求他,不断地派遣使者送去自己亲笔写的求爱信,还亲自来看望他,但是吉罗姆都以粗暴的言辞和威胁的手段赶走了吉耶玛。最后,绝望的吉耶玛决定与他分手,发誓再也不和他见面了。

分别之后,吉罗姆才领略到相思之苦,正如皮埃所言:不能见面只会让爱情更炽烈。他发疯般地写温情的诗歌乞求和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解释,希望能够得到吉耶玛的宽恕。

经过百般恳求之后,吉耶玛终于原谅了他。但为了惩罚他的过错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她命令吉罗姆写一篇描述他悲惨景况的诗篇给她,不仅如此,还必须剥下右手小指的指甲送给她以示惩罚。

吉罗姆满足了她的要求,他终于领略了爱情终极的感受。

恋情开始时,经常出现在对方眼前会引发对方的真情,情浓意蜜之际,避而不见会让情感愈发炽热激烈,没有理由的离去尤其撩动人心。对方会以为自己犯了错而更加强烈地追求你。当你不在时,爱人的想象飞驰,激动的想象只会让爱越来越强烈。

吉耶玛越追求吉罗姆,他就越不爱她,因为她太轻率,太容易上手了,没有留给他幻想的空间,窒息了他的情感。直到她终于停止派遣使者追逐他,吉罗姆才开始思念,才意识到对方的重要。

在感情生活中,以退为进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从相反的方面考虑问题,你的生活也许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以退为进之中,自我的意图得到了最不露痕迹的掩饰,在别人的猜测和询问中,你就掌握了主动权。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放松,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的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高价,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便成了“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理由,以图达到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成功地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盾,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

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积极的人生策略,并非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的错误,你们有权力让我下台,也有权力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的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从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就显得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

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也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但是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

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退”其实不是一味地忍让、败退;“进”更不能不加思索,急躁冒进。必须切记:退应有底线,进要有节制。至于“底线”和“节制”则因事而异,需要我们灵活地判断和处理。总之,抓住以退为进的最佳机会,该果断出手,绝不能拖泥带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