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不少,曹操便是其一。易中天先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让原本总是在游戏里总是作为反派大boss出现的曹操,从奸雄变成了“乱世人杰”。这次易中天先生的三卷本《曹操》,以小说的形式带着我们走进曹操风起云涌的一生,看时代起落,英雄前赴后继。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这部作品是小说,跟《三国演义》一样都是历史小说,切记不能将书中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划上等号。不要读着读着就吐槽这里与历史事件不一致,那个人物在历史上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读历史小说时容易出现的弊病。读的时候,要能看出书中的小说艺术。
在易中天的三册《曹操》中,上册写的是35到36岁的曹操,中册写的是38到46岁的曹操,下册写的是53到66岁的曹操。我们能看到的时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无论是天下大势还是曹操个人的心性,都在发生变化,英雄与时势,总是相辅相成。
能看出来的是,活了66岁的曹操,前半生似乎没有太多内容可写,但35岁之后的人生,实在是精彩纷呈。书中起始时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曹操三十五岁,易中天先生在书中连具体的日子都写了出来,八月二十五日上午。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跟曹操又有什么关系呢?
易中天在开篇写了一位刺客的未遂行动,行动对象是东汉十常侍之一张让,刺客的身份看起来神神秘秘,但机敏的读者不难想到,这位刺客便是本书的主角曹操。曹操就以这样的方式登场了,虽然没有表面身份,但读者能隐约在这名刺客身上看到一股不一样的气质。在发现行动失败之时,临危不乱,发现自己的行动早已被看穿之时,非但没有慌张,反而挥毫留下几句应对短语,方才离去。
然而,曹操的这次行动只是这一天里发生的诸多事情里的一件小事,此时的曹操不过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不过是一名典军校尉而已。在这一天,东汉的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张让策划诱杀,黄巾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汉灵帝驾崩不过数月,年幼的继任者刘辩看起来不够聪慧。在这样的关头,权力的顶层发生这样一件大事,无疑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加速了灭亡的步伐。
没错,曹操行刺张让扑了个空,张让倒是成功铲除了敌对的何进。这天下,谁是猎人,谁又是猎物?曹操的这次行动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针对张让的行动其实是由袁绍在暗中展开,别看这对冤家日后在官渡为了逐鹿中原打得死去活来,在东汉都城洛阳的时候,可是并称“京城三杰”。
袁绍出场的时候,布衣之身的许攸作为袁绍的幕僚出场了,易中天就此机会好好地借许攸之口将此时的曹操点评了一番。只见许攸心里认为曹操跟自己一样,都不是什么善类,曹操素来又有仁侠之名,原本是更倾向于择主曹操的。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是更向往袁绍这种高门大族。许攸眼中曹操与袁绍进行对比,前者不修边幅、其貌不扬,后者身材修长,不怒而威。透过这明显的对比,透过许攸择主的心理描写,就将这对敌手截然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了。
在故事的开场,我们看到的两次关于曹操的形象描写,第一次是没有指名道姓的暗写,第二次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进行侧写。以此方式,不显山不露水就将曹操的初始形象在读者眼前勾勒出来了,这份大胆与细腻,隐隐之间与日后写出《短歌行》《观沧海》的曹操如出一辙。
易中天先生是懂曹操的,是懂曹操的内在的,他在书中通过一次次塑造他人眼中的曹操来为我们展现出一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英杰人物,让我们看到英雄与时代的相互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