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快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贵州改革工作动态)(1)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研发“新系统”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作为全省唯一4E级民用国际机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和贵州“空港门户”,自2020年1月25日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日均管控进港航班150余班次,旅客量高达万余人。面对航班多、旅客多、防控手段原始落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问题,经济区以大数据为依托,创新研发疫情防控智能化人员甄别系统,有效提高通行效率。

一是建好系统解难题。传统疫情防控人员甄别模式主要采取安装自动测温仪、出示健康码行程卡、签订纸质承诺书等方法,纸质承诺书平均登记时间为7分钟/人,单个航班旅客通行时间约45分钟,如多个航班同时到港,会导致排队旅客拥堵、交叉感染风险升级、各类涉疫投诉增加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经济区提出以“大数据手段实现对旅客进行精准智能识别”的工作改革方案,在省、市两级大数据局的大力支持下,与“云上贵州”研发团队合作研发新的疫情防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前端个人申报、体温检测后,进入扫码甄别、信息核实、分类管控、核酸检测等工作步骤,实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由传统向高效智能化的创新改革。4月10日,新系统首次在北京来筑HU7289航班试运行。

二是用好系统显成效。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旅客在提前申报个人健康信息后,扫码甄别—信息核查—核酸采集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点对点”筛查并离开机场,单个航班旅客通行时间由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截至4月26日,龙洞堡机场累计甄别航班881班次、甄别101413人次、机场核酸采样97500人次;高铁列车数61列次,高铁甄别3492人、高铁核酸采样605人。

三是推广系统助提升。4月21日,新系统在全市“一场三站”推广使用,遵义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黔南州、毕节市7个市(州)社防组先后派出考察组到龙洞堡机场进行学习观摩,并在全省进行推广。新系统的研发使用实现了对入黔返黔人员的精准识别、分类服务,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旅客通行感受的满意度,实现了省、市疫情防控“流程再造、端口前移,管得住、通行快”的工作目标。

(贵阳市委改革办供稿)

贵州加快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

松桃县探索“三色预警”管理机制

促进干部担当作为

今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干部监督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实行干部“三色预警”管理机制,旨在解决干部“不学不清、不思不想、不动不争、不严不实”等问题,提振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一是细化预警问题情形。将干部预警管理细化为政治素质、履职担当、规矩纪律、廉洁从政等21种情形现实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严格落实自我检视、预警谈话、跟踪回访等教育预警监督措施。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和“12380”举报专线的作用,建立问题定期归集机制,明确内外部多种收集途径,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每月收集纪检、政法、审计等有关部门掌握干部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重要情况实时反馈收集,及时进行分类、分析,为全面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是实施预警三色分级。建立研判会审机制,联合县委办、县纪委监委和县巡察办等相关部门对收集的具体问题进行研判会审,按照干部存在问题的程度和性质,分别设置“黄橙红”三个等级进行分级预警监督。对存在执行学习、会议和请销假不严格,工作推进缓慢,调查研究不深入等较轻的问题情形,启动黄色预警;对受到黄色预警后整改不力,违反规定、有倾向性问题且情节较重的,启动橙色预警;对受到橙色预警后态度不端正、整改不积极,违反规定、情节严重且不构成违纪立案的,启动红色预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应负责单位进行研究决定后下发《预警管理通知书》,同步上报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备案,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三是严格预警分类处置。设置为期3至6个月的预警管理期,要求预警对象在收到《预警管理通知书》后结合存在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举措,主动报告整改情况,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将对预警对象开展跟踪回访,详细了解预警对象现实表现、问题整改、工作实绩等情况。对预警管理期未满但整改态度端正、工作实绩突出的,可按程序提前解除预警;预备期满后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组织审核、会商认定等程序,分级审批(审定)后解除预警;对预警管理期未满再次被预警的,根据问题情况延长预警管理时间、升级预警等级或给予组织处理。将预警管理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选拔晋升和绩效分配等挂钩,明确预警期间一般不得晋升职务、级别或者重用任职,不得评选各类先进,每受到一次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分别扣除个人当年目标绩效奖金的10%、20%。

(松桃县委改革办供稿)

贵州加快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贵州改革工作动态)(3)

凯里市创新开展“纪委书记·董事长”座谈会

护航营商环境

今年来,凯里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职能,创新开展“纪委书记·董事长”座谈会,用铁的纪律和优质的服务护航营商环境,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建立机制,确保座谈会常态开展。探索建立“纪企”专题座谈会议机制,由市纪委书记牵头,组织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涉企服务部门“一把手”同志,邀请本市重点企业负责人定期召开“纪委书记·董事长”座谈会,通报全市营商环境现况及专项监督情况,听取企业家代表意见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围绕企业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现场答疑。纪委书记、分管副市长直面堵点、界定权责,共商良策,推动营商环境向优发展。4月14日,召开了首场座谈会,与会企业提出问题及意见建议8个,现场答疑3个,纳入重点事项讨论研究5个。

二是制服务卡,确保座谈会联通“纪企”。梳理执法司法、审批监管、政商交往、市场经营、政务服务和其他损害营商环境等六大方面监管内容,印制“强监督、促效能,护客商、促发展”优商服务卡,在醒目位置印制“亲清”热线电话、二维码,载明服务内容、受理主体。目前,通过“纪委书记·董事长”座谈会及入企走访,向企业和商户发放200张服务卡,切实架起了企业商户与纪检监察机关之间的连心桥,使问题反馈更加精准高效。

三是专项监督,确保座谈会形成威慑。组建监督检查组深入园区、企业开展“走百家企业、优营商环境”专项监督,了解掌握影响营商环境的各类问题,做到优先受理、单独建账、限期办结、及时反馈,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今年来,通过“纪委书记·董事长”座谈会监督发现并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6个,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视不够、化解企业诉求不力的15家单位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对企业反映2名干部在行政许可中推诿扯皮、生冷横推,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线索进行调查核实。

(凯里市委改革办供稿)

来源:《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2年43期、贵州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