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上期我开讲到定城镇所在地“仙沟墟”一名源于唐宋时期的“坡寮墟”,明朝时更名为“新沟墟”。清朝张岳崧主编的《道光琼州志》记载:新沟,旧碑土名呼“仙沟”。新沟乃宋末元初由迁琼始祖莫恭万七代孙世袭千户总莫意,领兵驻扎坡寮屯田,引巡崖河水开新渠灌二十万顷良田而得名新沟的来历,从而,推论出新沟更名“仙沟”,与莫氏先祖有关系。
为考证这种关联,前几天,我特意又驱车前往定安。先后谒拜莫村大宗祠、莫氏始祖墓地、仙屯村莫氏小宗祠与“屯月”老古井,发现了仙人足迹,印证了“仙沟”一名,果然来自在莫氏一族祖墓“仙人看镜”的风水格局。可以推翻坊间传说,仙沟来自没有依据的“封、高”两姓和因地震“崩沟”的海南话谐音。
————————
文图|刚峰
一
什么是“仙人看镜”?
其实,我也是在考莫村大宗祠后,驱车穿过村中小路,偶尔发现并感悟到的一种风水格局。
站在莫村看旧州岭
莫氏牌坊
果然,到达莫氏祖墓,站在陵园牌坊下,我询问支书,此穴位应是风水祥地,有青云直上之势,请问是何名?他告诉我,老人传下来的说法叫“仙人看镜”!
何谓“仙人看镜”?莫支书说,祖墓正前方面对的就是旧州岭,岭下是一望无际的水田。每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时,月亮东升至岭上,月光照映着千亩洋田,水田上光洁如镜,反射到旧州岭上,如一位仙人一样,高高地端坐,俯瞰着如镜一般明静的人间。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水田宛如仙境,让穴位中的莫氏祖公,也如仙人指路一样,指引和庇护着后裔奋发进取。于是,莫氏后裔每年都会在这个吉日来祭祖搞公期。
我在莫村祠堂参拜
莫村宗祠
听完支书的话,我站在墓地,透过历史烟云观四周环境,看发源于五指山的龙脈,中条开屏列障,到定安段,簇拥而起,穿过南面的尖岭后,北行起龙门山,东折乌盖岭,西转三岭至金鸡岭,再北奔定城突起于县衙,最后向东平缓伸展至文状坡亦莫氏祖墓地。
从方向上来看,这块墓地穴位应该是酉山卯向。卯是正东,酉是正西。通俗的说,山是背面,前面叫做向。卯山酉向就是坐卯向酉,也就是坐东朝西。这个穴位便是风水学中的八运时为“双星会向”中的“三吉星聚首、主丁财两旺”的格局。
莫氏祖墓陵园
站在墓地看四周:后有定安老县衙为盾,左侧有山椒、莫村村场为青龙,右侧有排坡、南山村场为白虎,可谓砂地环抱拱卫。前有数十亩水田汇成明堂,远眺开阔,有道美岭为案山。外案左边南渡江东奔而去,右边有潭览溪、居丁溪环绕至东北在巡崖入南渡江,可谓水口密合,案叠分明。在这个被风水学古称为“仙人看镜”的穴位,莫氏始祖在此开基立村并长眠于斯,不得不佩服始祖的远见高明。
那么,冥居此穴位的始祖是谁?
据莫氏族谱记载,此先祖陵园是海南莫氏古墓葬群,最早墓葬至今已有750年,比定安县历史还早30年。园内有坟茔30余座。其中,有莫氏迁琼始祖“掌善伐恶大将军”莫恭万坟,有元朝南建州同知莫真成坟及世袭千户总兵莫意、莫喜、莫有用、莫公勤坟,有明太祖嘉为“义士”为国捐躯的莫宣宝坟,有万户府总管莫执中坟,还有举人莫伯惠,列任五县教谕后任潼川府知府莫瑞堂等坟。
莫氏陵园前的案山
坐西朝东的陵园
莫村明堂
莫氏始祖莫恭万墓
然而,我却有些疑惑。莫氏始祖莫恭万,乃北宋熙宁年间奉旨入琼的千户总兵,至今一千年,为何,这个祖墓历史莫氏族谱只载有750年?此墓群,到底是北宋所建,还是建于南宋或元明之间?是谁为其择“仙人看镜”穴位?
疑问,让我不得不走进莫氏始祖迁琼历史风云的往昔中,寻找蛛丝马迹……
莫村小学
二
解读定安莫氏始祖迁琼来历及后裔镇边轶事,其实是件蛮开兴的事。不只是莫氏一门左右了定定千年历史,更是因为,通过莫氏一族的人文故事,展示海南历史文化璀璨天空下的辽阔与丰富,从而,寻找,定城仙沟名称来历背后的历史真实。
莫氏迁琼始祖名叫莫恭万,其祖上的渊源按定安莫氏族谱记载,可追踪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广东考出来的第一个状元及第公名叫莫宣卿。而莫状元祖上却是“始于周宣王次子,第110世孙姬振杨”。他建迹陕西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这也就是我在仙屯村内依然可见民房前悬挂“钜鹿”堂号的佐证。
仙屯村的“钜鹿”堂号
按广东雷州莫氏族谱记载,莫状元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却生有二个儿子,其中有一支分派去了福建。而恭万公便是其支派后裔。按定安莫氏族谱上说,莫恭万,字大彪,原籍福建莆田县,后移同安县。自后汉刘知远乾佑二年(949年),钦奉谕旨调征有功,受封掌善罚恶大将军。汉没出周,显德三年(956年)调任千户,周没宋初太祖仍任千户之职。熙宁间(1068-1077年)奉旨戊琼镇守西南境。
定安的莫氏族谱撰稿时是在明朝,历代族谱重修时都是重复始祖这段记载,莫恭万迁琼这段历史应该没错。莫恭万是在北宋熙宁年间来琼的,作为福建同安的千户总一名武将,他为何会在这个时间奉旨入琼?
海南莫氏迁琼始祖莫恭万画像
这段历史蛮有意思,大家还记得我在前文所述巡崖村吗?
汉人开始进入定安是在唐懿宗咸通年间,李将军率军南进平黎乱。尔后,为拱卫设在旧州唐朝时的琼州府,在南渡江与巡崖河交汇处现的巡崖村,设置了巡检司,并在现在文笔峰设李家都。北宋建政后,汉人从巡崖河不断地迁徙而居丁,形成了定安东部汉人居聚区与西部黎人世聚地两块族群。因为,北宋初期,琼州府搬迁到南渡江北岸的府城,南岸这一块丰富的冲击盆地上,已无汉人政权与军队守护,因东部的汉人农耕与西部的黎区“刀耕火种”生活方式不同,故摩擦不断,常年发生骚乱。
朝廷急需要派一支军队来此驻屯。
莫氏始祖莫恭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福建同安县以千户总兵军衔来到定安驻防的,从此,莫氏一族在定安,繁衍生息三十八代近八万余人。前十代世袭千户总,以武镇边;明代以后,改武习文,出进士三人,出举人18名,左右了定安历史迁千年。
有关定安莫氏始祖莫恭万的传记,不知道,为什么海南明朝唐胄版《正德琼台志》没有一点记载?反而是雷州地方志稍有墨笔。说他是于1049年奉军令,从福建路调遣到广南西路合浦一带驻防,参与平定侬智高之乱。
这段历史定安莫氏族谱没有记,但有可能却是真实的。因为,北宋熙宁年间的皇帝叫赵顼史称宋神宗,是宋英宗长子。作为北宋第六位皇帝,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启用王安石为相,推动著名的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他在位时,一反前朝的软弱,以强硬的态度对付虎视眈眈的邻邦,立志要统一中国,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对西夏的讨伐,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
定安老县衙
交趾位于现今越南北方地区,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然而,作为番国,不安守份,时时侵扰北宋边境,并于熙宁八年九月,出动6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广西路。宋神宗派郭逵领兵抗击交趾军,宋军取胜,攻占交趾国,迫使交趾国王李乾德奉表投降。此后,交趾再也不敢侵扰宋境。
雷州史志记载,莫恭万从福建率军驻守广西合浦,应该就是这段历史背景。后又奉旨调入琼州,可能是职位不高,故海南的明史没有记载。但莫氏族谱却详细记载了,莫恭万的生平与贡献:“公于熙宁间(1068-1077年),戊琼镇守西南境。公抚黎歧,斩荆棘开疆启土,置南建州,即今定安县也。以功袭职,十世典握兵权,遂卜居建江(现南渡江)之上里,以姓显地因名莫村,与周丶陈丶蔡并为世族。初琼郡当赵宋时,鲸鲵扇海,枭獍嗥山,民不安睹。自公典兵作卫,斯使广池无波,歧黎息燧,淹雨蛮烟之民,岁时嬉游歌鼓之声,则公有功于社稷民生者,适与伏波将军相鼎歭矣”。
定城莫村村委会
莫氏族谱将其始祖公与汉代两伏波将军并肩而举,虽有谬夸之嫌,但,莫氏在定安的贡献,仅从以武伐边来看,其军功显赫满门尽忠,却无哪一个姓氏能相比。
自始祖莫恭万起至元朝末年止,莫氏在镇守定安,连续袭封了十代千户总兵,其中,第九代莫执中还升为万户总管。从第七代起,又增封次房莫意为千户,新建屯兵营,即现仙屯村。也就是说,仙屯村的开村始祖是莫意。第十代长房千户莫有用死后,其千户银印由孙儿莫天锡收藏,寄在昌原村岳母家,因火灾而损失。无印不成官,失印就弃官,从此长房失去了千户袭封。
最为有名气的属第十代次房千户总莫真成,因武功了得,被袭任潭榄翼千户总后,曾带兵远征广西柳州,屡建战功,授予金牌。他的最大贡献,就是父子俩在定安儒妇皆知的“南建州”平叛之功,载入史册。
莫村的莫氏宗祠
南建州,是元朝太子图贴睦尔曾贬谪海南因定安峒黎首王宫帮助,得一美人名青梅,后入京为帝史称文宗,为感恩,而将定安县升格为州这一历史事件。王官虽为世袭知州,但作为汉人的莫真成,从广西得胜并奉命回师,帮助王官平息匪患,升任南建州同知并执掌兵权。至此,宋元两朝,定安独揽兵权的,在汉人中官最大、权最足、地位最高的就是莫氏世家。
元末,莫真成过世,明初,朱皇帝下旨撤消南建州恢复定安县,派汉人吴至善为知县,王官之子世袭知州王廷金不服反叛,并屯兵于南牛岭图谋再起。明朝征招莫真成之独子27岁的莫宣宝率军围剿,兵进母瑞山,围攻南牛岭。不足三年歼灭王廷金,获得银碗嘉奖,并欲授予主薄官职,但莫宣宝不受,却协助明军修路搭桥。可惜,在开辟通往五指山道路时,被王氏后人以流箭射中而死。从此,莫、王两家结仇,不得通婚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
海南莫氏第十一世祖、被明太祖嘉为“义士”的莫宣宝画像
这就是葬在定安莫氏祖墓中,荫袭千户总先祖们的一些历史轶事片断,却对始祖莫恭万的葬礼却没有详细记载。或许是历史久远,或许是明之前的谱牒遗失。总之,海南的正史与方志都没有对祖墓群有准确记载。从文物的角度,假如此墓始建于北宋,那它一定会列入省级保护单位,可惜,此墓只属县级文物。
但是,雷州莫氏族谱上却有记载,说:莫万恭,娶苏氏,生一男,取名佛生。为何取此名?是因始祖婆苏氏平时注重吃斋拜佛,以求祥瑞,故生子取名佛生。佛生公应该是十岁左右随恭万公渡琼。雷州族谱上还说:公安营扎寨定安后,驻地后人取名莫村,公卒葬雷州府徐闻县城东五里。
如果,雷州的莫氏族谱没有错的话,那么,定安莫村这座莫氏祖墓群里的始祖莫万恭的墓,应该是一座衣冠墓。因为,莫氏族谱上说,莫氏祖墓早于定安建县35年,定安置邑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祖墓应该是建于1257年,那时的皇帝叫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而始祖却死于1077年亦北宋熙宁十年,其中相差180年,中间还隔着五代呀,定安的莫氏族谱间接也佐证了我的这个推断。
莫氏祖墓到底建于何年?或许不重要了,真相早已随着历史烟云消逝在南渡江的流水中。重要的是,北宋也好,南宋也罢,莫氏一族以武镇边,杀伐较重,七代单传。自十代孙明初莫宣宝公葬此祖墓后,莫氏后裔不再世袭千户,而是开始改武习文,耕读传家。从此,以莫村为中心的定安莫氏族群,开始有了朗朗的诗书声,后裔进士及第、举人成堆,莫村终因“一里三进士”而成为定安人文祥瑞之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明朝莫宣宝归葬祖墓之后,莫氏一族才真正应验了“仙人看镜”的风水!
莫氏宗祠里的先祖介绍
三
受敕封宋袭将军元袭千户武功卓绝威镇琼郡
开科考明中举子清中进士文人辈出誉饮定安
在蓝天白云下瞻望定城莫村的莫氏大牌坊,我的心,油然升起了一份敬意。不得不为这幅楹联而折服,此联不仅平仄押韵工整,而且,将莫氏在定安一族的脉络渊源及文功武卫的巨献,展现的淋漓尽致。
定城现存一座亚元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南山村,坐东向西,是为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广东乡试中壬午科第二名举人莫维则(名汝拭,今定安县南山村人,曾任上犹县知县)所立。明代定安出进士4人,虽无莫姓,但莫氏一族却出举人9人,加上清朝,共以18位占全县举人四分之一。清朝定安出进士六人,莫氏独出三名。如果再算上明朝王弘诲与清朝王映斗两位莫氏外孙,莫氏一族在定安十名进士中可谓占据半壁。特别是贡生,明清两代莫氏共出160名,占全县贡生514名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定安莫姓,虽为小姓,却在明、清两代文风旺盛、才俊显赫、人文焕彩,不仅独占鳌头蜚声海内外,而且,撑起了定安璀璨的人文。
南山村亚元坊
当然,这一切都归源于始祖莫恭万,没有他奉调戍琼而落籍定安,焉有莫氏十世袭千户祖荫,宋元明清后子孙蕃茂。自始祖定居莫村后,莫氏一族先后移建排坡村、南山村、山椒村,成为定城郊外之名村。再后则迁徙到全县及全岛各地。至今,外延在祖村周边的定安莫氏村庄有今定城镇的仙屯村,居丁镇(今龙湖镇)文头岭村、桐树村,雷鸣镇的头尾村(隆文村),龙门镇的赤土村,龙塘镇(今龙河镇)的高上园村,岭口镇的鲁古井村,翰林镇的章塘村,新竹镇的白堆村,黄竹镇的大统村等,莫姓早已成为定安县的名门望族。从现今尚保存还好的排坡村合族祖祠、莫氏小宗祖祠、士贞公祠、莫村祖祠与仙屯村等祖祠来看,似乎,每个祠堂里都记载了“仙人看镜”的风水痕迹,都可闻到文风昂扬的人文与风水趣闻。
莫氏宗祠
比如,我在莫村就听到了“铜鼓荫庇”莫姓人才辈出轶事。
排坡村莫氏老祖祠。许荣颂 摄
此趣闻说是莫氏先祖在定安屯田时,挖出了汉代大铜鼓二件。这是吉祥宝物,一直置放于祖祠。可惜,铜鼓在土改时被没收,被其莫姓任贫协主任之子孙砸烂卖了废铜。
忆先泉碑
再如,莫氏排坡村古井边有个“忆先泉”石碑,此碑系排坡村举人莫魁士,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纪念高人潘毅而立。
潘毅乃北京宛平县人,生于明代末年。学问渊博,不愿为清廷之官,流落到定安,巧遇莫魁士。莫识其为高人,筑六敛轩以馆之,延请其为莫姓子弟之师。自此,莫姓子弟在高人名师讲教指点下,读书之风大盛。他自己于康熙戊子(1708)科乡试考中举人,不愿为官,家居读书。族谱记载他在生活衣食起居照顾潘毅十九年,潘毅逝世后,葬之如礼。然后他“笃行孝道,筑思嗜台,凿忆先泉井以追念先人”。除自己中举外,其之子莫陶,于雍正元年癸卯(1723)科考中举人,雍正五年丁未(1727)科考中进士;从弟莫魁文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科考中举人,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科考中进士。以后本村莫绍德于乾隆己酉(1789)科乡试考中举人,嘉庆元年丙辰(1796)科考中进士。终成“一里三进士”之盛况,光宗耀祖。
莫支书讲历史
莫村支书为我解读祖先历史
“忆先泉”便是饮水思源,不忘挖井人之意。
最为传奇的是我在仙屯村考古,竟然发现一古井内供奉着一名“白亿先师”。这位“白亿先师”是谁?难道就是传说中为莫氏立祖墓布“仙人看镜”的仙人?……
四
仙屯村的开村先祖,是莫氏第七代孙世袭千户总兵的莫意,率军屯田而形成的莫氏族村。然而,他是几时屯兵于此,为何要在此屯兵?有关他的生平履历莫氏族谱却着墨不多,只知道他死后归葬于莫村祖墓群。
但是,我从族谱“从第七代起,又增封次房莫意为千户,新建屯兵营,即现仙屯村”记载中,可推测,莫意,应该是南宋末年人。既然莫氏族谱上说,莫氏祖墓早于定安建县35年,定安置邑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祖墓应该是建于1257年,那正是南宋理宗时代。
南宋理宗是在位最长的皇帝,四十多年,国家也是多事之秋。除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外,边陲海南也经常黎乱四起。莫意是次房,本不可世袭千户,可朝廷仍然增封,可见,当时琼州府西南这块黎汉交界区的局势也非常险峻。
仙屯小学
仙屯坡
仙屯村北村口
北看仙屯村水塘
南宋末年,莫意是为何到此屯田的?现无史可依。
但据仙屯村老人自豪地说,他们的先祖骑着白马巡崖,皇帝让他,马跑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归他。老人们说,我们仙屯村原来的土很大,东到旧州、南到龙湖、北过南渡江至新坡。现在的仙沟,都是仙屯村的土地。
站在现在的仙屯村查看四周地形,依然可窥见当年这块战略要地的险峻。
仙屯村依仙沟坡而立,村的正北面是条小渠,渠前面是南渡江水域。村的东面肉眼可见巡崖村与旧州岭,村的南面便是仙沟坡后的龙岭村;而西北面,便是定安老县城。祖村莫村,崎角在西北面南渡江上游,形成了一左一右如青龙与抱虎般拱卫的地势地形。特别是从水路逆南渡江而上的船舶,必经仙屯村水域,这里不仅是水陆军事战备要地,更是龙脉潜伏之堪舆。若登上立在仙屯村边上的仙沟塔(现名见龙塔),眺望四周,就可清楚看清此地的龙脉风水格局。
仙沟塔
仙屯村关公庙
仙屯村小宗祠
仙屯村宗祠里的进士牌坊
那天,村中干部陪我扫村,我在村前北面考古井很兴奋。不仅发现了供奉的白亿先师座像,而且罕见到井中立有块古石碑。石碑上面阴雕着“邨月古井”的篆体,石碑上,右边是“仙人启玉井”,左边是“屯子汲瑾泉”,中间上面是:“开天穿井”,中部是“白亿先师”,下面摆着一仙人坐太师椅人像。
问村民,都不知是哪年开的井,也不知这个“白亿先师”是何许人也。只是说,此井早年被淹埋,后被挖掘,将挖出来的古石碑与坐像摆回原位。
仙屯村的“月屯古井”
古井中的古石碑
古井中供奉的“白亿先师”
这个古井,虽然我没有资料佐证,它与仙沟名称来历有直接关系。但是,站在古井,面对古石碑,我的思维顿时有了点醒悟:
这个“白亿先师”,莫不是南宋时期海南人,著名的道教五祖白玉蟾吗?
思绪一打开,记忆瞬间有了飞絮。仙屯村南向背后的文笔峰,不正供奉着南宗五祖吗?作为海南唯一的道教文苑,正是依据民间传说,将白玉蟾大师,晚年在此修行百岁羽化而登仙之地,修建成景区。
定安文笔峰白玉蟾五祖祭坛
白玉蟾祖籍福建闽清,父亲就职于琼州教喻,故他生于海口的府城。本姓葛,因父早逝母改嫁澄迈典读村白氏,而更名白玉蟾。史书上说他,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可不得官吏欣赏,一气之下,改走偏道。游历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举二十年之力,创始金丹派,成南宗五祖,终成道教一代宗师。
白玉蟾书法
道教南宗五祖
史上说,他为避免入宫为国师,在桂林遁江而不知所踪。然,几十年后却有诗歌书法流世,且有人亲眼面见,他潜伏回故乡海南修行。史书上说他生于1194,却不知他终于何年?
但若从时间上来看,莫氏祖墓建于1257年,白玉蟾刚好六十岁左右。同为南宋同时期的人,莫氏建墓先祖应该是在第六、七代,作为琼州府西南边境世袭千户总兵,请归乡隐居的道教大师白玉蟾来布风水,完全有这种可能。因为,只有海南人,才能看懂南渡江流域这块潜龙卧虎的堪舆风水。何况,海南历史上,也只出过这样一位道家大师,白玉蟾,他也自称为海南道人,琼山老人。
仙屯村鸭饭一条街
假如我的这一推论成立的话,亦可见,流传于琼北地区乡村屋前房后的至今还张贴的各类道符,特别是定安西南一带的公期中的神秘穿杖与用上神奇香火后不出血的道家民风民俗,与各类公庙神庙等,都可从金丹派中解释的清。
别说白玉蟾在海南成仙没有史料依据,就是他遁江后,查遍中国任何一本正史上,也没有一处说得清楚他晚年修行的踪迹。但南宗一派却延续千年至今,且祖廷还在定安,这或许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巧合与神秘。
乡村公庙祠堂
定安乡村民房
其实,站在仙屯村的东面看巡崖河与旧州岭,依然如跟在莫村一样,可以窥见“仙人看镜”的意境。风水不算是迷信,应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是集山川河流、气流天象等自然现象与村庄屋舍、农耕节气等人类劳动生活中的经验、预测的精髓。如果没有科学性,很多历史古迹都无法说得清。
从莫村的“仙人看镜”到仙屯村古井供奉的“白亿先师”,我豁然理解,为何这个村叫仙屯村,也自然理解,以仙屯村为中心一带会有许多以“仙”命名的古塔、古桥与古村。甚至定安县名中的这个“定”字,也带有一股仙气味。也不 难理解,清《道光琼州志》主编定安人探花郎张岳崧,为何会在“新沟墟”名下注释:“旧碑土名呼仙沟”一词的真实原意。
仙屯村新貌
海南美丽乡镇:定城镇
原仙沟镇现定城镇所在地蓝天白云
定城镇政府
“仙沟”一名,应该说从南宋末年莫氏七世祖莫意在此屯兵垦荒始,就尊祖制,取名此地为“仙屯村”。因为,此地,也能如祖村莫村一样,能看到旧州岭,能有“仙人看镜”的意蕴。
后,率军开渠引巡崖溪水灌溉垦区良田,渐渐各地商贾汇聚而成集市,官方设置“新沟”墟镇(土名仙沟墟)。直到清末民初,因牛市兴起,因隔壁琼山设有新民乡,故又将新沟改回“仙沟”名称。
仙沟牛肉
仙沟牛肉子母锅
海南著名美食:仙沟牛肉
百年前,仙沟镇因海南最大的牛墟而闻名海内外,直到前几年,因机构改革,仙沟合并归定城镇,打造了“仙沟牛肉”与“仙屯鸭饭”两条美食文化街,成为海南美食乡镇,成为游客最喜欢光顾打卡的旅游名镇,而映衬着“仙人看镜”的千年古韵……
(拙作《寻味定城仙沟名称来历的背后人文》结尾,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