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几个生僻字——
jiǎ
槚
shè
蔎
chuǎn
荈
这几个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茶”的别称。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一曰茶
用“茶”指茶是在唐朝时才被官方认定的。唐开元年间,《开元文字音义》编撰完成,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身参与,让“茶”字很快普及开来,“茶”“荼”混用的时代结束。多年后,茶圣陆羽创作的《茶经》中完全使用了“茶”字,用“茶”代茶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曰槚
“槚”是茶树的古称。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槚,苦荼”的说法。
三曰蔎
“蔎”原指“草香”之意,古时四川西南部的人们多用“蔎”来代指茶。
四曰茗
用“茗”代指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时期的郭璞说:“早采摘的叫茶,晚采摘的叫茗,有的也叫荈。”“茗”是茶的重要别名之一,现代人仍用“茗”指茶。
五曰荈
“荈”是西晋之后人们对茶的称谓,现在这种称谓基本消失。西汉的司马相如亦是为爱茶人士,他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便是茶之意。
关于茶的别称,当然不止这些,在我们国家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里,关于茶的美誉与别称还有好多,搬个板凳,且听我们一一细说。
荼 [tú]
“荼”字同属于草和木部,这是最早用来形容茶的字之一。《神农百草经》把茶称为“荼草”。 《诗·邶风·谷风》里有这样的句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不过,《诗经》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是茶,有些则认为是平时所说的苦菜。
不夜侯
“不夜侯”是古人对茶的拟人化的一种戏称,从字面上应该也能知其大意。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就说:“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所古人把茶称为“不夜侯”。
消毒臣
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李德裕对唐武宗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唐武宗就命人煮一瓯天柱峰茶,把茶汤浇在肉食内,然后将肉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再时候打开,肉已经化为水,“消毒臣”的别称由此而来。
涤烦子
唐代时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因喝茶有忘忧解烦的效果,唐代煮茶名士常伯熊,便为茶起了个雅称“涤烦子”。
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清风使
茶友圈中大家遇到对茶道造诣比较的高的大师,一般都会打趣道:“你果真适合修仙呐!”
茶在古时也叫做“清风使”, 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发出“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句子,所以,用“清风使”来代指茶和那些清风道骨的茶客们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从茶的口感入手,人们又把茶称为苦口师和余甘氏。
苦口师
泡一杯浓茶,轻轻啜一口,微微苦涩盈满口,而细啜便觉得苦尽甘来。浓茶苦口,人们又称茶为“苦口师”。
晚唐时期,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受邀去中表兄弟品赏新柑。但他一进门, 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若无睹,只急呼要喝茶。无奈,仆人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苦口师”的典故由此而来。
余甘氏
喝茶时入口甘甜清爽,喝完更是唇齿留香,余味缠绵,所以人们又给茶取了一个名字“余甘氏”。 其实最早时茶是被称为“余甘子”的,但当时人们也把橄榄叫做“余甘子”,为避免茶与橄榄撞名,人们就把“子”改为了“氏”,叫做“余甘氏”。
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也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茶寿老人
后来爱茶的人们,也对“茶”字进行了一番拆解:
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
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解读是:从茶字的部首看,由“草”头和“人”“木”三部分构成,而“人”居中,似立于草木之间,寓意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喝茶可怡情养性,这倒是现代人对茶比较津津乐道的解读了。
一口气读下来,竟不知道茶有如此多的名字!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别称,说到底是中国人对茶爱得深沉。
饮茶之人茶趣多,不知道这么多的别名,哪一个最深得你意呢?
如果你觉得文章内容还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和我们一起传播中华千年茶文化!
关注我们:远山有茶,了解更多普洱茶内容。
原创声明
本文为个人原创,本文内照片都是本公众号或者读者供图,均属原创拍摄。
谢绝商业用途转载。
如需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教你更多普洱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