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庸老前辈致敬(感谢金庸老爷子)(1)

那年与朋友搭伴出门旅游,同团的一个教授不知怎么说起来,就问我们两个小姑娘,看不看琼瑶小说,我们回答:“不看,我们喜欢看金庸小说!”教授笑了,竖起拇指说了一句:“看金庸小说的女孩都是聪明人!”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不过与看琼瑶的女孩相比,看金庸的女孩,明显多了几分豪气,我们从不哭哭啼啼,扭扭捏捏,我们的目光看向苍生看向天地而不是只看向身边那个男人,也许,这就叫做聪明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金庸小说,竟然是那部在老爷子的作品中存在感比较低的,评价也不是特别高的《连城诀》。小时候,夏夜乘凉,我们姐弟加上外婆三个人每晚都要听我妈讲故事。我外婆没文化,但是特别喜欢听故事,她会撺掇我妈不用干家务,下班回家就看书,看了要讲给我们听。于是,在那一个个夏夜,我们听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封神榜》、《水浒传》、《玉娇龙》、《云海玉弓缘》……

以及,有那么一个故事,一个被活埋的女孩,一盆花,一个拔光了自己的头发冒充和尚的傻小子,一个半夜起来砌墙的人。

真的好奇怪,明明《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封神榜》都是很可怕的故事,但是在我的童年里,这个故事却一直是个阴影,每每一想起来就觉得毛骨悚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妈不知道为什么没把故事讲完,而我,竟然忘记了它叫什么名字,以至于后来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在寻找着这个故事。

直到有一天看到《连城诀》,对了,就是它!听故事的夏夜,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那个没听完的毛骨悚然的故事连接起了从听到看的成长经历。

听故事的夏夜,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而那个没听完的毛骨悚然的故事连接起了从听到看的成长经历。

向金庸老前辈致敬(感谢金庸老爷子)(2)

刚开始看武侠的时候,看的是梁羽生的作品,三观极正,也好看,但看多了没来由地觉得无趣。

后来随着83版《射雕》的热播,开始找金庸的书看,家里有好几部,都是我爸当列车员的时候在火车上拿粮票跟人换的,《射雕英雄传》还是那种16开的杂志版。

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通过图书馆,与同学互换等方式,基本在初中阶段就看完了金老爷子的所有作品。

高中看的是古龙和温瑞安,上大学前开始自己尝试写武侠,写了好多乱七八糟的片段以及各种长篇提纲,不知道还在不在家里的小木箱里,前几年看到过,发现写得挺可笑的,但,那是我的青春。

再然后,遇到了一群同样的傻子,在那个叫做“九阳村”的网站里,大家把“小木箱”里的东西拿到网上晒,晒成了十几年的好朋友,九阳村早已不存在了,这群傻子也已不再年轻,却还能每天在微信群里插科打诨开玩笑,也许,可以一直延续到七老八十。

感谢金庸老爷子,给了我们热血青春!

昨晚听到噩耗,一时难以接受,虽说老爷子已经94岁高寿,离世已无遗憾了,但是心里还是感觉空落落的。听说网上最伤感的一句留言是“90后开始失去!”是啊,90后都开始失去了,70后、80后们,又失去了多少!

只是,人生不也本该如此吗?老爷子一路走好,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回忆,以及,已经与骨肉一样生长到内心世界的豪情侠气!

老爷子一路走好,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回忆,以及,已经与骨肉一样生长到内心世界的豪情侠气!

向金庸老前辈致敬(感谢金庸老爷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