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贤臣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赐“赢”姓,其后裔受封诸侯,建立黄国,商灭夏时,支持商朝;周灭商时,保持中立,国存而爵位降为子爵,故称黄子国。春秋时期,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遗民,以国名为氏,这就是黄氏的由来。

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与黄氏宗族相关的一幅旷世奇画。它传承了600多年,经历无数磨难,还被一分为二,被分开了361年之久。

这还要从清顺治年间说起,江南小城宜兴,住着一位名叫吴洪裕的官宦人家。

一天晚上,吴府上下一片慌乱,原来老爷吴洪裕病危,家人围在床前,焦急地等待着老人的遗嘱。

吴洪裕气如游丝,眼睛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人家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

有人取出画作,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泪流满面。半晌,才吃力地喷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家人大惊,这是要焚画殉葬啊。

那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千年绝笔、百世神作,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作在吴府里已经传了三代人,吴洪裕太珍爱此画了,所以嘱咐家人把它付之一炬用来殉葬。

火光一闪,画被点燃了,就在画作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窜出一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也已烧去。

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四年后,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残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倒像是一幅完整画作。

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剩山图》长短两部分。顺便说一下,因为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又曾一度被他拥有,故有《无用师卷》之称。

这副《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画,长637厘米,宽33厘米,是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之首,与倪瓒、吴镇、王蒙齐名的黄公望,历时七载,年过八旬时,所完成的绘画力作,被称为传世之宝。

黄公望最早并不姓黄,本名陆坚,七岁丧父,他的母亲为了能生活下去,带着他嫁给了浙江富豪黄乐为妻。

当时黄乐已年过九十,初次看到对面这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说:“黄公望此子久矣!”,就是说“我黄老头盼望这个孩子好久了”。从此,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当年,《富春山居图》问世起,它就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其原作几经辗转,最后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时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传了三代,待吴洪裕弥留之际,才出现了临终焚画殉葬的遗嘱,并有吴静庵火中救画的一幕。

后来乾隆皇帝得到了这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因为他的鉴赏水平有限,当时还声称这是伪作,将其打入“冷宫”,直到建国前一直藏于故宫之中。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将大批故宫文物运往台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也在其中,如今珍藏在台北市中山博物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后半部分的《剩山图》历经曲折,1956年,终于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在成画661年、被分开361年、分藏于海峡两岸61年后的国画神作《富春山居图》,即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无用师卷》和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剩山图》,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合璧,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公望虽然是半途改姓,但其后人都以黄为姓,再未变更,且子嗣繁衍昌盛,并以先祖画制《富春山居图》为傲。这幅神作是黄氏宗族人黄公望留给华夏民族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现如今,黄姓已经发展成为按人口排名全国第八的超级大姓,人口总量接近2700万,且历史名人众多,涉及各个领域。顺便说一句,曾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的楚国大臣黄歇,受封春申君,因其封邑在今天的上海,故上海有一简称为“申”。

本期《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百家姓里有几个黄姓(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之)(1)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