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与郝明鉴先生一起聊过电视台“嘎讪胡”这档节目。他侃侃而谈“嘎三胡”……

北方人叫“砍大山”,四川人称“摆龙门阵”,浙江人叫“谈山海经”。这几个词语,北方人、四川人和浙江人都有明确的说法和写法,唯独上海人的“嘎三胡”,嘎了这么多年,仍不知道如何写法,我们知道的有几种写法。

郝铭鉴谈嘎三胡独奏(听郝铭鉴说嘎三胡)(1)

“三胡”的“三胡”,到底是哪两个字?写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有人把它写成一二三的“三”,胡说八道的“胡”,“三胡”。

据说是从民乐二胡来的,二胡是不好学的,一年笛子,两年萧,二胡拉断腰。因为不好学,七拉八拉,有人称它是“嘎二胡”,随便乱拉拉的,声音不好听,我们就把这种没有主题的闲聊,扯到哪里算哪里,就好像是拉二胡一样的。二胡不好拉,仿照“三胡”就更加不好拉,凡是七搭八搭乱讲,大家很随意聊天,就把它称为“嘎三胡”,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写法是写成“讪”,电视台里有个节目叫“嘎讪胡”,用的就是这个“讪”,搭讪的讪,它的词意,一个是诽谤,一个是难为情,感到羞愧,讪然。搭讪就是随意的聊天,找一个话题。

第三种写法是“嘎三壶”,“花间一壶酒”的壶,所谓“三壶”就是三壶茶。聊天时喝茶,喝了一壶又一壶,一连喝了三壶,表示聊得很投机,大家嘎得很起劲,很长的时间。

第四种写法是“嘎山河”,持这种观点的人,说是上海的“嘎三胡”和浙江人的谈山海经是同一种思路,谈山海经就是谈山和海,上海人就是谈高山大河。这种写法貌似合理,其实也站不住脚,浙江人的山海经,名为经,其实是神话传说,是荒诞不经的,一旦写成山河,我们知道山河壮丽,“嘎山河”显得一本正经,和“嘎”的气氛是不协调的,所以写成“山河”,我觉得也没有道理。

第五种写法是“嘎三胡”,这“三胡”是指清末民初的三个人,当时上海滩上,经常传三个姓胡人的事迹。哪三胡呢?红顶商人胡雪岩、海上画家胡公寿、上海滩上名妓胡宝玉。

大家知道胡雪岩是个很会做生意,有很多传奇故事,现在到杭州去的人,也都会到他的故居去看一看,几乎每天都有街谈巷议谈到胡雪岩。

胡公寿同样如此,是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卖很高的价钱,对画坛很有影响,所以当时上海滩上也经常会议论这个画家。

胡宝玉是妓女,据说是小刀会起义首领的女儿,小刀会失败后,沦落风尘,这个人很有文化修养,精通外语,英语说得非常好,能够和外国人打交道。而且时尚潮流掌握得得心应手,是一个得风气之先者。胡宝玉每天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化妆品,拿什么装饰,包括背什么包,都会成为当时上海市民的话题,特别是那些女性。

有人说,“嘎三胡”,就是谈这三个姓胡的人:胡雪岩、胡公寿和胡宝玉。当时有一本刊物,就曾经提到,说是这三胡,是上海人茶余饭后谈资,逐渐形成“嘎三胡”这样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不仅具有地方色彩,还具有文化内涵。

“嘎三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写法。到底是哪一种,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丁言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