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子”的名字有可能…,古人所指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指几个或一群人的名字。对于一些特殊故事,看透不说透,时不时也会发生。

子的出现,在一个名字出现后,就常见了,这个名字是“君子”。说实话,今天极少人用子字来做为人的名字,极少见。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1)

茶道六君子,把君子又表现出来

老帝皇辞世后,他的众多儿女不能人人当上皇帝,古人就把众多皇帝的儿子称为君子。这样既不失他们皇家的身份,又显得高人一等。到了春秋战国时,“君子”成了一些人高贵身份的象征。这种现象也带了“子”的贵重意义,从而出现了孔子、孟子、庄子等一些名家、名士、名人等,以“子”来定他们的名字。

封建帝制下,最反对的是大逆不道,常常会把一些小事、悄悄话、小小的行为等等,冠以忤逆的罪名。

称谓上“子”有低一级于君、父,一些有成就的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自己的名字上选用上“子”字来定自己的名字。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2)

车厘子,“子”的特殊意义

这样的意义表明,自己成就最高,也比皇帝低一级。不要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非,使自己惹上麻烦,又能很好发挥自己的长处,成就更显著。让世人受益,可见古人用心良苦,受益广大人民。

今天看来,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等,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反而老子,他的个人简介上有争议最多,如谜一般扑朔迷离。事出反常,必有它的内在道理。

一、老子身世探讨

史记上明确记载了孔子“适周问礼”大事,有的书籍还记录了孔子有几次拜访老子。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3)

老子像

一次在孔子十七岁时,《礼记.曾子问》详细记录了孔子见老子的情况;第二次是在《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这次的事情;第三次在《庄子.天运》记录了事情的经过。人们估计老子和孔子见面有五次之多,事实是不是,现在也找不出有力的证据。

但是,问题出现了,以“礼”学说传天下的孔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称的古人礼数,为何没有留下老子的世身、子女多少、姓名等等?孔子的学生成名有三千人之多,难道没有一个人去了解老子这些事吗?这样的疑问说明最少两个问题:一是有意隐瞒老子身份;二老子不止是一个人。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4)

吉林文庙举行“成人礼”

《史记.孔子世家》前后对比发现,孔子没有“适周问礼”时,有学问想教授学生也少人向他学习,“适周问礼”后,学员很多,名士也出现三千人。这给我们的理解为孔子在打广告,大张旗鼓地宣传,《礼记.曾子问》、《庄子.天运》有自完其说的内涵在里面。

明确记录三次之多,道不明老子的姓名,儿女等等,不是有意隐瞒身份说不过去的。

老字得出,说明身份很老,而又不道明其真正身份,最大的疑问是多名老者,才会令到孔子不好向后世一一述明,用一个老字代表这一切。又或者是为了老子的人身安全考虑等因素,我们不得而知。

二、老子最后的去处

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管理周皇室史籍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出函谷关后“不知他的踪迹”。当时的函谷关守官尹喜见紫气东来,查得是老子到来,令老子著下《道德经》才放通过。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5)

道德经

这里我们又看出问题,尹喜令老子留下《道德经》,说明尹喜写不出《道德经》,否则他不这样说。他用老子过关的事情,不难看出在打广告宣传的成分在里面,前有孔子用老子的名号打广告的可能,尹喜又用出这一办法,不难看出目的是为了宣传《道德经》。

老子写下《道德经》是不可争议的事实,问题在于老子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又或者是一群人。

守关总兵的尹喜,人员的普查是很正常的事,为何不留下老子的身世,家庭成员是什么等等?就算是孤身一人,也会详细地记录下来一些记号呵!如果老子不说,为何又会用命令的语气让老子留下《道德经》?这点说不过去,定有什么隐瞒的用意在里面。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6)

终南仙都宗圣宫,尹喜结草为楼

查历史,尹喜的简历是生卒不详,孔子说起老子,到尹喜要求老子写下《道德经》,老子不精通“道”,尹喜不同,有记录他精通“道”,又不用尹喜的名字而用老子名字,用老子算了,不留下老子一切身世、家庭等等信息,常理下说不清。这种情况有可能老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另一方面去想,不用道、仙、神、佛等的思想去考虑,以春秋战国那种生活条件考虑,一个老人骑一条牛出函谷关,钱财多不用骑牛,身边又没有一个亲人除非他去探亲访友,又或者他的家乡在那里,否则出了函谷关,凶险的事情不用我说会明白。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7)

终南仙都宗圣宫,尹喜结草为楼

三、“老”字的探讨

给我的感觉尹喜用孔子的方法,用老字既不用一一说明写出《道德经》的人,这个老字又尊重这群人。老字的解释为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

假如老子是一个人,孔子不说,但是尹喜必定会或多或少地说出这个人一些信息,否则有违他追求的道,在尹喜的内心有很大的阴影。

假如老子是一个人,孔子的描述中如“龙”一样的人物,辅佐周室或者培育一、二个周室的栋梁级人物不成问题,但是没有。说明有很多个老人,你教一些,别人教一些,形成没有统一的想思体系,不知应该听谁为标准。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子姓孔孟子姓孟)(8)

老人送福

《道德经》中,军事家也在学习,政治家也在学习,哲学家也在学习,它包含很多方面知识,不理出一定的思路会乱成一堆,有习众人思想在里面。

四、老子为何要归隐?

《史记》记载,居周室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因为在周室久和人老了,又见周室衰落而无能为力,就归隐而去。

“久”、“衰”两个字去探讨事情,极有可能一些周室的官员,在周室久了老了,写出一些心得,让函谷关总兵来整理,又或者函谷关总兵和一大群官员整理,形成今天的《道德经》。

假如老子是一个人,老子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两句话意思是人不用出门就能够知道天下事情;不去窗户看就明白天道的变化。还有很多高深智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孔子评价老子很高,如龙般,可见老子的智慧有多深远。这样高深的智慧来辅助周室,周室兴旺指日可待,老子就算在周室不得志,辅佐周室的帝皇出现了问题,培育一、二个顶尖人才也不成问题。要知道虎父无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

问题的解释只有一群人,各执各主见解,没去令到见解统一,当时的局势统一难看得十分透切,理不出很好的统一对战策略,培育人才也出现了问题,才会让人慢慢地老下去。

能解释这种现象,就只有众人的思想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很有可能周皇室命令尹喜收集众老官员的智慧编成著作,留给后人,老子是众德高望的老官员的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