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是许多民族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点来定居的根据地,他们来自大陆,也可能来自南方的岛屿。经过历史上的岁月,乌合之众逐渐变成为一个相当融合的群体,在语言、体型、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诸方面,都和他们的大陆邻居如中国人、朝鲜人和蒙古人迥然不同。这些早期的特点一直保留下来,但其起源则说不清。混合的过程用了多久,以及从何时开始这些早期居民成为日本人,也说不清楚。

日本人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日本研究三)(1)

日本的土地上出土了一些冰河期动物的骨骼和长牙,说明更新世时的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有陆地相连,这条陆桥正像连接亚洲大陆和新世界的那条一样。这种连接一直保存到第一个原始人进人日本列岛。日本学者发现了一些他们认为是近代以前双足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化石,这些动物可能远在20万年以前就在这片土地上游荡,不过还没有有力的证明。同时,1949年考古学家在群马县的岩宿发掘并找到越来越多的石器,这些石器都是距今10万年到20万年之前的前陶文化时期的。这些石器制作粗糙,有些大件工具和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常见的工具很相像。另一种相当晚的前陶文化的石器也发现了。这种石器又小又薄,还有比较锋利的抛射体。但在这些细石器之外,还找不到动物的骸骨以资证明。不过,联系大陆上类似情况看,我们可以设想,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具有现代人的体型。

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很可能是随着各种新石器文化的人进入日本群岛的。自然,这时候陆桥已经淹没在水下,进入日本的最可行办法,只有横渡把日本和朝鲜半岛分开的狭窄海峡,或是沿着那群弧形岛屿由南向日本行进或由北南下。关于东亚新石器早期人的活动,我们的知识很模糊。但是,如果我们放开视野,看一下亚洲东半部的情况,对日本如何开始有人栖息,可能有些概念。

从大约两万年以前,看来有不断的人潮移出中南亚而向东去。这些人都具有不同的体格特点。最早的一批属于原始黑人和原始高加索人血统,前者的后代生存于马来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的偏远地区,而日本北部的阿伊努人和澳大利亚的布须曼人则是后者的苗裔。再晚一点涌入东亚的是蒙古人,他们把以前的居民推开,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同化。今天蒙古人种的人彻底地统治着东亚。他们的祖先和他们现在一样,又分为若干小群。他们肯定有不同的体格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蒙古人中,根据地理而有三种重要语言:在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带,不同的小群人说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包括今天的土耳其语、蒙古语、朝鲜语和日本语。东亚中南部的大部地区,由说中国语的人所占有,而这些语言中又以汉语最普遍,它本身就是一个语系。西藏、缅甸和印度支那人说的也是属此语系的重要语言。奥斯罗尼西亚或称波利尼西亚语,是第三种重要的蒙古系语言,说这种话的人占领了马来半岛的南半部和东南亚的诸岛,远到波利尼西亚。

和语言分布图相对应联系着的,是东亚新石器时期居民文化方面的早期分化。北方的森林地带成了猎人的居住地,他们的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居留地,他们的氏族组织普遍为父系社会。广大的黄河平原产生了较高的文化。这里人种植小麦和小米,并把居住地组成村落,这都为较高文化提供了墓础。今日中国中南部和南部沿海的早期居民,发展了灌溉种稻的技术,形成了海洋文化。最后,在中国南方及东南方诸岛上,主要是渔业社会,这里的人精于设计船舶,而他们的社会特点就是男女有别。

一直到相当近期之前,关于亚洲大陆上各人种的活动情况,我们都缺乏确切证据。但是我们知道,至少在公元前第二千纪,黄河流域出现了政府并进人了青铜时代。中国文化开始向它南北的边境经常地施加影响。这种文化上的压力,和中国对北方草原和森林的民族周期性的战争,使住在中国文化边缘地带的人民产生一种经常性的动力,要求移动。

我们也可以假定,日本列岛开始有人栖息,是大陆上民族迁徙的结果。或者由于中国人扩张的压力,后来又有更小规模、更小地区的迁徙。最后,迁人日本的移民逐渐减少,只有偶然来的漂流者或逃荒的难民。但是有关移民的时间、起源和这些运动的重要信息,仍很贫乏,因而我们对许多问题难免感到困惑。

日本人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日本研究三)(2)

什么时候日本人实际形成了一个融合的民族整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是早在纪元前六七千年前,随着新石器文化时期第一批人就来了?还是纪元后三世纪,多次移民带来各自的人种和文化特点之后?另一个不解之谜,就是阿伊努人的身份。这是一种土著居民,目前大约有1.5万人,住在日本列岛的最北面。这些人曾被认为是远古原始高加索人移民的后代,也是最早栖息于这些岛屿上的新石器人。不过这种说法已经基本上被推翻。阿伊努人在日本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也仍然不肯定。最后一个重要的争议是:日本人可能有蒙古血统,他们是纯粹由北方来的,也就是由说阿尔泰语言的氏族社会所构成的吗?或者,他们看得出有较深说马来语的海洋社会的影响,因而是从南方来的吗?因为在语言、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上,早期历史上的日本人和亚洲大陆上东北部的人虽然极为接近,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却看得出有很多南方影响。

一旦进入以陶器制作为标志的文化期,考古记录就丰富了。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可能更早些),日本就有了陶器。这些陶器都与游猎和采集文化有关系,从南方的琉球群岛到北部日本,都已找到他们的遗物。在中石器时期,由于他们不从事农业,这些人在山地上吃野味及核果为生,在海边则以鱼类和贝类果腹。他们之存在的最常见证明,就是垃圾堆,主要是这些人在居留地乱扔的贝壳堆即贝家。幸而这些居留地的遗址被找到、被发掘,证明有住在地面以下的小棚屋的社会的存在。他们的居民用石头或骨头作工具(包括鱼钩和鱼叉的尖端)。他们造出了扁弓,这种弓和日本历史上典型的弓一样。他们显然驯化了狗。他们用手做各种各样的陶器,上面还有十分复杂的花纹。由于这些陶器,这些人才被称为“绳纹”,因为他们做的陶器满是绳状的花纹。考古学家把绳纹陶器在西部日本的消失,定在公元前250年。但是,在北部这种陶器和它的文化,存在得要长得多——直到更高级的文化代替它为止。绳纹文化的型式在年代和地区上的巨大差异,使考古学者假定它的历史发展有若干阶段,而移民也可能是分若干次涌入的。至于他们的起源,一般都认为绳纹人和亚洲东北部的甚至于美洲的森林文化最接近。绳纹遗址上找到了不少很小的奇形怪状的女性塑像,人们相信这可能就是母系社会的证明。绳纹人在日本居住并发展了几千年,是肯定的。他们创造了石器时代最非凡的陶器之一,其设计之丰富、图案之精美,至今没有能超过它的。

公元前3世纪,绳纹文化被涌入的一群人民所破坏。新来的人文化迥然不同,由于他们制造的陶器而得名曰弥生。这些人精通农业,而且带来了灌溉水稻的技术。他们的来临既是民族革命,也是技术革命。弥生的陶器虽然没有绳纹陶器装饰得那么复杂,但制作精良,是用陶轮转出来的,而且有更多的尺寸和形状。弥生人显然是属于蒙古血统。很明显,他们和大陆上较高的中国文化有接触,其农业技术可能来自中国。她们早期使用青铜器,大部分用于礼仪,也是来自中国。

日本人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日本研究三)(3)

弥生人居留地的发掘,例如静冈县登吕那个惊人完整的居留地,显示当时的人群居在有许多泥地棚屋的村落里。棚屋由木头的梁柱搭成,上面盖以稻草。这种村落都聚集在小溪旁,或海边平地上,以便营造水田。他们的水稻田都由堤坝围起来,并用沟渠引水灌溉。弥生人带来了牛和马,虽然数量不多。他们的工具主要是农具:木头的锄、耙和铲子,还有石头的斧子和收获用的刀。可是,他们也用石头做箭头和渔具。弥生人似乎一开始就会炼铁,并铸造简单的工具,偶然也发现有些锄头的尖端是铁的。弥生人埋葬死者比绳纹人铺张。绳纹人就埋在居住地,而弥生人用石头或陶瓮作棺材,葬到村落以外的地方去。坟前有低矮的土堆,似乎在预示公元后3到6世纪盛行的那种古墓。

弥生文化在日本很快地传播开来。它由北方的九州开始,公元后1世纪末大约就到了关东平原。在关东的另侧,显然存在着一道边界。这里有绳纹文化的遗迹,也许还混合着阿伊努人的成分,日本人称之为“虾夷”。这个边界一直存在到9世纪。这两种文化虽然不同,这些人又属于两个民族,但除了在北部地区以外,彼此之间没有严重的对立。更确切地说,在日本整个西部和中部,弥生人及他们的文化很容易地和原有的绳纹人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到一起了。

我们说弥生人的起源没有确证,并不是否认他们或者是从韩国迁来的,也不是说在当时情况下这种迁移值得怀疑,因为东亚在公元前2、前3世纪时,正是动乱的年代。秦王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它是几乎用了两个世纪才把各国制服的。在广泛的战争同时,在北方也对游牧民族采取了经常的军事行动。统一使中国军队更向朝鲜深入,结果中国人也开始向那个方向流动。继秦朝而起的汉朝实际上侵入了朝鲜半岛,它于公元前108年征服了古朝鲜国,设立了乐浪郡,其首府就在今天的平壤。因此,秦汉王朝的统一和扩张,把移民运动沿着边界推进,而新的文化影响也波及了朝鲜和日本。

大陆上这些情况,不仅反映在弥生人最初的迁移上,也影响到此后的文化发展。在稍晚的弥生遗址中,发现许多中国东西,例如西汉(公元前202到公元后9年)的铜币和铜镜,而这些东西继续涌人有许多世纪之久。但是,还不到两个世纪,弥生人就开始自己铸造与大陆铜器不同的各种形状和用途的铜器。特别有特色的,是大铜钟和宽而薄的礼仪用武器,例如矛、腰刀和戟。武器的铸造主要在北九州和濑户内海地区。铜钟在濑户内海东端和更往东去的地带发现得最多。朝鲜发掘出了铜武器,中国的铜钟也很普遍。但他们的铜器都是为了实用,而这两种铜器在日本完全不是为了实用,看来只是为象征性的目的。这两个地区铜器上的区别能否说明他们的起源和民族构成的不同,尚难肯定,但是可以证明,弥生人是由许多小群体组成,而这些小群体又分成了氏族。这些氏族迁到日本列岛以后,就时有不和。

日本的考古记录继续证明,公元后3、4世纪时日本文化不断变化。3世纪中叶,在大和平原地区的统治上层开始用巨大的土丘作为坟墓。大和平原是濑户内海东端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半个世纪之内,这个做法就西传到北九州。在此之前,技术革新的发展总是由西向东,而现在恰恰相反。日本学者称为古坟的坟墓,常常是体积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大的堂皇结构。最大的一个是仁德天皇的坟墓,到今天还有1,500英尺长、100多英尺高。坟墓有若干形式,圆的、方的都有,而最奇特的无过于前方后圆式。其他文化的墓葬中,没有类似的。这种坟墓的出现,被当作日本史前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考古学家称之为古坟文化。这种古坟的修建,一直延续到7世纪,在佛教的影响下才废止。

3世纪到6世纪的坟墓,实际是当时日本上层人物生活习惯的信息宝库。在古坟下面,都有挖好的通道和宽敞的大石室存放死者。和遗体一起放着各式各样的物件:从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镜子、王冠、成串的宝石到日用杂物如腰刀、甲宵、马饰、陶器和农具。在坟墓外面,土坡上立着一行行的陶柱,柱顶上有陶制人形,称作植轮。这些陶俑最生动地揭示了造墓者的生活。陶人穿着腰身合体、绮缝的棉衣,这是北方骑马的游牧民族的典型装束。他们穿戴着盔甲保护自己,还带着铁制长刀和弯弓。马也都装备得很讲究,并有马橙。他们用勾玉装饰自己,也有文身的。他们的房屋现在已经在地面以上,房顶上粗以很厚的稻草,和今天的日本农家很相像。他们越来越多地用铁作农具,说明在耕作技术方面进步很大。他们的陶器和弥生陶器形状相近,但更坚硬,烧制得更好,带有蓝色,称为须惠陶器。这种陶器技术上更完美、形状上更多样。从墓葬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武士贵族阶级已经形成,他们拥有一个人口密集的乡村的权力,同时从他们管辖的地区征收农作物。

日本人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日本研究三)(4)

古坟和坟内的东西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古坟时代有无可能是来自大陆的另一批侵略者带来的?北方草原上的通古斯人也许因为汉朝的分裂而漂流出来。是不是这些骑马的侵略者拿着铁刀、穿着恺甲、长驱直下地冲向朝鲜半岛,而把一个贵族政府强加给日本的弥生居民?古坟文化和朝鲜之间有许多密切接触的迹象。朝鲜就有许多和日本相似的古坟(但不包括前方后圆式的),朝鲜新罗国王的金冠上,也有勾玉。但这些相近之处只能说明文化上的接近,不能看作是民族征服的证据。事实上,古坟文化可以看作是弥生文化本身的进化,当然它由于和大陆接触而丰富了自己,但不依赖于来自大陆的任何侵略者。如果说有通古斯的因素,日本史学家倾向于主张这些因素已存在于原来的弥生文化中。

许多证据似可支持古坟文化是弥生文化自身进化的结果的理论。首先,我们知道最早的古坟是在日本中部发现的,而不是在侵略者出发的地点九州发现的。最早的那些古坟中的陪葬品,大半是弥生的制品。直到4世纪,古坟里才开始有来源于大陆的东西。我们知道,4世纪时,中国在乐浪的殖民地解体了,朝鲜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王国,历时900年之久。历史记载证明,日本的武力参加了这些王国的战争。日本人自己也说,他们在4世纪中叶曾在朝鲜南方的海岸伽倻或任那建立了一个军事据点。可以设想,古坟文化的改变是日本人进入朝鲜并吸收了大陆影响的结果。日本领袖在国内外的扩张,也就表现在坟墓的增大。

我们一直把日本说成像是一个民族,而到了古坟时代,他们确实已成为一个民族。但是,我们必须回到本章开始时提出的种族成分问题。日本人是什么时候作为一个可识别的民族出现的?绳纹人是今天日本人的直接祖先吗?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绳纹人的体格很像日本人,足以证明这种说法。但不论民族关系如何,绳纹文化没有给以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留下任何重要的东西就销声匿迹,这一点是清楚的。也可能语言上有些残余成分,以及遗传上的遗迹,例如身材矮小、毛发茂密。弥生人则完全不同,就他们的体格、文化和语言而言,更明显地像日本人的祖先。同源语言演变史学家认为,在一千八九百年以前,说日本语的人群就和冲绳人分开。这个时间,似乎和日本弥生人与冲绳人的共同祖先分别迁人各自的家乡,而以后遂失去联系的时间是吻合的。因此,我们虽不知道弥生人和早期的绳纹人如何融合,也不知道他们从高句丽移民吸收了多少东西,但到修建巨大古坟时期,弥生人已经是历史上的日本人了。

日本人的起源与神话传说(日本研究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