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一篇解析了“屋”,所以想起了衣食住行,这四项都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衣从原始人开始就知道用树叶编制成裙子遮住下体,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的“衣”了吧,发展到后来就多种多样了,每个民族也有每个民族不同的“衣”品,但终其根源都是为了遮住身体,毕竟衣不遮体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下面就字体进行解析。
繁体字与简体字相同。
甲骨文中的“衣”
不过下面的尾巴有点搞笑,真的很像尾巴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入”,代表插入(此处老司机不可以看),下部是两个袖子、一个前面的兜,尾巴应该是“起”的意思,就是“穿起”的意思。总体而言就是两只手插入袖子和带兜的物品,然后起来。
清朝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的字体选取的是篆文:
这个离象形字远的多,可能那时的人就开始喜欢圆润了
定义:依也。上日衣,下日裳。像覆二人之形。意思就是遮羞弊体的依赖。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字形就像一个人覆盖了两个人。
明朝《六书通》的是这样的:
各不相同,我觉得表现的正是说明每个人穿衣都不一样
《金文编》中是这样:
这回都差不多了,一个人覆盖两个人
《甲骨文编》中是这样:
看着很直硬,是不是可以提现古代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从甲骨或者象形来理解,只是意与插入袖子,穿起遮体。而《说文解字》定义为依赖,遮羞弊体所依赖的东西。而且古代的“衣”只是指“上衣”。
我认同字形是插入袖子,一人覆盖两人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也不太符合字形上的图示。
衣物在古代人来看就是遮羞弊体的,到了现代来说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外在风貌或者说外在美,现代人审美观念也在变化,很多场合都穿起了短衣、短裤,当然为了自己舒适、为了透气、散热穿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但很多新兴的职业为了博人眼球穿的衣服就和没穿没什么区别,只是为了体现“有容乃大”,我觉得完全违背了遮羞弊体的本源,还不如不穿,“衣”就要有衣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也正如“不忘初心”的含义,“衣”发明的初心就是遮体,而不是坦胸露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