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尔虞我诈”源自《左传》盟誓,本意为“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文:枯木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1)

中国的成语很有趣,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每个成语简洁精辟,言简意赅,而其背后大多都有一个典故或者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精炼而成,富有深刻的内涵,因而是中华汉语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的形成,大多源自古代经典著作或者名人趣事,在形成的过程中,大多意思延续本意,然而也有不少,经过演变,反而成了相反的意思,诸如“尔虞我诈”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2)

成语“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是楚国和宋国战后盟誓的话,原文为“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欺诈你,你也不要蒙骗我,以表示相互信任。到如今词意发生改变,变成了相互欺骗,互不信任的代名词。

那么,为何楚国和宋国缘何盟誓?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说起。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看法不一,现在大多数意见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事实上,惟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真正称得上春秋霸主,史称“齐桓晋文”名副其实,而其他则多有争议。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3)

春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为周朝传统疆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因而诸侯国争霸,多以称雄中原为主要标志。这就是为何秦国拓展西戎,楚国兼收荆蛮,其他诸侯国并无过问,然而一旦剑指中原,就会招到诸多诸侯的针锋相对。

楚庄王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国君,即位之初,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面对复杂形势,他采取了以静观动、欲擒故纵、聊以自保之术,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三年后局势稳定,重用武举、苏从、孙叔敖等大臣,经济繁荣,开始处心积虑向北扩张,以图谋霸业。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4)

当此之时,老牌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都已去世,然而在诸侯国中势力依然强盛,因而,楚庄王便筹谋“问鼎中原”,向这些以前的诸侯霸主挑战,其中晋国实力最强,宋国最弱,于是,楚庄王便从宋国下手。

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战乱不断,然而在表面上还是维持周天子的统一,讲究礼节仁义道德,因而出兵都需要有借口,诸如齐桓公伐楚的理由是“苞茅不贡”,也就是说,你不给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茅草,就应该受到讨伐。那么,楚庄王要称霸出兵征伐,也需要一定的口实和借口。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5)

《左传》详细记载了事发经过,《左传·宣公十四年》原文:“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从上面可以看出,楚庄王为了挑起战端,故意派左司马申舟、公子冯出使齐国和晋国,而必须经过宋国和郑国。春秋时期从他国经过,不通知所在国,就是对诸侯国的蔑视和主权的最大侵犯。郑国一直夹在晋楚之间,唯唯诺诺,因而不通知就不通知,只好装作不知(被申舟认为是明智)。宋国则不然,好赖曾经当过霸主,自然不会装聋作哑(申舟认为是糊涂)。申舟自知此行必死,便和儿子申犀做了最后诀别。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6)

正如楚庄王和申舟所料,执掌宋国朝政的华元不堪屈辱,权衡利弊,最终杀了申舟。《左传》描写非常生动,楚庄王听到消息后,甩袖而起,随从赶到前院才送上鞋子,到寝宫门外才送上佩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可以看出楚庄王处心积虑已久,就等着这一消息,可叹申舟,正所谓“君叫臣死,不得不死。”。

然而,由于宋国占据道义高点,上下一心,共同守城。因而楚国从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的秋九月到第二年夏天五月,围困宋国几乎一年,却仍然没有攻下城,于是楚庄王便想退兵。申舟的儿子申犀跪在楚庄王的马前质问阻拦,楚庄王无言以对,这时驾车的申叔出了个主意,建议伐木建屋,耕种作物,以表示长期驻扎,来迫使宋国就范。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7)

果然,宋国军民非常恐惧,于是华元夜晚潜入到楚营,将统帅子反挟持,并且告诉子反,现在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意思是因为围城,人们交换吃掉孩子来充饥,劈开尸骨来做饭,如此骇人听闻,非常凄惨,然而即便这样,灭亡也不会投降,并要求楚国退出三十里,然后讲和结盟,子反被迫发誓并答应向楚庄王求情。

其实这时楚国也弹尽粮绝骑虎难下,于是趁此机会下坡,楚庄王答应了宋国的要求,让华元在楚国作为人质,并和宋国结盟。《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盟词:“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从今以后,我不欺诈你,你也不欺骗我,大家相互信任,和平共处。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8)

从这则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出,楚庄王为了达到自己称霸的目的,费尽心机,处心积虑,设置圈套,不惜以大臣的性命作为借口,是真正的“诈”;而申舟虽然非常明白其中道理,然苦于君臣纲纪,不得不舍身成全,是为“忠”;华元则不惧淫威,拼个鱼死网破,是为“义”。而《左传》记述言简意赅,描摹细腻,形象生动,寥寥数语,就把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描绘出来,非常经典。

后来,人们把楚国宋国盟誓中的“尔诈”“我虞”合起来,形容互不信任,相互欺骗,久而久之,逐渐成为“尔虞我诈”,便成了成语。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9)

2020/2/16榆木斋

春秋齐楚之战成语(成语尔虞我诈)(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