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1)

作者:汪彦

来源:至淮则安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纠结”这个词。《说文解字》上说,“纠,绳三合也”结,长条物挽成的疙瘩。纠结,其实就是一团解不开的乱麻,不止让人难以选择,还会造成情绪上的烦恼。

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2)

在我心目中,对于冷静、理性的检察官来说,更是最好不要和“纠结”沾上边,因为这可能意味着犹疑,意味着难以决断,那还谈什么把案件办成铁案,还谈什么司法的权威、公信?

不过,最近听到的检察官办案故事,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是一个上诉案件,被告人张某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经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考虑到他投案自首,又有悔过行为,补缴了全部税款,根据刑法规定,对他减轻处罚到量刑4年,已经很轻了,可是他还是上诉了,希望能判处缓刑。

“真的是很纠结,已经这么轻了,这个是依法判决的,他还想判处缓刑,这是否合适呢?”李玥检察官受理了这个案件之后,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她收到了上级转交来的一封全国人大代表的来信,信里说,张某名下有5个企业正在经营,如果他入狱4年,很有可能这些企业全部要倒闭,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这些企业的员工都要面临失业,生计问题难以保障。

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3)

一边是法律条文的规定,另一边是,企业需要生存发展的实际状况,怎么办?光是在办公室里纠结没有用,李玥打算先去实地看看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然后再作决定。

几天时间里,她辗转北京、安徽多地,到张某的五个企业调查取证,发现人大代表和张某反映的情况属实,特别是张某所经营的一个企业,刚中标了一个大型项目,这个是由张某主持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技术水准达到世界一流的重要项目,如果项目完成,单是每套设备就能为国家节省向国外采购的资金800万元,如果项目推广到全国,那得节省多少国家资金?

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4)

但掌握了张某的经营状况还不够,还得看看张某是否适合社区矫正。

李玥紧接着走访了张某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税务机关、工商联等部门,详细了解和核实了案件侦破过程、企业收入及纳税等情况,并向张某住所地的司法机关发出委托社会调查函,委托他们调查评估张某是否适合社区矫正。

得到的答案是,张某此前没有违法犯罪记录,案发后他所在的公司及时补缴了全部税款,如果对他改判缓刑,不会有社区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5)

带着这些调查情况,李玥不再纠结了,判实刑并不是处罚犯罪的唯一结果,如果能够以更好的方式让行为人既得到教育,又能让他为社会多做贡献,那么,刑罚的执行会更有价值。

她向上级作了汇报,建议对张某判处缓刑,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依照相关程序,向法院作出了详细的书面说明,提出了建议缓刑的意见。

最终,张某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此后,李玥又约谈了张某,让他一定要制定相关制度机制,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不要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还约定了将定期回访张某的企业,了解他的整改和经营发展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纠结(我们为什么纠结)(6)

听完这个故事,我开始重新审视,“纠结”这个词,对于检察官来说,纠结的不是结果,而是反复考量的过程,因为,每个案件都是一个法、理、情的考量,在依法的框架下,如何去实现理与情的最佳平衡量,在反复纠结中成长,在反复纠结中扛下检察的担当,这是每个检察官通往优秀的必经之路。(感谢检察官李玥提供的案例)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54318310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