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商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阳明的学术与时代?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阳明的学术与时代(王阳明的学术与时代)

王阳明的学术与时代

作者: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商传

我们谈王阳明,一向极重于其思想之研究,盖阳明之心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且其后影响未泯,延绵至今。阳明的思想有此影响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于时代变化的启蒙作用。

明朝自成化开始,在商品生产冲击之下,社会已经隐然而变。其后的弘治一朝,史上虽称“中兴”,其实是对于其所不理解之社会现象的整顿,故其君臣皆正人,努力十余载,终以无果而终。于是正德以后,历史变革之要求,再次凸显。

阳明学虽称“心学”,其实是一门务实之学,是其以救世出发而倡导的思想改造运动。即今日中外学者所谓“从王阳明到李卓吾,为个性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因知晚明社会之变化,与阳明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阳明之学与白沙、若水的“江门之学”一样,皆出于宋儒之陆学,虽然走向了不尽相同的流派,本身则必然有其共通的一致。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明代的思想学术,在王、湛的时代,从开国初朱学的一统天下,逐渐走向了对陆学的继承。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几代学者苦行的个人修为,虽造就了一批思想学术的继承者,但却将他们的学术打造成了小圈子里的一种精英思想,而无法吸引更广大的民众,也无法形成带动社会变化的思潮。但是社会变动日渐显著,必然要求思想的精英们改变过去那种自我修养的模式,将他们的学术思想去面对社会改造的实践。于是一批社会地位显赫的学者应运而生。王阳明即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正德初,阳明因触怒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驿为僻远之地,数年之间,无书可读,只能“日绎旧闻,修身悟道”,却居然给他悟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当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的“心学”要旨。这不仅是阳明生平学术发展之关键,且成为他以自身的学术去因俗化导民众的一次实践。

阳明的另一次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由此,他军事与治世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其以道德规范因俗化导的主张,也再次得以实践。阳明“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相辅的治理之道,也便由此而生。

这是阳明在功业上的第一次成功。阳明的第二次功业之成就,在正德十四年平南昌宁王朱宸濠之叛。这是一次突发的军事动员,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一批文吏的投效:“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副使罗循、罗钦顺,郎中曾直,御史张鳌山、周鲁,评事罗侨,同知郭祥鹏,进士郭持平,降谪驿丞王思、李中,感赴守仁军。御史谢源、伍希儒自广东还,守仁留之纪功。”这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也为阳明此举注入了更多文化的背景: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次对于叛逆宗藩的军事行为,阳明的学术思想伴随着他的功业深入到了官员士子们的心目之中。

迨武宗去世,世宗以外藩入继,于阳明事迹多有所知,即位后即拜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论功封新建伯,颁世袭铁券。然嘉靖初年,政争日激,阳明身陷政治漩涡之中,在官场颇受阻抑。这也并不奇怪,阳明的学术本身即推动士大夫思想与社会之相融,而极易为上至士大夫,下至民众们所接受。这对于世宗们实在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在阳明看来,很多学问并不需拘泥于形式,他甚至认为士大夫之事君,不必从一而终。对于国君的失德,必须谏言,不仅要培养士气,也要培养君德。这些自然是当政者难以接受的。

因此,我们说阳明学说是明中晚期的一个文化标志。它适应了时代发展,既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思想基础,也是时代变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