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最好诗十首(范仲淹最朴实的一首小诗)(1)

文|丁十二

图|《清平乐》剧照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故事的背景是北宋宋仁宗时期,所以我们以前读书时课本上的人物,如晏殊、寇准、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在剧中悉数登场。

这其中尤其要重点说到的是范仲淹,梁启超曾说过:“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清平乐》剧中范仲淹的扮演者是刘钧,此前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扮演明兰的父亲盛紘,将这一角色的“圆滑世故、冷漠薄情、苦心钻营”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很期待这一次在《清平乐》中,刘钧能继续带给我们惊喜,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正直无私、忧国忧民、文武双全的最主要的是符合大众期待的范仲淹形象。

范仲淹最好诗十首(范仲淹最朴实的一首小诗)(2)

范仲淹的一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其实也简单。读书时要求全文背诵的《岳阳楼记》,现在我们不一定还能背出,但却一定不会忘记其中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仅对后世读书人影响巨大,它更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懂了这句话,也便读懂了范文正公。

今天十二与你一起读到的这首诗,曾入选小学课本,短短20字,如果说作为这句话的注脚确实有些言重了,但对于我们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用。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确实是范文正公最经典的一首小诗,但十二想给它换一个说法,最朴实的一首小诗,就像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朴实无华却字字句句戳人心窝,直击灵魂深处。

范仲淹最好诗十首(范仲淹最朴实的一首小诗)(3)

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当时诗人四十六岁,调任苏州知州,当时苏州发生水灾,诗人组织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所以诗人常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亲眼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之余写下此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江上的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这些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但爱”,只爱。这些人熙熙攘攘挤在江边上,只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只是为了得到最鲜美的鲈鱼。却无人注意到鲈鱼的捕捞者的艰辛和危险。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人的目光从江上的行人转移到江上的渔民,诗人指着江上的一叶扁舟说,你看那一叶小渔船,在风浪滔天的江面上时隐时现。此句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的“君”是谁,既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是读到这首诗的读者。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诗人的话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却不难想象:诗人对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说,看到了吗?鲜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捞上来的。暗含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范仲淹最好诗十首(范仲淹最朴实的一首小诗)(4)

而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这是诗人想要读者思考的问题。读者也很容易想明白,因为生活所迫。

渔者只是底层社会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诗人借此诗反映江上渔民劳作的艰辛与危险,旨在唤起人们尤其是上层社会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此诗亦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切。

纵观全诗,短短20字,无斧凿痕,无华丽辞藻堆砌,无生僻晦涩之字,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一件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情感的拷问。

读罢全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陶者、蚕妇、卖炭翁等一一浮现眼前。

同样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其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劳动产物”鲈鱼上,而诗人的目光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些“劳动者”。这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最好诗十首(范仲淹最朴实的一首小诗)(5)

不知道在《清平乐》中,会有范文正公吟咏此诗的画面吗。

你期待吗?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