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出】《道德经》第08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理解?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理解(道德经中关于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理解

【处出】《道德经》第08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解读】

圣人之所以能“无尤”,是因为他们“不争”。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泽被万物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的居所、思想、行为、言论、治理天下的理念,无不透着这种如水般的智慧。

在这一章里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应该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居下位也绝不欺他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与水的德行相似。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并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与大道协调,就会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荀子.有坐》记载了孔子答弟了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佣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祧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了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行,有颇多相似之处,谦虚、利人、心胸广湛、仁.和诚信是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也是老子、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

河南省社旗县委组织部 关玉国

电话:13938999676 邮编:473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