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展览“米修与木心”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展期将从即日起至10月11日,免费对公众开放。欢迎大家移步展厅,感受米修与木心的这一场跨时空对话。
开幕论坛
当天下午2点在PSA三楼剧场,“米修与木心”举办开幕论坛。嘉宾为展览(中方)策展人董强先生、艺术史学者菲利普·杰奎琳(Philippe Cinquini)先生,以及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
首先由董强先生回忆了本次策展的缘起,他自1989年写作博士论文开始研究亨利·米修多年,而展览(法方)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先生则在与艺术家赵无极的接触中发现米修的重要性,并通过在木心美术馆的观展经历开始发掘木心与米修之间的联系。董强先生强调虽然上海观众对米修尚不熟悉,但后者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来过上海。米修的亚洲之行不但使他写出了奠定作家身份的作品《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也促使他在中国美学的影响下开始采用中国墨、色粉或水彩开始绘画创作。观众可以在本次展览中看到他最早的作品之一。
菲利普·杰奎琳先生多年来做了许多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他谈及本次展览的意义,认为当下的研究像拼图一样不断填充既有的文化图景,让消失的时代景象像新大陆一样不断被发现。对于米修,菲利普·杰奎琳先生从怀旧的角度进行解读。“怀旧”从拉丁语的词源来说意思是回归。正如《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以后想回到他的家乡,却因是在寻找一个永远失去的整体而徒劳无功,米修和木心的苦旅与流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乡愁,一种回归。
陈丹青先生从自己布展时的感受出发,分析米修和木心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处理方式。在他看来,米修刻意回避欧洲文脉给他的记忆,而木心则尝试通过不同工具表达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记忆。谈及二人的生平经历,陈丹青先生认为米修比木心更加幸运,前者在青少年和中年时经历了法国文化的辉煌年代,而后者则在劳改和工艺美术设计厂中隐藏自身直到出国为止。由此,二者相比,米修对自己的文明记忆的拒绝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姿态,而木心则像罪犯一样在守护他的小房间里那一点点艺术,这种对比也使得本次展览中二者的并置十分有趣。
开幕仪式
下午4点,在PSA三楼临江平台,“米修与木心”举行开幕仪式。出席的嘉宾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法兰西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柯梅燕女士(Ms. Myriam Kryger)、展览(中方)策展人董强先生,以及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
法兰西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柯梅燕女士表达了自己对于本次展览的喜爱。她回忆了米修的作品对自己从青年时代开始的陪伴,并指引她认识这个世界。米修的著作《转角的立柱》是她行李箱中的必备物品。由此,她向将米修带至上海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以及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先生与董强先生表示感谢。
展览(法方)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先生通过视频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以及他的团队表示感谢。这次展览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的相遇,木心与米修两个人都是“生活在别处”的人,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明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追求另外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作抵达了那个世界。弗朗索瓦·米肖先生表示法方的团队与为展览作序的法国著名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因为疫情无法前来上海,但是他们的心与大家在一起。
董强先生表示在回国20多年后终有机会在与木心的对话中,重新讲述米修。他为这次让更多人了解米修的机会感到高兴。董强先生认为文学和艺术就像是抛下大海的漂流瓶,里面保存了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个瓶子最终被带向何方没有人能预知,但当另一个人发现它时,就会为之感动。这样重新发现的契机始终存在,也需要去推动。
陈丹青先生特别感谢了一直以来木心美术馆的赞助者们,以及此次特地赶来观展的木心先生的老朋友们。他回顾米修与木心的艺术创作历程,并回忆起五年前弗朗索瓦·米肖先生拜访木心美术馆、策划“米修与木心”展览的经历。在四年的筹备后终于有了今天的展览,陈丹青先生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以及展览(中方)策展人董强先生再次表示感谢。
参观须知
1. 本次展览免费,观展无需预约。
2. 入馆前,请观众朋友们出示随申码、身份证,并配合体温检测,有序排队。
3. 观展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与其他观众保持1.5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
开幕现场
以上图片皆为“米修与木心”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以上图片皆为“米修与木心”展览现场。
相关展览
米修与木心
Henri Michaux & Mu Xin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木心美术馆
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法)、董强(中)
展期:2020年9月9日 - 2020年10月11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
票价: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