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道德经》50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放在第一章之前(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1)

自我动之死地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陵行不避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徒:同一类。

十有三:十分之三。

动之死地:因为养生过度而死亡。动:指养护身体和经营人生的行为。之:往。死地:死亡之地。

生生之厚:养护身体和经营人生的行为过度了。

盖闻:听说。

摄生:养护身体,经营人生。

陵行:山上行走。陵:丘陵。

避:躲开。

兕(sì):犀牛。

入军:到军队里。

被:同“披”,穿着。

甲兵:铠甲。

〈译文〉

从出生到死亡,大概寿终正寝的人约有十分之三,中途意外夭亡的人约有十分之三,活得好好的却因为养生而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养生做得太过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山上行走不用躲避犀牛、猛虎,到军中参战不用穿铠甲。犀牛没有地方投角,猛虎没有地方落爪,兵器没有地方下刀。什么原因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死地。

〈解读〉

本章主要是以日常养生为例,阐述修心为道做到无我无为的意义,无为则人生无死地。

不明道的人,不明白无我本心,生活在自我意识里,用私我小我运作人生,受外物的诱惑,产生了满足于“我”的私心私欲,虚荣心,名利心,贪欲心愈演愈烈,不知足,贪得无厌。

因不知足而“生生之厚”,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贪求不止,有的人保健品、药品不离口,练神功魔法走火入魔,过度保养导致伤身丧身。有的人为虚名、功利、享乐心力交瘁,胡作非为步入凶险,过度经营人生导致伤身丧身。那些自以为是,斤斤计较,钩心斗角,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不知足,贪得无厌等等自我行为都是“动之死地”。

明道的人,明白万物与道是同源同根同性,同一个整体,根本本性都是无,本心是无我,天人合一。道依靠无,常无为而无不为,生养万物,产生了天地大用。无为是人生的大用。所以,明道的人,生活中处无为之事,知足知止。对待养生做到“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身心内外调和。不会去“生生之厚”,所以,不会“动之死地”。

不明道的人,有了自我分别心,会用自我的标准把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同一世界划分割裂开,符合我的,我喜欢的,就认为是对的、美的、善的,……,于是去追,去争,去贪。不符合我的,我不喜欢的,就认为是错的、丑的、恶的,……,于是排斥,憎恨,打击。把自我的世界圈起来,画地为牢,圈内就是自己的团体,圈外就是被排斥的世界。圈圈的界线就是纷争、伤害、冲突的导火索,圈外就是自己的“死地”。

明道的人,没有自我,没有分别心,没有圈圈和界线。无我无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生活的世界没有纷争冲突,没有敌人,“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走到哪儿都不会遇到世人所认为的“不善者”,“不信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因为没有分别心,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去伤害他,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理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明道的人,无我无为立身处世,知足知止,不贪得无厌,不损人利己,为而不争,所以,人生无祸无咎,“无死地”。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放在第一章之前(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2)

无为无死地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