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朝的立太子风波,终于因为一件兄弟间的小事出现了转折。

李治是赤子之心,李世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客观地说,李世民对李泰感到很失望,一直以来,李泰给他的形象都是完美可靠的,可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李泰竟然是一个在背后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人。也许,李世民对李泰的期望太高,哪怕是一点点的误会,也会让李世民无法容忍,更何况这件事的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纠葛。

直到此时,李世民才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1)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日常的早朝之后,李世民遣散了所有朝臣,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和晋王李治等人叫到跟前。

李世民首先开腔:“各位臣僚,近来发生了许多事情,朕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的作为,朕的心里实在是郁闷之极啊!”

李世民话音刚落,就将脑袋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眼疾手快,立马将李世民紧紧抱住。李世民紧接着又抽出随身携带的佩刀,打算自杀明志,褚遂良赶紧夺下佩刀,交给晋王李治保管。

后宫之内,君臣乱作一团。长孙无忌等人彻底蒙了,这还是那位杀伐果断、雄韬伟略的皇帝吗,怎么会有如此儿女姿态啊?

长孙无忌:“陛下,您有什么懊恼的事情,可以说出来,臣等愿意为您分忧解难,何必行此极端呢?”

李世民:“朕想要立晋王为太子。”

长孙无忌一听乐坏了,赶紧匍匐在地上说道:“臣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臣等请求将其斩首示众!”

李世民:“雉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还不赶快拜谢他!”

晋王李治长跪不起。

李世民:“你们和朕的意见相同,不知道外朝议论如何?”

长孙无忌:“陛下,晋王殿下仁义宽厚,又孝敬陛下,天下的百姓心仪已久啊。希望陛下可以召见文武百官前来问问,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那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

不可否认,这就是一场李世民精心准备的政治博弈。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2)

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就要让长孙无忌带头承诺,让所有人都愿意为他保驾护航。如果再发生其他的拥立争端,李世民恐怕也会承受不起。

历史证明,最高级别的政治妥协,永远是在少数派当中。

君臣达成一致后,李世民便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各位爱卿,李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李泰居心险恶,他们都没有资格做太子。朕想从众位皇子当中选一位继承人,谁可以为太子?你们需当面明讲。”

众人不假思索,像是事先都已经沟通好的一样,非常默契地高声说道:“晋王殿下仁义孝敬,应当做太子!”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世民下诏:封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李泰听闻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他明白,李世民既然宣布了,自然没有转圜的余地,但是他又不甘心,因此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前往太极宫西南角的永安门,不为政变,只为刷一点存在感。李世民已经做出了决定,自然不会再反反复复,他下令将李泰的护骑全部遣散,随后将李泰幽禁在北苑。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事后曾经向群臣坦白了心思:他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通过苦心经营而得到,李承乾和李治两人都难以保全;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与李泰至少性命无虞。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3)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定了一个规矩:从今往后,凡是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图谋取太子之位的,两人都要弃置不用,李唐的子孙后代要永远效法此例。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十,李世民下达诏书:封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世为太子詹事。同时,封前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太子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太子府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这批人,就是李世民为李治准备的辅政班底。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十四日,李世民下诏:解除魏王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降爵位为东莱郡王,魏王府中的幕僚全部发配到岭南。

短短几天的时间,长安城就变天了。

在权力的面前,父子、兄弟再一次成了牺牲品的代名词。

李世民的处理本来没有错误,按照他的计划和设想,李治以后不会拿兄弟开刀,一切都会归于平静。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贞观十七年(643)五月,李治突然给李世民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奏折:“陛下!废太子李承乾和东莱郡王只有几件随身的衣服,吃的食物也不太符合标准,请求陛下敕令有关部门,给他们多一些关照!”

看着李治的奏折,李世民的心里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4)

李世民没有质疑李治的情意,他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李承乾和李泰有个好的下场。然而,李世民毕竟是个皇帝,他在担心另外一件事,如果李治做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泰死灰复燃,再加上朝中势力的帮助,会不会引发另外一场不可预知的政治风波呢?

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犹豫了好几个月。

贞观十七年(643)九月初六,李世民下诏:将李承乾发配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贞观十七年(643)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诏:将李泰发配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李世民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感到非常无奈,可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只好牺牲一位儿子,成全另外一个儿子,这就是政治的残酷吧。

此后,李世民便将自己的心血全都倾注到李治的身上。

在李世民的眼里,李治还是个不知人事的孩子,为了给他灌输治国理政的经验,李世民可谓是苦口婆心,抓住一切机会点拨李治。

比如,看到李治吃饭,李世民就会说:“你要明白稼穑的艰辛,才会常有饭吃。”看到李治骑马,李世民就会说:“你要知道马匹的辛苦,不能过分奴役,才能常有马骑。”看到李治坐船,李世民就会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是船,老百姓就是水。”看到李治在树下休息,李世民就会说:“木头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主要接受劝谏才能圣明。”

每逢李世民教导,李治都会肃然起敬,悉心聆听,然后说一些“多谢父皇教诲”“儿臣铭记在心”之类毫无营养的话。时间长了,李治感到身心疲惫,李世民也失去了耐心。哎,这个娃,真的能继承朕的江山吗?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5)

贞观十七年(643)十一月,李世民下诏:挑选名门望族的女子充实太子宫。

有趣的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却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声称是太子委托他,希望李世民能够收回成命。李世民不太相信,如果是李治的意思,为何不自己上书请辞,反而让于志宁越俎代庖?

李世民哭笑不得,他原本的意思是挑选一批家世不错的女子,以保证李唐皇室的血统,却被于志宁误读为李世民在考验太子是不是经得起美色的诱惑,因此不禁哑然失笑。

笑完之后,李世民开始反思,于志宁是不是在替李治做主啊?李治的性格是不是太过柔弱,又缺乏主断,容易受臣子的控制啊?

李世民私下找到了长孙无忌,问道:“无忌,你一再劝朕立雉奴为太子,朕总是担心他性格太过柔弱,不能够守护好社稷江山。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在性格上和朕有几分神似,朕想要立他为太子,你觉得怎么样?”

在众多的皇子当中,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确实是人中龙凤,李恪的性格果断有谋,而且文采飞扬,和李世民颇为相似。美中不足的是,李恪是李世民的庶出儿子,而且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有前朝皇室的血统。

李世民是否在意李恪的前朝血统,我们不知道,可是他提出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头,足以说明他对李治的信心严重不足。长孙无忌也担心李世民来真的,于是据理力争,执意不肯答应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无忌,你是不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亲外甥,这才不答应啊?”

长孙无忌:“陛下,太子仁义厚道,是真正的守成君主。再者说,太子之位事关重大,怎么能够换来换去呢?”

长孙无忌的一番话冠冕堂皇,李世民看不出任何私人情绪,这才按下了此事。按照史书的记载,吴王李恪并没有争夺太子的心思,完全是李世民的这番话,这才让长孙无忌将他视为绊脚石。问题是,李世民搬出李恪,又不能拥立李恪,难道不知道这是埋葬李恪前途的行为吗?李世民究竟想干吗?

接下来,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贞观十七年(643)十二月初六日,李世民和李恪对话了。

李世民:“咱们之间虽然有父子情分,但是国法高于一切,就算是朕也不能袒护你。西汉时期,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为帝,他的兄弟燕王刘丹不服气,权臣霍光仅凭一封密信就可以杀了他。为人臣子,不能不深以为戒啊!”

事实上,李世民的这番话给大唐权力的高层定了性质:李世民是汉武帝,李治是柔弱无能的刘弗陵,李恪是刘丹,长孙无忌则是权臣霍光。李世民恐怕没想到,数百年前发生在西汉王朝的历史悲剧,竟然会在李治登基之后立即上演,只不过唐朝的权臣换成了长孙无忌,受死的皇子变成了吴王李恪。

这些都是后话。

李世民临死前告诫李治什么(李世民的用心良苦)(6)

有一个问题很有趣:李世民真的对长孙无忌很信任吗?中国历史上外戚专权的例子数不胜数,作为熟读史书的人,李世民难道不知道,长孙无忌的危险要比其他朝臣要大很多吗?为何会对长孙无忌言听计从?

当时,李世民问长孙无忌等人,外朝的意见是不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信誓旦旦,声称如果朝臣出现异议,就是他们的失职,自己情愿领罪。问题是,长孙无忌凭什么相信朝臣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敢在皇帝的面前斩钉截铁,不是气焰嚣张,就是胸有成竹。事实的真相恐怕是:长孙无忌早已经联合了绝大部分朝臣,打算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确实考虑到这样的安排可以减少兄弟们同室操戈的风险。但是对长孙无忌,李世民恐怕也不会毫无顾忌地信任,联想到李治登基之后,长孙无忌的下场,也可以有个大胆的猜测:恐怕李世民父子在权力完全交接之前,就已经在处理长孙无忌一事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吧。

历史的真相,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文/九皋寒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