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不做二不休”指的是干什么事,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也就是说事情既然做了开头,索性就做到底。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1)

这个成语来自唐朝赵元一的《奉天录.卷四》。唐代张光晟随朱泚叛乱,败后,光晟杀朱泚,向前来征讨之李晟投降,仍难逃死罪。受刑前云:“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成语“一不做二不休”就是从这句话演变来的。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它的原来意思是: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2)

下面就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开始平叛,在一次战斗中,朝廷大将王思礼的马被箭射中倒下。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士兵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他才成功摆脱了险境。

平叛后,大将王思礼升了官,就和自己的救命恩人张光晟结为兄弟,还多次向朝廷保举,就这样张光晟的官越做越大。到了公元783年,京师长安的一支部队哗变。德宗皇帝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这时叛军推举太尉朱泚为帝。而张光晟还以为唐帝国不行了,就投靠了朱泚,成为他手下的节度使。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3)

后来朱泚自称大秦皇帝,统兵进逼奉天,张光晟还当了副将。但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出师不利,围城多日未克。这时朝廷各处的援军也开近奉天。无奈,朱泚、张光晟退回了长安。

第二年,朱泚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此时,李晟将军率唐军己迫近长安。朱泚忙将五千精兵交给张光晟,让他在九曲一带抵御唐军。

张光晟这时看见朱泚大势已去,就暗中与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顺朝廷,李晟表示欢迎。他让张光晟作为内应,开始猛攻长安。这时张光晟就劝朱泚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4)

朱泚逃走后,张光晟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将上奏朝廷,减免他的罪行。张光晟对李晟很感激。

后来,李晟每次举行宴会,就邀请张光晟参加,还奉为上宾。但参加的宾客们很不高兴,表示不愿与反贼同坐一桌。李晟见状,也只得将张光晟看管起来,等朝廷发落。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5)

不久,德宗下诏书,要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能为力,只好执行。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请把我的话传给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也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6)

1、《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一不做,二不休,两手便来夺。那婆娘那里肯放,宋江在床边舍命的夺,婆惜死也不放。

2、《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谁知恶人手辣心硬,一不做,二不休,叫得先打后商量,……也必了人性命,然后动手的。

3、《红楼梦》第八十回:金桂意谓一不做,二不休,越发喊起来了。

4、《三侠五义》 第一百零八回:甘婆子道:“我的儿呀,为娘的如何忘了呢。原说过就做这一次,下次再也不做了。偏他主仆又找上门来,叫为娘的如何推出去呢?说不得,这叫做‘一不做二不休’。好孩子,你帮着为娘再把这买卖做成了,从此后为娘的再也不干这营生了。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意思(成语一不做二不休)(7)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