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王沫依通讯员 江赟

“蹭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近日,广东省气温回升,清明假期即将到来,不少市民都有了外出踏青的计划,希望在暖阳下、绿茵间感受春日的气息。然而,在芳草绿叶中可能藏着一些蛇类,并不欢迎客人的到来。

上山预防蛇咬方法(专家教你如何自救)(1)

蛇,是一种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生物。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3000余种蛇类,在我国有蛇约200余种,其中毒蛇大约有50多种,包括10余种剧毒蛇,广东常见的有竹叶青、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等。蛇的活跃期在每年的夏秋季(4-10月份),常在早晨与傍晚出没,公园、小区、田间、水塘及菜地等都是蛇类生存的“乐园”。

无毒蛇类也危险

“在之前饲养毒蛇的时候,动管员要穿着2厘米厚的防护服去照顾蛇类。” 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动管员陈思湋介绍道,毒蛇会通过较长的牙齿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被毒蛇咬后一般会留下两个很深的牙痕,因此需要动管员穿着很厚的防护服作业。后来从安全角度考虑,园区放弃了饲养毒蛇。

据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动物致伤防治联盟常务委员康新介绍,蛇毒一般分4种,包括神经毒素、血液毒、混合毒及细胞毒等。毒蛇咬伤其他动物后,由毒腺分泌毒素,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至全身,引起神经肌肉麻痹、溶血、多器官出血、组织溃烂坏死感染等全身症状,从而引起动物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上山预防蛇咬方法(专家教你如何自救)(2)

“我们平常说的五步蛇、七步蛇之类的,虽然没有走几步就发毒那么夸张,但剧毒蛇的毒液确实会短时间致命。”康新介绍道,如果短时间出现伤口明显肿胀,剧痛、血疱、坏死以及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眼睑下垂、晕厥等全身症状,可以判断为毒蛇咬伤,或者为剧毒蛇伤。

“剧毒蛇的危险性相当大,一定要远离,”陈思湋强调:“有数据表明,部分蛇类的毒液仅需10毫克就可以杀死几千只小白鼠,如果有人被剧毒蛇咬伤没有获得及时、正确的治疗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要分辨蛇类是否有毒,可以从蛇的形态、牙痕、伤口以及症状来区分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一般有毒蛇头部呈三角形、尾巴短粗;无毒蛇头部呈椭圆形,尾巴细长。毒蛇一般会留下两个很深的牙痕,伤口周围表现明显肿胀、淤斑、血泡甚至坏死等;无毒蛇咬伤的伤口呈两排或四行锯齿状浅面细小的牙痕,局部除了少许痛感流血,无明显肿胀等表现。

那么无毒的蛇类就一定安全吗?非也!

“野生蛇类如果咬到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康新介绍,被无毒蛇咬伤,可能因为野生蛇类口腔内复杂的卫生环境,导致伤口发生细菌、破伤风等感染,仍然会危及生命。

此外,一些体重较大、身体较长的蟒蛇会依靠自身健壮的肌肉缠住猎物,将猎物绞杀。

“20公斤左右的蟒蛇如果缠住猎物的话,没有四五个成年人是解不开的。”陈思湋强调,无论蛇是否有毒,在野外遇见都应远离。

抗毒血清并非绝对有效

“外出郊游时,为了避免被蛇类咬伤,建议大家穿长衣长裤,并携带一根长木棍。”康新说道,长木棍可以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赶跑蛇。如果是见到蛇出现,尽量远离它,切忌主动攻击或挑逗蛇。

上山预防蛇咬方法(专家教你如何自救)(3)

“如果不幸被蛇咬伤,一定要保持镇定!”陈思湋提醒道,被咬后要尽快想办法减缓血液的流通并迅速求救,如果自己随意走动或过度紧张会导致心跳过快,加速血液循环,毒性发作更快。

“被蛇咬伤要记住六个要点,才能为后续救援争取机会。”康新介绍,被咬后第一步要立即脱离,马上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与蛇保持距离,切勿再去追赶、挑逗或者试图杀掉它。

第二,要“认蛇”:患者与随行人员要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最好能拍下蛇的照片,方便在后续抢救中医护人员可以针对性使用不同类型的血清。

第三,解压:患者应尽快去除受伤部位的戒指、手镯等,以免患处局部肿胀无法取出,并压迫组织,引起局部损害。

第四,制动:患者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移动,保持受伤部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的相对低位。

第五,包扎:绷带加压固定法或使用加压垫法。

第六,送医:尽快寻求附近有蛇伤治疗能力的医疗团队的帮助,正确对医护人员描述蛇的外观特征,积极配合治疗。如果是毒蛇的话,需要注射抗蛇毒血清。

据了解,抗毒蛇血清是将一定量的蛇毒经过减毒后注射到马身上,经过马免疫后产生抗体,然后提取马血,经过特定工艺后制备出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从而达到解毒作用。

据悉,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毒蛇蛇伤唯一切实有效的药物,然而抗蛇毒血清也非100%有效。康新介绍,血清能起到做大的作用与咬伤后就医时间长短、排毒量、个人体质及免疫状态等有关。

“影视作品中,常有被蛇虫咬伤后吮吸伤口排毒的镜头,这一做法并不值得采纳。”康新说道,“毒素有可能通过口腔破溃粘膜吸收从而中毒,产生更高的风险。”

其实蛇也很“可爱”

“我其实认为蛇类也有可爱的一面,它们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我们要尊重它们的个性和本能。”陈思湋说道,很多游客都会对蛇类有天然的恐惧心理,其实并非所有的蛇类都如此凶险。

“蛇类也不是妖魔鬼怪,他们也会生病,会像其他动物一样感冒、会拉稀,在日常保育的过程中甚至会听到它们咳痰、放屁、打哈欠。”陈思湋介绍,在他眼中蛇类也像宠物猫、宠物狗一样,有着呆萌可爱的一面。它们会对人的行动做出反应,有的活泼好动会吐着舌头不断的观察,有的温驯友好,即使身边有人也会呼呼大睡。

上山预防蛇咬方法(专家教你如何自救)(4)

每天上班,陈思湋都会检查每条蛇的身体状况,观察蛇是否有疾病或寄生虫。如果有身体不舒服的蛇,动管员会为他们加温灯、泡澡,帮助它们驱虫,像照顾朋友一样照顾它们。

“最近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为一条网纹蟒成功接生,做了一把‘助产护士’了。”他介绍,前段时间院区里一条20公斤左右的雌性网纹蟒怀孕了,在临近预产期的时候发现它体内的卵过大,有难产的迹象,随机决定为蛇妈妈手动催产。

“我们通常会认为蛇是‘冷血动物’,一方面是说它体温恒定,一方面也是说它没有感情。蛇类虽然不会认识人类,但蛇妈妈会有强烈的护卵行为。”陈思湋介绍,平时脾气很温顺的蛇一旦怀孕、生产的时候也会对人类很凶,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就会展示出十足的攻击性,所以为蛇妈妈催产的时候有着有一定的危险性。

幸而,在多人协助下,蛇妈妈顺产下了8枚受精的蛋,最大的一枚比成年人的手都长,现在还在孵化过程中。

“现在很多人工养殖的蛇类为我们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蛇类并不是我们的‘敌人’。”陈思湋说道。

上山预防蛇咬方法(专家教你如何自救)(5)

1.东南亚有些吹着笛子舞蛇的,蛇真的能学会跳舞吗?

舞蛇人,是通过把蛇的牙拔除了以后从小对它培育,让蛇养成了刻板行为,舞蛇人一吹笛子,蛇在感知到热量还有震动以后,他就马上根据膝盖的动作引起来了,其实是很残忍的。

2.世界上真的有电影中长达几十米、合抱粗的大蟒蛇吗?

蛇与其他动物不同,蛇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才是长得最壮的。目前,世界上有明确记载的最长、最重的蛇说法不一,大都在100-200公斤重,十米以内,不会有电影中那么夸张。

3.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

我国之前其实一般会叫它“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等等。“眼镜蛇”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国外有一种叫法是“纳加(naja)”,音译过来后很像“眼镜”,又比较传神,所以就慢慢这么叫了。

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