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蒲松龄,金华人总觉得特别亲切,因为他的名篇《聂小倩》里提到了金华“宁采臣,浙人……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被改编成影视《倩女幽魂》后,聂小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金庸武侠中的旅游地?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金庸武侠中的旅游地(有古兰若)

金庸武侠中的旅游地

提起蒲松龄,金华人总觉得特别亲切,因为他的名篇《聂小倩》里提到了金华。“宁采臣,浙人……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被改编成影视《倩女幽魂》后,聂小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多年来,关于《倩女幽魂》的故事究竟发生在金华哪里,不少学者考证过,民间也有一些传说,虽然观点不一,但都认为兰若寺在当今的金华城区。这两天,兰溪有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说《倩女幽魂》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兰溪游埠。

记载一:镇志里出现“古兰若”

提出这一全新观点的是何寿松,兰溪市赤溪街道文化干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兰溪当地的文化搜集挖掘工作。

两三个月前,何寿松看到了1989年出版的《兰溪游埠镇志》,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古兰若,又名桥头殿。坐落潦溪桥头。建于清代,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三进二间殿堂,供奉关公、观音、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神像。尚存,土改后,分给居民使用。”

其中,“古兰若”三个字引起了何寿松的兴趣。多年来,围绕兰若寺,金华学者争论很大:有的认为兰若寺是寺庙的名字,可能在今天的四中对面西峰山背这里;有的认为兰若是梵语aranya的音译,就是指寺庙,兰若寺不是寺名。

何寿松认为,之所以有争议,可能就是因为金华城区没有一座叫做兰若寺的庙,如今,兰溪游埠有了一个“古兰若”,它会不会揭开聂小倩故事发生地的神秘面纱?

记载二:家谱里也有“古兰若”

仅有《兰溪游埠镇志》不够,何寿松推测,关于古兰若,当地一些家谱中可能也会有记载。

不久,在潦溪桥村,他终于看到了《全城章氏宗谱》,在卷首《重修宗谱序》中,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今夏因大祠基地被人侵占,时蟾等议,筑围墙以清界限。爰集大、中、至、正四分族长,于古兰若议及修谱僉之,事不容缓……”

这里也明确提到了“古兰若”。该谱的序是民国元年写的,据此推测,“古兰若”在清代就存在了,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何寿松认为,从年代上来说,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兰溪游埠的古兰若,似乎也成立。

记载三:县志里也有“古兰若”

古兰若和兰若寺尚有一字之差,为了寻找更好的证据,何寿松没有停歇,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想找到更早的历史记载。

前几天,一个朋友回复,说他手头有《光绪兰溪县志》,在该志卷三·寺观里,有对 “古兰若”的明确记载:“古兰若,在潦溪桥南,本古废寺址。国朝初重建,颜是额。嘉庆八年复建,燹毁。”

凭借“本古废寺址,国朝初重建”这句话,何寿松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这个寺庙以前就叫兰若寺,重建后才称为“古兰若”?

何寿松在游埠工作过5年,对这里非常了解,“游埠历史悠久,是浙中四大千年古镇之一,过去水运发达,宁采臣走水路赶考然后在游埠上岸,也不是没有可能。”

走访:只有少数人知道“古兰若”

兰溪游埠的古兰若究竟是不是蒲松龄笔下的兰若寺?昨天,记者来到游埠镇潦溪桥村。

在游埠溪边,有一座陈旧的白色黑瓦房子,这就是桥头殿。按照“古兰若又名桥头殿”的记载,古兰若的旧址就在这里。如今的桥头殿是三进两堂建筑,占地面积大约400平方米,雕花随处可见,但不算精致。

村里老人郑马娇告诉记者,这幢房子村民都叫桥头殿,没听说“古兰若”的名字。76岁的章根富说,他小时候到桥头殿里去过,里面还供有菩萨,他也没听说过“古兰若”的名字。倒是游埠村前任支书叶柏松说,前些年,一个叫胡望成的老人告诉过他,说这里是古兰若;此外,游埠小学的一位老校长也写过一些材料,说桥头殿也叫“古兰若”,但都没说这里是聂小倩出没的地方。

倒是村民们一致认为,过去,游埠古树很多,有些树3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何寿松认为,这样的场景,也符合树精姥姥的生活习性。

结论:“古兰若”不是大寺庙,难以断定里面有聂小倩

“古兰若”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

昨日,记者也查了一些资料。在1988年出版的《兰溪县志》里,第八章《文物胜迹》里记载有栖真寺、白露寺、和安寺、圣寿教寺等寺庙,但没有“古兰若”。在1982年出版的《浙江省兰溪县地名志》里,记载有栖真寺、安隐寺、西岩寺、东岩寺等,也没有“古兰若”。估计,“古兰若”不是大寺庙,这和蒲松龄说的“寺中殿塔壮丽”有点距离。所以,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要得出《倩女幽魂》的故事发生在兰溪游埠这一结论还为时过早。

本报记者 赵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