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散文教学困境及对策探究书(研制初中散文的教学内容)(1)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绪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对于如何教学,应该“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明确、清晰地表达。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文体的表达形式与基本学情是研制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它们之间的内在交集往往是核心内容所在。笔者以研制《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从学情视角分析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性散文名篇,且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因此目标的制定不宜过高。笔者从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预期的学习成果三个核心要素出发,从起点差异入手,研制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体悟藤野先生的人物特点,感受鲁迅先生对他的景仰之情;

2.了解文本中鲁迅先生展现人物的方法以及组织、串联素材的技巧;

3.感受鲁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所研制的这些教学内容都立足于文本,更为关键的是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解读文本和设计流程时,需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巧妙而详实的预设,针对课堂灵活多变、动态性强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性的调整,达成与学生相匹配的状态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出发形成最丰硕的教学成果。


二、从文本类别辨析

从文本类别辨析,就是从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等多个方面对文本所属的类别进行研究。把握文本所属的类别,对于科学研制教学内容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解读时,笔者发现鲁迅以时间为线索罗列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藤野先生作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被写入这篇散文之中。文章是从仙台求学写起,若是从知遇之恩的角度进行审视,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当时作为一名弱国的留学生在他乡得到老师尊重的欣慰之情,也不难感受其在日本求学期间所受的精神困扰。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决不能将《藤野先生》视为一般性的记人类散文。

其次,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自然有着与其他一般性散文不同的特点,比如主观意识鲜明强烈、追求自我统一,其中双重表达视角是最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现在创作时的“我”,一个是过去文本中的“我”。这种双重的表达视角所衍生出来的两种叙述语调也是非常鲜明的,比如由现在创作时的“我”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一般都呈现出嘲讽与调侃的意味,而由过去文本中的“我”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则是相对冷静而严正的。

对于这种基于文本类别研究研制出来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度地分析,这对于掌握散文创作意图,尤其是回忆性散文创作意图具有巨大的意义。


三、从描写表达明确

这篇《藤野先生》选自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要想理解这篇文章,就必须要从整体上对《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有一定的了解。笔者拓展了相关资料:《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前后所写的一组回忆录,展现了其青少年时期的人与事以及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变化轨迹,旨在开掘青少年生活片段中的社会价值。若教师能从“人”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这些教学内容就会逐步浮出水面。

第一,关注散文中貌似漫不经心实则意蕴丰富的关键性词语。由于年代的不同,部分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这篇课文中陌生化词语的大体意思,也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些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比如“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其中“缺不了”的表达看似漫不经心,细细体悟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祖国,但仍对祖国存亡念念不忘的品质。这些简练的文字需要学生结合语境、联系作者的生命经历用心品读,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弦外之音。

第二,揣摩作者勾勒人物形象的精彩文笔。鲁迅作品中的文字凝练、生动,比如他在写藤野先生时,抓住人物最典型、最具特色之处,如“黑瘦”“八字须”,从而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鲜活形象。这些源自于散文中的语言不仅是学生揣摩文本意蕴、感知人物形象的资源,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时可参考的范本。

第三,关注这篇散文中独特的反语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不仅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常用反语,在散文创作中如果运用得当,反语照样也能起到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描写“清国留学生”时,鲁迅先生用“盘着大辫子”“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等语言就充分地将讽刺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每个读者的灵魂都受到震撼和冲击。关注反语可让学生进一步接触鲁迅作品,感知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散文是作者写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的文学体裁,在研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决不能绕开“作者”这一核心人物。只有站立在作者的视角,学生才能更好地关注和体悟文本中的内容,从而对散文内涵形成积极的认知体验。


四、从教学支点明确

教学支点的选择必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尊重原文本身的意蕴,其次是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思维。结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具体情况,笔者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支点:

首先,结合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情感。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是以“藤野先生”命名的,但绝不是一篇人物传记,而是承载了鲁迅早年留学生活中丰富的心路历程,这就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鲁迅的内在感受,尤其是他对藤野先生高贵精神的赞叹和感激。

其次,学习这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的创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这篇散文的创作特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1.明确交织在散文中两种不同的叙述性语调,感受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2.体悟蕴藏在散文中两个完全不同的“我”在叙述过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回忆性散文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总会在不经意间输出两种情感,一种是当时经历事件的即时心态和内在感受,一种是创作时重新审视之后的全新感受,简言之就是此时的心态与彼时的心态。这两种情感之间必然是存在落差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辨析与区分。

鉴于此,笔者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厘定为:

1.分别体悟两个不同的“我”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受;

2.紧扣文体特征,了解回忆性散文的体裁特点,为自身进行回忆性散文的创作提供范例支撑。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极为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各种不同类型散文的结构,并形成整体性的散文教学价值观,然后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真正明晰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相同之处和细微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后自觉地进行分类与定位,准确探寻各种不同类型散文的核心要点,这对于科学厘定教学目标、精准研制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蔡荣花(广西贵港市覃塘街道办第三初级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