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二章仲弓问仁(论语解读44孝哉闵子骞)(1)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比孔子 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闵损幼年丧母,一度受继母虐待,生活很苦。成人之后,父亲故世,正守丧三年未满时,国家又遇战事,便应征从军。艰辛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闵损深深体味到世事不易,逐渐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时,他很少讲话,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有一次,鲁国要役使民众翻修仓库,闵损说,修理一下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大翻修呢?孔子得知此事,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在跟随孔子学习过程中,闵损也处处表现出成熟和世故来。他不仅勤奋刻苦,而且与颜回相似,十分恭谨敬师。他有机会常伴孔子左右,从来都是“訚訚如也”,始终保持恭敬正直的姿态、做法,仅此一点,就深得孔子及同门学子的称誉和信赖。

论语第十二章仲弓问仁(论语解读44孝哉闵子骞)(2)

作为孔门重要弟子,闵损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点的思想、行为方式:

第一,孝行超群。在孔子门生中,问孝和孝行突出的大有人在,但赢得孔子称赞的,却只有闵损一人。孔子也说:“孝哉闵子蹇!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

第二,德行突出。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有一个时期,晋国、楚国想以高官厚禄,诱使闵损去干有损仁德的事,被他断然拒绝。此事一时间被传为美谈。孔子后来在总结其得意门生的特长时,曾将他与以德行名世的颜渊相提并论,说:“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这表明,在孔子看来,他的道德修养是很高的。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德行科)之一。

第三,物欲寡少。闵损在修身养性中,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日益减少,当“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时,也就“视之如坛土矣”(《韩诗外传》卷二)。同时,仕途观念也淡薄起来。季氏派人来请他做“费宰”,他断然谢绝,并说,要是再来找我,我就躲到别的地方去。

闵损影响:第一,孝行超群。第二,德行突出。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闵损对后世的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品行,至今在民间还有流传。

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