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文体常识

古乐府,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唐代以后,即把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绝句,又称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散曲,是尤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没有读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作者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生字识记

碣石(jié) 沧海(cāng) 残夜(cán) 归雁(yàn) 昏鸦(yā) 萧瑟(sè) 咏志(yǒng) 枯藤(kū téng) 澹澹(dàn dàn) 竦峙(sǒng zhì) 一帆悬(xuán) 子规啼(tí)

通假字

以观沧海(“沧”同“苍”,青绿色。)

山岛竦峙(“竦”同“耸”,耸立。)

古今异义

水何澹澹(古义:水波摇荡的样子;今义:安静。)

幸甚至哉(古义:庆幸、荣幸;今义:幸福。)

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或对着。)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宿;今义:次序或质量差。)

乡书何处达(古义:信;今义:写。)

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歌以咏志(介词,用。)

水何澹澹(副词,多么。)

乡书何处达(疑问代词,什么。)

日月之行(动词,运行。)

行舟绿水前(动词,行驶。)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部编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要点详解)(1)

课文解读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到达,登上。碣石:山名。沧:同“苍”,青绿色。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以"观"字领全篇,也是诗的线索,以下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大的波浪。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这里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咏志:咏,歌吟。表达心志。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由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前面先描写,凸显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接着通过丰富的联想中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在今湖南西部,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统称。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啼叫,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地方十分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以及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一时飘零之感、离别之恨顿生。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惊闻。“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给。夜郎:地名,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让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伴随你一直到那夜郎以西。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伴你到龙标。即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诉说,无人理解。只能将这愁心托于明月,有她寄与友人。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客路:即驿道。风正:顺风。悬:挂。

旅人前行的路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我正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首联点题,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海上的旭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江南的春天。乡书:家信。

夜还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还是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的气息。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多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捎到洛阳去。

颈联既写景又点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残夜而海日已升,旧年而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抒情。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却旅居他乡,见到此景,让诗人情何以堪?由此便自然要想到借雁传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断肠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从西边落下,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依然漂泊在遥远的他乡。

前面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后面“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可谓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部编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要点详解)(2)

结构图解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部编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要点详解)(3)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部编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要点详解)(4)

意旨归纳

1. 《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勾画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由此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次北固山下》通过对长江下游开阔秀丽早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壮美山河的热爱,以及其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在《天净沙·秋思》中,寥寥几笔的一幅晚景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秋特有的冷落和萧瑟,也真切感受到诗人天涯沦落人般的孤寂和愁苦,另外由此也反映出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表达技巧

观沧海

1.丰富奇特的想象

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和雄伟时,除了实写大海本身之外,还由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表现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象。由此自然在我们眼前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

2.合情合理的夸张

从表现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人眼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几句在描写沧海时,极力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里只顺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自然突显它的这一特点。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看似描写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点明了题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写景叙事,借景抒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谪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虏。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是子规的悲啼。“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含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人们心头的凄清;“ 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就叠加在作者心头,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2.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通过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它甚至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触发强烈的同情怀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更是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字面上是写景、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这里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2.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本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则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有“顺”与“和”的意思,确是相当传神精到。

天净沙.秋思

1.简约与深细加依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并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却可以很自然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寥寥几笔却意味深远。

2.静景与动景相映

作者巧妙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鸡在秋风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色彩,使“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尤其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也就融为了一体。

疑难点津

1. 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杨花”衬飘零,“子规”状凄惨,可谓各得其妙,又浑然一体。由此可见,诗中开头一句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景,虽不着悲痛之语,却悲痛之意自现。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3.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