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

人类的天性就有几分自我中心主义, 甚至像祖尼、 提纳这样一些最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 他们只把人类一词用于他们自己, 在他们的封闭式团体之外就再也无人存在了。《旧约· 创世纪》 多次申明神乃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让他们来管理天空中的鸟水中的及并地上所爬行的一切。 心理学家把人类这种孤芳自赏、 自我中心、 自我崇拜的心理称为那西索斯主义(Narcissism 自恋) , 相传那西索斯(Navcissus) 乃古希腊著名美男子, 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 顾影自怜, 相思而死。哥白尼日心说是对人类自恋心理的第一次打击。 人类不允许自己的星球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绕着其他天体转来转去的劳什子,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哥白尼的信徒送上了火刑柱。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 它切断了人与上帝的联系, 什么?! 人与猴子竟有同一个祖先? 达尔文肯定是疯了,莫非他本人真的是猴子的后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第三次打击, 那么世人是如何对待这位先知呢?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不过他的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 1873 年他入维也纳大学学医, 1881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5 年他赴法国在神经病专家沙尔科(Charcot) 指导下从事癔病研究, 他开始慢慢意识到神经病的起因并只是生理上的机制而且还有心理上的动因。 因此回国后他抛弃了传统的电疗法与水疗法, 而采纳催眠疗法。 在催眠状态下, 病人往往说出一些令人尴尬的想法或事情, 显然这些事情在平时是被遗忘的, 但为什么会被遗忘呢? 弗洛伊德做出了一大胆假定: 病人根本就没遗忘什么东西, 这所谓遗忘的东西只是因为令病人痛苦而遭到“ 压抑” 而已。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2)

那么如何让病人“ 回忆” 起这受到压抑的东西呢? 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 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一种“ 自由联想法” , 他让病人躺在沙发上, 并鼓励病人自由地讲述自己想到的一切,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绝不要因为讲出的事情令人不快或觉得荒唐不经而隐瞒不说。结果病人讲出的东西往往是性方面东西, 一些眼下的性冲突或早年的性经历。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本能的能量贯注的东西受到了自我的强烈“ 抵抗” 、 不让它进入人的日常意识中而被压抑在“ 无意识” 里面, 但这些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就像一锅沸腾的水, 它总要寻找释放的途径和一些替代性的满足方式,癔病实际上就是受压抑的冲动在身体上产生的症状。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主要是无意识的这一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 这是对传统哲学、 传统心理学将人视为理性的动物、 将精神生活等同于意识生活的观念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这一挑战立即受到了世俗的强烈嘲弄:“ 既然是无意识, 却又如何意识得到? 无意识概念本身岂不是荒唐?”弗洛伊德坚信自己的发现, 他认为从神经病人的怪诞的举止到正常人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到处都可以看到受到压抑的无意识的东西在起作用, 梦就是一个最常见的表现。 梦的领域一直是江湖术士、 占卜者、 预言者的领地, 一个严肃的科学家去和梦打交道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不过弗洛伊德不管世人如何贬斥梦, 他认真地把梦视为未经解释的神经症症状, 是妄想性或强迫性的观念, 把释梦视为通向无意识的途径, 视为“ 精神分析最可靠的场所” , 是“ 精神分析最特别而 为其他科学所绝对没有的东西” 。 他认为, 梦有 “ 隐” ,“ 显” 之分, “ 显” 即是梦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内容, “ 隐” 则是“ 显” 的内容背后隐藏着的东西, 这隐藏着的东西都是些受到压抑的无意识的东西, 它是梦的真实动机。 在人的意识处于睡眠状态下, 它便跃跃欲试想冲破意识这道防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3)

有时意识过于放松警惕, 所有这些无意识的东西就会以毫不掩饰和令人不安的面貌一古脑地奔涌而出, 这些东西太无法无天,就会在梦中被惊醒加以打断。 大部分隐梦都要受到一定抵阻不得不改头换面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蒙混过关, 梦无非是无意识的欲望的一种伪装的满足, 这就是弗洛伊德《释梦》 一书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这部后来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巨著在19 世纪的最后几天出版, 因此书上的出版时间是1900 年, 当时只印了600 册, 却用了整整8 年时间才卖完。 专业杂志对这本书几乎只字不提, 这部探究人类无意识生活的书显然受到世人来自有意与无意两方面强烈的抵制。但弗洛伊德并不灰心, 他继续在这片人类精神生活的新大陆上跋涉。 1904 年他发表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在这部得到广泛流传的著作中, 弗洛伊德流露出了严格的决定论思想,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事出有因的, 即便是事故、 过失和错误也有其内在的动机, 在过失与错误的背后是种种受到压抑的冲动与意图。 一个对会议颇为反感而又碍于责任不得不去主持会议的人, 本应说“ 诸位, 法走人数已够,我宣布现在开会” , 但临场他却发生了严重的口误:“ 诸位, 法定人数已够, 我宣布现在闭会” 。 这不经意的说露嘴, 在弗洛伊德看来却是恰恰露出了无意识的马脚。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相信每个人都能体验到。1905 年弗洛伊德将他长期的研究成果以《性学三论》 为书名公之于众, 在这部颇招非议的书中, 他提出“ 幼儿性欲说” , 认为性生活自婴儿期就开始了, 成人的性变态无非是幼儿性生活的畸形的产物。 这是对幼儿时代的天使理论的一大污辱, 所有的人 (或许应排除幼儿) 都相信幼儿是天真无邪的, 幼儿也有性欲, 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部著作给弗洛伊德赢得了“ 泛性论” 的桂冠, 弗洛伊德成了当时学术界最不受欢迎的人物, 各种各样的辱骂与人身攻击接踵而来, 有的人干脆就称呼弗洛伊德是“ 专门喜欢下流想法的教授” , 他的很多好朋友都给他这一石破天惊的理论给吓跑了, 他本人陷入了空前孤立的状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4)

不过, 一些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给了他有力的支持, 其中荣格(C· Jung) 与阿德勒(A · Adler) 协助他成立了“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 逐步使精神分析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1909 年弗洛伊德应邀赴美讲学, 这标志着他的学说正式走出了欧洲。1913 年《图腾与禁忌》 出版, 在这部著作, 弗洛伊德又一次鼓动自己天才的想象翅膀, 一直飞到原始人的心理世界,他大胆设想原始人的心理与今天儿童心理无别, 原始人的弑父行为是整个人类文明、 道德和宗教的最终起源。随着世界大战的临近, 使弗洛伊德对人类非理性的本能冲动也看得越来越清楚, 《超越快乐原则》 便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问世了。在此之前, 他一直认为心理的主导原则是快乐原则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原则,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原则即“ 强迫重复原则” , 它是“ 死本能” 遵循的原则, 战争无非是人类死本能的发泄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弗洛伊德已成了世界闻名的学者, 精神分析风靡一时, 这个原来只装在弗洛伊德脑袋中的幽灵, 如今却走遍了全世界, 《释梦》 一书也成了家庭主妇床头的装饰品, 几乎人类精神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文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教育、 伦理、 社会风尚—— 全都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冲击。 “ 无意识” 、 “ 压抑” 、 “ 力比多” 、 “ 情结” 这样一些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也进入了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但是弗洛伊德并没有被掌声和鲜花冲昏头脑, 1923 年,他将自己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了一次重大的修改, 提出了一个以伊特、 自我、 超我为基础的新的人格模式, 这是他《自我知伊特》 一书的主题。1927 年《一个幻觉的未来》 问世, 他认为, 人性中的非理性力量过于强大, 人是靠幻觉和迷信过日子, 宗教即是在人类的无意识欲望基础上所产生的有组织的幻觉, 它起源于儿童期的无能, 因而带有人类无知的幼稚时代的烙印。 该书受到了宗教界的强烈谴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5)

1930 年《文明及其不满》 出版, 书中揭示了文明发展与人性本能之间的内在冲突, 认为文明的发展是以本能的限制与牺牲为前提, 人类幸福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 共产主义尽管可以消灭财产上的不平等, 但性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而这必定会在其他方面完全平等的人中播下深恶痛绝、 充满敌视的种子, 而如果连这性上的差异也消除了, 那么文明的细胞—— 家庭也就消亡了。1933 年纳粹开始推行臭名昭著的反犹主义, 弗洛伊德的著作并当众烧毁, 弗洛伊德的德国信徒也纷纷流亡他乡, 纳粹的迫害激发他对犹太教的起源进行新的思考, 这一问题占去了他一生最后5 年的大部分时间, 直到1939 年《摩西与一神教》 才终于问世了。 这是一部想象力多于考证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摩西(Mose) 出身的故事进行的精神分析, 断定他是埃及人。 这一大胆的猜测伤了众多犹太人的民族感情,弗洛伊德第一次受到自己同胞的冷遇。1938 年, 在纳粹势力的日益扩张下, 厄运临头的弗洛伊德只好被迫离开他一生难舍的故土, 流亡英国伦敦。 次年在伦敦辞世。按照弗洛伊德本人说法, 他一生有两个发现“ 足以触怒全人类” , 一个是无意识的学说, 另一个就是性的理论。无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是一切精神生活的源头, 它是原动的, 非理性的, 非逻辑的, 它总是不顾一切地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 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还有一个前意识的领域, 它曾一度是意识的思想观念, 只是因为它与当前情景无关而被逐于意识之外。 但一旦经过努力, 它就会重新回到意识中来, 比如说我在一心一意读《梦释》 一书, 这时突然有人问我电话号码, 我会开始一楞然后说出自己的号码, 这个号码在我读书时并未出现在我的意识中, 它藏在前意识里面, 只有需要的时候, 它才由前意识进入意识。 人类的精神生活好比一座冰山, 无意识是深藏在酒中的部分, 意识只不过是露出表面小小部分, 前意识则介入露出水面和水中的部分, 这随海水的起落而时而露出时而埋入。 无意识是冰山的主体, 它主宰着整个冰山的运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6)

这并不是说无意识本身不想露出表面, 进入意识中, 实际上它一直寻找蹓进意识的领地, 但意识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时时防备无意识来捣乱。 无意识就像挤在接待室中的客人, 争先恐后要挤进意识的客厅, 但在客厅的门口, 却站着一位不讲情面的检查者, 他只允许那些西装革履彬彬有礼的君子进入, 那些衣冠不整的不礼之徒恕不接待。 他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些西装革履的人鱼贯而入只能在一旁干生气, 不过其中一些也会依样学样, 经过一番打扮, 也可能趁人多之时混进客厅内。 况且, 那位值班的检查员也有打瞌睡的时候,也有醉酒的时候, 这时无意识的东西就更容易蒙混过关了。 酒后吐真言, 梦中泄天机, 口误、 笔误、 过失等等也都是在检查员走神的时候, 无意识钻空子的结果。 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梦、 对人日常失态的分析, 去挖掘深藏于无意识之中的观念。后来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格结构学说, 认为人格是由“ 伊特” 、 “ 自我” 、 “ 超我” 三部分组成。伊特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是心理能的基本源泉, 是真正的心理实在, 也是最原始的主观性所在, 在个体获得外界经验之前, 它就存在了, 它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 相互冲突的本能冲动会同时存在; 它不受时间因素的干扰, 它一直是个新生儿, 长期不灭地保留在无意识之中; 它也根本不讲究什么理性, 它只遵守“ 快乐原则” , 它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状态, 避苦超乐, 怎么快乐怎么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7)

伊特是人格的基础, 也是人格中最模糊难辨的部分, 它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是不加思索的“ 我要” 。 伊特一味地沉溺于“ 我要” , 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这个“ 我要” 都能得到满足, 为了使这个“ 我要” 得到实现, 人就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 自我” 即在负责协调伊特与外界现实中形式的心理系统。 伊特饥饿的时候, 它会不加分别地把任何东西往嘴里塞,自我这时就要说了“ 等一等” , 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吃。 因此自我在满足伊特的要求时, 要考虑到外部现实, 并且在知觉中储存下对外界现实的真实图像, 它能够把主观的心理实在与客观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 从而能根据这现实条件来控制伊特满足的方式。 它在伊特愿望与实现愿望的行动之间插进了理性的思考, 它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 。 这个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取消快乐原则, 它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执行而已, 现实原则的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原则, 或者说它只是为了更好或更大地满足愿望而不得不控制一下自己的冲动而已。“ 超我” 是人格中的高尚部分, 是专司道德的一个部门,它遵循“ 道德原则” 。 超我是后天形成的, 它起初只是父母权威的作用, 父母恩威兼施来支配自己的子女, 子女不好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 给他(她) 一个难看的脸色, 大声喝斥, 不给东西吃, 甚或打屁股扇耳光, 当儿童受到惩罚时, 他(她) 不仅尝到了皮肉之苦, 而且还感觉到受到了抛弃, 失去了宠爱; 如果子女的行为符合父母的心意, 他 (她) 就会受到奖励, 奖以糖果、 玩具、 抚爱, 加以赞赏。 长此以往, 父母实行惩罚的职能最终内化为超我中的“ 良心” , 父母实行奖励的职能也变成了超我中的“ 自我理想” 。 自我理想确定了道德行为的标准, 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不过自我并不是非要等到一个实实在在的行为发生后才受到超我的惩罚, 自我也可能由于某个念头不合道德受到惩罚, 就此而言, 超我与伊特是一样对主观和客观不加区分,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生活作风严谨的人却也会时常陷入良心的不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8)

对于违反道德的言行, 超我也许会说: “ 你已堕落, 现在你得为此受点惩罚, 这时身体上可能会出点小毛病, 或无意中丢了什么东西, 或出点小事故等等, 一切不幸中或多或少都有出于良心自我惩罚的成分。 超我与伊特一样也是非理性的, 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按照自己的主观的应是什么去认识。 伊特说: “ 我要” , 自我则说“ 等一等” , 超我说“ 不准” 。 超我与伊特是一对欢喜冤家, 处处作对, 但有时超我做过了头, 也难免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比如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身上, 超我对自我的谴责过于严厉,使自我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丑陋不堪, 最后以自杀了结这一切, 殊不知迫于超我压力的自杀却暗中满足了伊特中的攻击性冲动。 这使我们想起了叔本华自杀是意志肯定自身的最后一种方式的说法, 或许一切宗教圣战都是在超我的幌子下满足的却是伊特的要求。如果说自我是协调伊特与外界现实关系的, 那么超我则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它的目的是控制和引导伊特的冲动, 以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 是民族传统的承载者。俗话说“ 一仆不能侍二主” , 可怜的自我所处的境况更惨,它必须同时侍候三个残酷的暴君, 而且还要尽力调和这三个主人的关系。 这三个暴君是谁呢? 一个是外界现实, 一个是伊特, 一个是超我。 一方面它要代表外界的要求, 但同时又要当伊特的忠仆, 自荐为伊特的对象; 另一方面它的一举一动又为严厉的超我所监控, 假使它不照超我的命令行事, 就要受到惩罚, 表现出自卑与罪感。 这些要求又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无怪乎自我常常不能支持, 每每哀叹活得好累了, “ 焦虑” 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面对外界有“ 现实性焦虑” , 它总担心外界的危险; 面对伊特的激情而有“ 神经性焦虑” , 它总担心自己的本能会导致某种危险; 面对超我而有“ 道德性焦虑” , 它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表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9)

应指出体验到焦虑的人并不一定知道真正的根源所在, 他可能以是害怕外界的某个东西, 比如有的人怕摸刀, 看起来他是怕刀本身, 实际却是怕自己的超我, 或许他的超我过分强大, 一有机会就要自我惩罚。 怕刀原来怕的是出于超我的自杀冲动。人生充满“ 焦虑” 、“ 挫折” , 人总要想出种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种方法是“ 求同作用” (又译“ 自居作用” 、 “ 认同作用”) , 它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某个人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 有一些受到挫折和焦虑的人往往模仿成功者。 力图与其一致, 从而使自己仿佛也取得了成功,这就叫“ 目标定向的求同作用” 。 例如, 一个呼吸系统非常正常的姑娘患了咳嗽病, 经过精神分析才知道她是在模仿她的母亲(她母亲有严重的咳嗽病) , 以此与母亲求同, 从而间接地满足恋父的情结。 有些人丧失了或不能获得他的发泄对象,他就可能力求自己模仿该对象, 这叫“ 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 ,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就属于这种作用。 还有些人为了模仿某种东西就干脆把它吃掉, 吃了狮子心就以为有了狮子胆, 吃了老虎肉就以为有了老虎的本事, 这也属于求同作用的表现。第二种方法是“ 移置” 与“ 升华” 。 儿童都有口唇欲, 喜欢咂东西, 咂母亲的奶头, 咂自己的指头, 但长大以后就不能如此满足了, 就只好找一个替代的对象与方式, 比如吸烟,吹口哨, 接吻, 唱歌, 演讲等等, 这就是“ 移置” ; 如果替代的对象是文化中的高级目标, 这样的移置就是“ 升华” , 莎士比亚的戏剧,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普鲁斯特的小说……即是恋母情结或同性恋欲望的升华, 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让性的要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 只能寄意于艺术创作之中。 移置与升华只能起一种补偿作用, 成人的大多数兴趣与爱好都是对自己婴儿时受挫欲望的一种补偿, 外科医生排解的是攻击冲动, 心理学家潜心于性的研究, 满足的是孩提期的窥淫欲等等。第三种方法是“ 防御机制” 。“ 压抑” 即是其中的一种, 另外 还有“ 投射作用” 、 “ 文饰作用” 、 “ 反向作用” 、 “ 固定作用” 、“ 倒退” 等等。 投射作用是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人们害怕自己的攻击本能便归咎于他人的攻击本能, 总以为别人在和他作对, 而实际上, 富于攻击性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0)

“ 文饰作用” 指人们为了干那些超我不允许的事情, 于是就到处界找理由以证明自己行为正当的。“ 反向作用” 是指用对立面来掩盖某种无意识的动机, 某个人在无意识中可能非常讨厌对方, 但这又不符合超我的要求, 于是在现实中他可能表现出对对方超乎寻常的爱与关心。“ 固定作用” 指人的心理发展陷于停顿, 大学一年级新生离开熟悉的老环境往往不适应新环境, 便产生了“ 分离焦虑” , 如果这一焦虑过强,便会使人倾向固定在原来的生活方式止。“ 倒退作用” 指人的心理发展到某一阶段因某种焦虑而退回到早期阶段。总之自我会采取上述种种策略, 来调节本能的冲动与现实的要求。 可以说, 人的意识行为实际上就是本能冲动与加以限制的外界现实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不只是一个外部现实的反映者, 也不只是社会关系的代表者, 在这一切的底下尚有一“ 本能的狡计” 在暗中策划。那么到底什么是本能呢?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类有多少种天生的要求, 就有多少种本能, 在早期著作中, 他认为有两种基本本能即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 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本能为核心, 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来。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 嘴和唇是这一阶段的性感区。 母亲的乳房是幼儿性欲的第一个对象, 不久婴儿就会将兴趣转向吸吮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 吮吸手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喜欢观察自身、 玩弄自身以得到快乐, 这是典型的自恋期。 我们切不要小看这口唇期,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一时期的口唇活动的方式往往会成为成年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型。比如我们说某个人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 这个“ 如饥似渴” 就是口唇期的特征, 那些不知厌足地追求知识、 金钱、 权力的人往往正是那些在口唇期未得到足够食物和爱抚的人, 在他们毫无厌足的追求底下, 他们真正的欲求只不过慈母手中的食物。 母亲通过喂奶的方法迫使儿童服从她的意志, 但是如果母亲的控制过于严格, 幼儿就会过分依赖母亲, 他知道自己只要表现得乖就总能得到东西, 这种性格就叫“ 嘴巴依赖型性格。”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1)

第二阶段是肛门期, 肛门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性感区。 幼儿在这个时期通过排便的控制而得到性的快乐。 我们也切不可小看这区区排便, 儿童的粪便可是他给世界的第一件礼物哩, 他后来对他人、 对工作、 对金钱、 对艺术的态度大受这一排便过程的影响, 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 但要知道, 儿童的排便往往受到父母的训诫、 哄诱、 恐吓, 有的儿童故意闭便不解既取得肠壁产生的轻微压力而带来的快感, 又以此对母亲表示轻蔑, 这种忍便不解的倾向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 肛门型性格” , 肛门型性格的人固执、 吝啬, 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的物品。 又此如有的母亲在儿童排便时再三恳求, 过后又大加夸奖, 小孩就可能视粪便为珍宝, 长大以后, 他就会慷慨好施, 喜欢把东西送人就像小时靠解便讨母亲的欢心一样讨得他人的欢心。第三个阶段是性器官期。 在儿童3 岁开始, 儿童的性器官生活便开始了, 儿童可以摆弄自己的性器官而得到一种快感。 在这个时期由于男性性器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又被称为“ 男性性器官崇拜期” 。 小女孩发展自己缺少男孩子的性器, 便深感欠缺, 并开始产生对母亲的不满而对父亲则注以深情, 这就是“ 恋父情结” 。 而男孩则将自己的母亲作为爱恋的对象, 他总想取代父亲的位置而独占母亲, 这就是“ 恋母情结” , 又叫“ 俄迪浦斯情结” 。 恋父与恋母的情结完全是无意识的, 在意识中, 它们仅仅表现为需要母亲或父亲的亲昵与爱抚以及男孩在父亲不在时或女孩在母亲不在时的快乐表情。 俄迪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顺利克服俄迪浦斯情结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从性器崇拜过渡到健全的人格期—— 生殖期。 通常如果儿童坚持迷恋自己的母亲, 就遭父亲的惩罚, 父亲常常以割掉他那不听话的小玩意儿相威胁, 在“ 阉割情结” 的影响下, 他会逐步放弃占有母亲的企图, 这时他或模仿已丧失的对象即母亲或者强化对父亲的求同作用, 这两种求同作用使“ 超我” 得以最终形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2)

超我是俄迪浦斯情结的继承人。这些大胆的思想越来越像诗人的想象了, 他进而设想人类的宗教与道德都最终起源于俄迪浦斯情结。 宗教中上帝的形象实际上是父亲的形象, 因为在儿童的观念中父亲是全能的、 全知的, 他可以给儿童以保护, 以知识, 以戒律, 这三方面职能恰恰是宗教中上帝的职能。 弗洛伊德猜测原始人图腾崇敬中的图腾动物是父亲的化身, 图腾崇拜的两条禁忌: 不准杀图腾动物, 不准娶同一图腾动物下的女性为妻, 被弗洛伊德破译为不准杀父, 不准娶母。 弗洛伊德天才的想象力使他越走越远, 他认为, 起初必曾有一位强有力的父亲统治着原始部落, 这位父亲独断专行, 霸占了部落的所有女性, 他的儿子们最终忍无可忍, 联合起来杀死并吃掉了父亲, 并分有了他的女人, 可是事后他们很快就后悔了, 想到幼时父亲给他们的照顾与爱护, 犯罪感开始萦绕在儿子们的心头, 于是他们相互订立了“ 契约” 并定下种种禁忌防止“ 杀父” 、“ 娶母” 悲剧的重演。 基督教中耶稣的牺牲及其赎罪观念亦应在此心理背景得到理解。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官期统称为前生殖期, 这大约在出生后的最初5 年里。 从5 岁到12 岁性冲动处于抑制状态,这段时期称“ 潜伏期” , 进入青春期后, 异性之间开始相互吸引, 并最终达成性的结合, 进入健全的“ 生殖期” 。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的接近, 弗洛伊德开始偏重强调人格中的各种破坏性冲动, 他把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冲动合称“ 生本能” , 并提出与之相对的概念“ 死本能” 。 他猜测, 既然生命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机物, 那么那时便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返无机状态为目的。 死本能主要表现为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 它遵循“ 强迫重复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生死本能是往往交融在一起的。 比如说睡眠, 它既是死本能的表现, 身体的部分功能回复到无机物状态, 又是生本能的恢复元气的过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3)

爱是生本能的表现, 恨是死本能的表现, 爱与恨常常纠结在一起的。 实际上道德超我对代表生本能的自我的谴责与攻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攻击本能的一种表现, 超我甚或可以说是攻击本能的反向作用形成的人格系统, 在这种意义上超我是死本能的代理者。 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响, 尼采曾说在道德里面总有几分残忍的乐趣。人类受死本能的支配总要找一个发泄的出路, 但文明制止了人类直接表现出敌意, 因此人们往往将攻击本能指向陌生人、 外国人。 对人类命运攸关的问题是文明能否抑制住人类的死本能对公共活动的干扰以及能控制到什么程度。 这位一生在非理性的本能领地上跋涉的思想家以一种颇为矛盾的心理表达了他对本能的看法, 一方面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对人类的最高文化的、 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贡献, 另一方面他又声称“ 伊特所在之处, 自我必将随之” 。 人不应是非理性的奴隶, 一旦人意识到他的无意识, 人就成了无意识的主人, 人会按文明所许可的方式, 通过升华作用来有效地控制无意识。 万物都受无意识的支配, 只有在人身上无意识才被意识到, 这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人类的无意识终于在弗洛伊德天才的意识中被意识到,但是人们有理由要问弗洛伊德意识到他本人的无意识吗? 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弗洛伊德本人精心阐发的精神分析视作是他本人种种无意识冲动的文饰? 弗洛伊德所说俄迪浦斯情结难道不是他本人恋母情结的一种投射吗? 要知道弗洛伊德对母亲从小就有着深厚的依恋, 他也深得母亲的宠爱, 小弗洛伊德两岁时还尿床, 但母亲从不因此训斥他, 父亲却非常严厉地对待此事, 小小的弗洛伊德或许真地把父亲当作争夺母亲的情敌了。 他八岁的时候还故意到父母的卧室中小便, 这是占有父母卧室的一种象征行为, 矛头显然是对准父亲的, 怒气冲冲的父亲断言“ 这个孩子决不会有什么出息” 。 或许弗洛伊德一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都好象是在对父亲说:“ 你睁眼看看吧, 我毕竟成了个人物。” 在《图腾与禁忌》 中他干脆让儿子们杀死自己的父亲, 这多少也带有几分仇父的情结在里面。至于弗洛伊德身上带有的种种社会偏见, 在他的后继者那里—— 都得到了揭示, 就让看看其中的荦荦大者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5个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创始人)(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