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文章文字版(生活如此而已)(1)

"二舅"的生活,给这个酷暑又烧了一把火。

“二舅"之生活,其外甥剪辑之。受众,或赞焉,或否焉。

“二舅"之生存,其状貌:苦逼;其意义:与遭遇抗争。这似当是视频引领受众之纲绳。

"二舅"的生活,在其每天起居劳作中,"二舅"的生存意义,在其大半辈子前行的脚步上。而不在那个剪辑的视频里,亦不在其外甥或其他思辩的世界里。

一人,一个际遇,一人,一种命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可限于“典范”、“励志”之模板?更无谓通过媒体推波助澜,熬制成“因生存苦难而精神崇高,因生存底层而意义超拔”的鸡汤。无论给予“二舅”怎样的同情、怜悯,若因之而挤掉反思,这碗鸡汤是没有营养的,与强筋骨相去远矣。

苦,艰,辛,酸,这些以味觉来表达生活的状况,带有情绪节奏。更多情况下,以"苦、“难"等概念来体恤安抚。始作俑者,常常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带着富贵向贫穷施舍的成就与轻松,把当事人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其实,这对于日子苦逼者,无异于烙上励志的烙印,非得继续苦逼下去不可。

日子之苦与甜,过日子人最能说清楚,但是,说与不说,对日子的影响几何?觉得日子过得不得意,过得苦闷,过得苟且,在此呼天喊地,是否意味着哀哉一呼,而天下怜惜?是否明天,或通过奋斗,就可时来运转,乘上幸福方舟?

所谓"苦",无非是生存的负荷填满乃至于超出心灵的承载,无非是筋骨疲惫期冀得以喘息。少时,以为的苦,到了中岁,却可以品出深藏着的甜。生活,没有闲暇去品鉴意义。生活,需要更多人、更理性的反思,而不是旁观者、审视者的情感渲泄。生活,就是生活,脱离生活者的任性解读,若非自作多情,亦当别有他用。

时光在变,生存方式在变,生活模样在变。当下这几天,炙热难耐,为苦夏而抱怨?那到寒冬彻骨之下呢,也许将念及暑天的妙处呢?客观环境、人际关系,生存的大大小小平台,哪个一成不变?因变而变,乃生活日新。若不摈弃成见,抱残守缺,套用经典的生活模板,高唱激越的旋律,把精神调得虚脱,那样,对生活的认知将越加茫然。

生活,无须贴什么水印标签。成人以后,谁还在一失则恐,一得则喜上兜圈子?在故乡生活时,老母亲常说,日子"过到苦处不说苦"。那时,我们以为,这无非是一种规劝、宽慰与无奈罢了。因为,彼时的日子,活计多、收入少,体乏力疲,生活的压迫感、恐慌感,与日俱增。绝没有因老母亲这样的一句话而有所减轻乃至于释然。等我们到了中年,工作生活比较顺遂,在单位也混出点小名堂来,经济条件许可对生活"讲究"一下时,老母亲又说,日子"过到甜处不说甜”。

高高低低,起伏不定,这就是生活的路径。生活的堂奥,难能窥得一二。循着生活的逻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困顿潦倒之际,不抱怨;顺风顺水时,乐享其成。对生活的尊重,对生命的和解,这本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生活,油盐酱醋茶的交响,诗意与远方,那不是大众的。职场归来,笔者首先遇到不善厨艺,每临做饭,像是应付一件苦差事。几十年来,食堂用餐,做饭,是个似近实远,似易实难的课程。接下来,就是“田园居”的内容安排,颇费思量。听左邻右舍的,也跟着斗鸡走狗?仿饱学之士,吟诗赋词,趁着暮色来一回壮游国学?思来想去,或忌惮于市井恶俗,或嫌涉附庸风雅,选择之后又否定。每天干什么,这个问题纠结不清。想来,自己亦曾指挥过一干数量可观的人马,东奔西突,征南战北。无论关河凄紧,还是闲庭春色,一番番,一回回,成败得失都刻在岁月的年轮里。可这点底气,却支撑不起"散漫"的自由生活。早中晚的活动,除了散步、写字,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单调、线性、寂寥,像雾霾把日子笼罩。还有,如何享用数字化成就,如何跟上年轻人节奏,林林总总,本属打发闲逸时光的日子,却也闹得心神不宁。心里嘀咕:当年干事,曾想如何脱离累与苦,如今过赋闲日子,何有想象的心中惬意?

人生的路径,或是先天定好的。承认这个先天而定,也许并不高明,但比"醉死不认这壶酒钱”来得靠谱。面对际遇,视苦无畏,或可从“苦”之此岸走出来。若不接受自己面临的现实,天天心存侥幸,寄望于福星照临,也许助推陷入越来越糟的梦臆之中。过日子,人终究厌苦喜甜。理智地过自己的日子,静好于繁复岁月里,此乃生活的真谛。生活,悉由生活者自己裁量,自主安排。穷之达之,都是生生不息的生活,勿以所谓价值论轻重。

高调的"生活解读”,或可一时唤起人的所谓奋斗激情,枕戈待旦。但从生活本真看,这种解读是狭促的、霸凌的。如果把生存局限在苦干死拼的空间里,把生活圈围在“搏击”场上,这样的生活,是我们终极的向往与追求吗?

【本文作者 郭华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