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王朝的国号都存在着重复的问题,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这自然不是问题,可对于后世之人来说,区分这些王朝却着实有些困难,于是便有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这样的说法。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1)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国号前加“东、西、南、北”或“前、后”等定语,乃是为了区分同一朝代不同时期,或不同朝代但却采用同一国号,后世人为增加的定语。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平王东迁虽然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点,但周朝并未因此灭亡,平王东迁后仍然沿用国号“周”。后世为了将这两个时期予以区分,这才人为的将其划分为了“西周”和“东周”。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2)

又如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定国号为“汉”,后亡于王莽篡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后,仍然沿用“汉”的国号,而并没有将国号改为“东汉”。后世为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划分,这才将刘邦所建称为“西汉”,刘秀所建称为“东汉”。

再如“永嘉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建康称帝,仍然沿用国号“晋”,作为晋朝政权的延续,所谓的“西晋”、“东晋”乃是后世人为划分而来。

还有“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称帝,仍沿用国号“宋”,作为宋朝政权的延续,而所谓的“北宋”、“南宋”同样是后世认为划分而来。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3)

那么,这种“东、西、南、北”都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划分的呢?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即都城相对位置或统治区域所在方位。

先说第一种情况,以都城相对位置来划分。

无论是王朝重建因客观原因另行建都,还是因为战乱导致迁都避祸,在王朝统治区域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后世往往以两个时期都城所在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国号前面的定语。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4)

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戎攻陷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兵败身死,周平王即位之后,因镐京毁于战火且镐京王畿面临着犬戎的巨大威胁,于是将都城东迁洛阳。由于洛阳地处镐京以东,故后世将周朝的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为“西周”和“东周”

“西汉”和“东汉”的情况与周朝类似,王莽篡汉称帝之后,依旧建都于汉朝都城长安,然而由于新莽末年的战乱,关中地区再度惨遭战火蹂躏,于是刘秀恢复汉室之后,建都于洛阳。同样由于洛阳地处长安以东,因此汉朝也被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5)

相较于周朝和汉朝而言,晋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司马炎篡魏建晋,定都于洛阳,后攻灭吴国统一天下,但在短暂统一后,便因“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迅速崩溃,后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延续晋朝政权。

那么,晋元帝司马睿既然是南下建都,且建康的确在洛阳南部,为何晋朝却会被分为“西晋”和“东晋”呢

这个就不得不仔细比较了,西晋都城洛阳的经纬度大致是北纬N34°37′、东经E112°26′,而建康的经纬度则大致是北纬N32°14′、东经E118°22′。从经纬度来看,两地明显是经度差大于纬度差,也就是说建康相较于洛阳,相较于南北差距位置更为偏东,因此被分为“西晋”和“东晋”。

再说第二种情况,统治区域所在方位

相较于第一种情况,历史上的第二种情况其实更多,毕竟在王朝变迁的过程中,想要保证王朝疆域实在太过困难了,因此关于加方位定语的缘由,其实第二种原因相对更多。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6)

这种情况最为典型的,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十六国中便有北凉、西凉、南凉、南燕、北燕、西秦等,这些政权多有同时存在者,为了区分他们便通常以政权所在方位来命名。

到了南北朝时,当时南方建立的政权,其国号大多与前朝相同,因此后世在称呼他们时,往往在前面加上“南”或“南朝”字眼,例如南朝宋、南齐、南梁、南陈,而北方的则加“北”字,例如北魏、北周、北齐。而北魏灭亡之后,其所分裂的两个政权,虽然皆沿用国号“魏”,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同时存在,但因其统治区域呈东西对峙态势,因此被称为“西魏”和“东魏”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7)

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大量割据政权与前朝国号重复,因此也大多以政权所在方位来作为定语,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大多被冠以“南”字,例如南吴、南唐、南楚、南汉、南平,而唯一立足于北方的“汉”,则被称为“北汉”

这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便是“北宋”和“南宋”。如果从都城相对方位来说,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经纬度大致是北纬N34°、东经E114°,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经纬度北纬N30°、东经E120°,同样是经度差大于纬度差。因此,如果按照第一种说法的话,应该加定语“东、西”才是,然而由于南宋疆域相较于北宋来说居于南方,因此才会被分别称为“北宋”和“南宋”

东周列国顺序表(为何周汉晋宋等国号前要加东南西北方位定语)(8)

元朝末年,在明朝大军的北伐中,元顺帝退出中原迁回草原,因其控制疆域相较于元朝居于北方,因此被称为“北元”。而到了明朝末年,随着李自成攻入京城和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称帝延续明朝政权,因此后明朝政权居于南方,因而被称为“南明”

实际上,除了以上提到的“东、西、南、北”方位定语,为了区分历史上那些国号相同的朝代和时期,后世还采用了其他定语,包括以时间划分的“前、后”,以及地名或统治者姓氏

例如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和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又如三国时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汉”,因建都于蜀地,故被称为“蜀汉”,又因是继西汉、东汉后的最后一个“汉”朝,故也称“季汉”,还有东晋十六国时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和蜀地李寿建立的“成汉”。再如武则天篡唐建周,便被称为“武周”,而元末红巾军所建立的政权,国号也定为“宋”,后世则称其为“韩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