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

电影《疤面煞星Scarface》(1983)美国蓝光4K版封套

20世纪80年代早期,时钟虽然已经滴达走过午夜时分,电影制片人马丁·布莱格曼Martin Bregman(1925-2018)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索性坐起来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天中的最后一个电影《疤面人Scarface》(1932),这部由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制作的1932年经典影片,讲述了“恶棍”托尼·凯蒙特的兴衰史,这个人物以传说中芝加哥的黑帮头子阿尔·卡彭为原型。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

电影《疤面人》(1932)德国蓝光版封套

这时,由保罗·穆尼Paul Muni(1895-1967)饰演的凯蒙特已经到达了疯狂的饱和状态,无知、残酷,是欲望驱使下的奴隶。

马丁·布莱格曼清楚地记得,霍华德·霍克斯由于执导了这样一部“无所畏惧”的暴力影片,而不得不在被迫的情况下为影片加上一个副标题——“国家的耻辱”,即使这部影片已经明确地显示出是对黑帮生活形式的一种控诉。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3)

电影《疤面煞星》(1983)拍摄期间主创人员合影,左起:布莱恩·德·帕尔玛、斯蒂文·鲍尔、阿尔·帕西诺、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马丁·布莱格曼

但是,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马丁·布莱格曼似乎已经意识到,也许真的是时候重拍这部曾引起过颇多争议的影片了。

他细细过滤了心中每一位合适的演员人选,最终发现只有一个人拥有足够的领袖魅力可以重新塑造这个黑帮头子。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4)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在《教父The Godfather》系列的前两部影片中担当主要角色的同时;还穿插着出现在由马丁·布莱格曼制作的另外两部影片《冲突/谢皮科Serpico》(1973)和《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1975)中。

他在看完原版影片后,对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血腥暴力感到震惊,同时也折服于保罗·穆尼对角色出色的诠释。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5)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于是,他接下了这个挑战性极大的工作,阿尔·帕西诺的加盟还确保了原本并不情愿且手头工作繁重的布莱恩·德·帕尔玛在合约上“按下手印”。

但是,当布莱恩·德·帕尔玛和大卫·拉贝David Rabe递交上由他们共同编写的第一份剧稿《疤面煞星Scarface》(1983)时,包括阿尔·帕西诺在内,没有人喜欢它。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6)

电影《疤面煞星》(1983)片场,布莱恩·德·帕尔玛(左)和阿尔·帕西诺

马丁·布莱格曼对这种情况作出的反应是——解雇布莱恩·德·帕尔玛,聘请曾经合作过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1924-2011)。

当《冲突》和《热天午后》的拍摄工作全部竣工后,西德尼·吕美特却开始坚持要把影片改成一个全新的版本而不只是简单地重拍。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7)

电影《冲突/谢皮科Serpico》(1973)片场,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右)和阿尔·帕西诺

马丁·布莱格曼转述了西德尼·吕美特当时的想法:“他说:为什么不把影片置身于个可卡因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制作出一个和原著相似的人物、但是他却是以有别于原著的另一种方法积累财富、建立自己的王国。我当时的反应是:‘就这么办!’”

马丁·布莱格曼和阿尔·帕西诺把手头的一切事情都放了下来,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8)

1987年奥利佛·斯通凭借电影《野战排Platoon》(1986)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第一步当然是请来当时的编剧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把原来的剧稿重新润色,改写成描述有关现代难民的故事。

奥利佛·斯通接下了这份工作:“我对重拍电影不感兴趣,我想说的是我没有看过原著,对它也不关心。我之所以肯写这个剧稿,是因为西德尼·吕美特告诉我这部影片的背景将定位在那些坐船从古巴来美国‘探亲’的难民身上,这引起了我的高度兴趣。”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9)

阿尔·帕西诺和斯蒂文·鲍尔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0)

电影《疤面煞星》(1983)沙滩外景地,阿尔·帕西诺(左)和斯蒂文·鲍尔

奥利佛·斯通笔下的“疤面人”就是从马利埃尔港口乘船来到美国的巴西难民托尼·蒙大拿(阿尔·帕西诺 饰演),在迈阿密难民集中的居住区里,托尼杀害了一名卡斯特罗的旧部下,作为杀人的报酬,他和他的同伙率先获得了在美国定居的“绿卡”。

走出难民区,托尼和好朋友曼尼·雷(斯蒂文·鲍尔Steven Bauer 饰演)在一辆餐车中替人洗碗,但是他并不安于这种生活,当名为迈阿密黑帮老大弗兰克·洛佩兹(罗伯特·劳吉亚Robert Loggia 饰演)办事的黑帮分子找到他时,他马上炒了餐车老板的鱿鱼。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1)

阿尔·帕西诺和米歇尔·菲佛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在一场地下毒品交易过程中,托尼杀死了来自哥伦比亚的毒品商,带走了现金和毒品……弗兰克对托尼的狠辣大加赞扬,并把他吸纳到自己的组织中。

但托尼显然并不甘心于做别人手下的小喽罗,他的血液中总像是有着什么在不停地冲撞、跳跃,托尼看中的是弗兰克手中的整个“王国”以及他的妻子(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 饰演),最后,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2)

米歇尔·菲佛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托尼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贪婪,由于他的张狂任性,FBI盯上了托尼洗黑钱的行为,并在一次交易中一举将他人赃并获……

保释在外期间,托尼仍然笨拙地做着困兽之斗,甚至杀死了自己的老友曼尼。

最后一个场景是托尼被一支复仇的军队围困在他那有如庄园的宅第中,他甚至拿起火箭筒进行自卫,毫不畏惧地叫嚣着:“过来和我的小朋友打个招呼吧!”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3)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影片以托尼的惨死告终,在血腥和眼泪中划上了休止符。

西德尼·吕美特称奥利佛·斯通的剧本为“连环漫画”,换言之,就是讨厌极了这个故事蓝图,因为正是它导致西德尼·吕美特失业,这是每一名导演都不愿意面对的情况。

相反,布莱恩·德·帕尔玛则重新执起导筒,正式和这个虽未加润色却跌宕起伏的故事连接到一起。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4)

电影《疤面煞星》(1983)外景地,布莱恩·德·帕尔玛(左)和阿尔·帕西诺

《疤面煞星》进行前期制作时,布莱恩·德·帕尔玛和阿尔·帕西诺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迈阿密中。

布莱恩·德·帕尔玛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许多身陷毒流的警察、律师,并和他们其中的一些人进行了面谈,当然,这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5)

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同时,作为演员,阿尔·帕西诺本能地察觉到应该为托尼这个角色加入更多特定风格的表演,当然,这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我认为托尼应该有着一些怪癖’,而且,我要夸张地把它们暴露在观众面前。”

为了营造出影片中经典的体验派表演风格,和所饰角色取得共鸣,阿尔·帕西诺尝试着与在影片中饰演托尼最亲密的朋友曼尼的斯蒂文·鲍尔多进行接触,并且避免和那些与托尼敌对的角色有任何联系。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6)

阿尔·帕西诺和斯蒂文·鲍尔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这期间,相对而言,没有多大知名度的米歇尔·菲佛却在试镜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张力。

拍摄工作计划于1982年10月在佛罗里达南部正式开始,但是市委专员小戴米特里奥·帕里兹——古巴移民,却强烈反对影片的投拍。

因为他认为《疤面煞星》对美籍古巴人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他甚至希望阿尔·帕西诺的角色应该是卡斯特罗秘密派遣到美国的一名共产间谍。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7)

阿尔·帕西诺和米歇尔·菲佛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制片人马丁·布莱格曼虽然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但是迫于压力,他还是不得不使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影片完成之后,会预先递交到美籍古巴委员会进行审核,他们有权利为影片打上“实属虚构”字样。

虽然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但是这个小插曲仍然把马丁·布莱格曼搞得极为紧张。

通常情况下,影片的拍摄工作都是在一种和谐亲善的气氛中进行的,但是有些时候由于阿尔·帕西诺坚持再三重拍某些场景,而使得工作人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倦怠。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8)

电影《疤面煞星》(1983)美国蓝光版封套

而且,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也渴望从像阿尔·帕西诺这种在电影界有着极高声誉的演员身上学习一些东西,所以在大多时候他都会遵从阿尔·帕西诺的要求。

为了减轻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导演助理杰里·泽尔斯莫特意安排了一场赌局:对白中“TMD”在一天的拍摄过程中将会出现几次(最后一次竟然多达206次之多,使《疤面煞星》成为咒骂性口头禅最多的影片)。“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19)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这其中,还会有许多火拼、尖叫、跳跃性的场景交替出现,”布莱恩·德·帕尔玛补充道,“我们这样做无非只是不想让观众说出:这影片拍得也太假了!”

即使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及时加盟使《疤面煞星》几近完美,但这里还是暗藏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玄机”:伴随着在加州极为罕见的寒流,一场肆虐的狂风暴雪横扫了当地,使影片中那个婚宴系列场景的拍摄工作一再推迟,剧组为此损失了几百万美元。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0)

米歇尔·菲佛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更糟糕的是阿尔·帕西诺,当时他正在拍摄影片中最高潮的枪战部分,手中紧握着M-14机关枪的枪筒。

尽管枪里根本就没放子弹,只是一直放空枪,但是枪筒经过剧烈磨擦后产生的高温,足够使阿尔·帕西诺二度灼伤。

影片不得不因此停拍14天,这场影片中的主要冲突就是在这种靠不住的资源下拍摄出来的。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1)

电影《疤面煞星》(1983)宣传照,米歇尔·菲佛

《疤面煞星》是环球电影公司年未出击的“重型炮弹”,预定于1983年12月9日在全国上映。

但是当影片被送往MPAA进行审查时,却得到了可能会被定为“X”级的暗示——这无疑是对发行公司进行“商业封杀”。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2)

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环球公司的行政经理多次出面交涉,但MPAA主席理查德·海弗纳态度强硬,宣称“X”将会是影片必然的归宿,因为其不断累积起来的主题暴力已经完全超越了“R”所代表的范围,以理查德·海弗纳的说法就是“影片中所蕴含的暴力和对话一样多”。

这里,争论最大、最棘手的场景当属与哥伦比亚毒品贩子的欺骗行为对质时,托尼的朋友安琪的胳膊和腿均被人用电锯活生生割下来,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残虐杀戮行为。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3)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但是,布莱恩·德·帕尔玛却不想对此做无谓的辩解:“我的本意是要建立一种人们从未看过的暴力类型,我希望影片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完全不同、另类的世界。其实,镜头早已经摇离他,你看到的只不过是鲜血。”

就这样,《疤面煞星》曾被反复提交过三次,每一次退回后布莱恩·德·帕尔玛都要剪掉影片中一些有争议的部分,可是下一次,MPAA又会以“另一个场景出现问题”为借口驳回影片。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4)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布莱恩·德·帕尔玛和马丁·布莱格曼渐渐感觉到理查德·海弗纳的真正意图似乎已经超越了级别的争论——布莱恩·德·帕尔玛曾经公开批评理查德·海弗纳,指责他对《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诸多挑剔而损坏了影片的质量。

于是,布莱恩·德·帕尔玛在《疤面煞星》上映前一个月时拒绝再为影片做任何无意义的剪切,而马丁·布莱格曼则联同“全国剧院业主协会”以及一些发行商召开了一次听证会。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5)

纪念电影《疤面煞星》上映20周年时,马丁·布莱格曼和阿尔·帕西诺再相聚

最终,马丁·布莱格曼凭借着17:3的绝对优势成功把影片踢到“R”的行列中。

尽管影片上映后,随之而来的是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和谴责,《疤面煞星》仍然以其扎实的后劲缓慢点燃了票房之火。

阿尔·帕西诺的表演虽然稍嫌野蛮,但却深刻地诠释了影片中托尼这个角色。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6)

阿尔·帕西诺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中的影像

空洞的20世纪80年代所特有的暴力类型,与乔治·莫罗德Giorgio Moroder那浮华的电子乐器合成的流行乐进行了完美的呼应,使托尼那赤裸裸的权力欲望一次性侵入到所谓的商业道德中去。

谁又能想象得到,有关于像托尼这种被命运遗弃的商业门外汉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建立自己的财富王国的想法,竟然有着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7)

阿尔·帕西诺和米歇尔·菲佛在电影《疤面煞星》(1983)片场内合影

奥利佛·斯通不无骄傲地说:“我发现,当影片上映后,许多年轻的商人在说话时不自觉地就会引用影片中的对话。当我询问他们为什么可以如此清晰地记住这些对白时,他们总是回答:‘它们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我们这一行的现状。‘”

充斥着批判式的嘲讽和嗤笑,经过了近40年光阴的洗涤,《疤面煞星》这部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影片仍然散发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血腥光芒。

从射手到野王到上单(由X到)(28)

电影《疤面煞星》(1983)日本版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