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20日,网友认为“520”代表“我爱你”,把这一天赋予了爱情和浪漫的含义今天的大学生或许会趁此机会向喜欢的人表白,然而在含蓄朴素甚至充满革命情怀的上个世纪,当大学生遇见爱情,又是怎样一些故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8090年代的校园恋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8090年代的校园恋爱(大学生恋爱变迁)

8090年代的校园恋爱

今天是5月20日,网友认为“520”代表“我爱你”,把这一天赋予了爱情和浪漫的含义。今天的大学生或许会趁此机会向喜欢的人表白,然而在含蓄朴素甚至充满革命情怀的上个世纪,当大学生遇见爱情,又是怎样一些故事呢?

风雨飘摇的年代,爱情是奢侈的,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西南联合大学的联谊活动,一封从中印缅战场密支那战壕中书写的热情洋溢、饱含深情的英文情书,将两个大学生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封见证了现已96岁高龄的曹越华和97岁的王德懿相濡以沫感情路的情书,后来被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黄怡谱成了歌曲A Song For You(《给你的歌》):

亲爱的,多希望听见你的真心话,好比许多年来对你的牵挂。你可知道吗?我的爱为你延续,我回报你心连心的微笑;当战争结束,让我们手牵手,一起建造梦想的城堡,分享幸福的味道;听一听杜鹃传来的声音,仿佛诉说春天的来到……

歌曲演绎现场,歌者深情献唱,两位老人比肩而坐,背景墙上70年来的场景一一闪过,将两人过往悲欢娓娓道来,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爱情是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爱情更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竹简锦书的古时,还是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抑或是网络写意、手机传情的当下,出自于不同时代大学生手下的情书实际上也是对当时校园爱情的真实写照。

50、60年代:一抹革命浪漫主义的嫣红

五十年代,整个社会沉浸在新时代的喜悦中,当时的大学校园里青春洋溢,舞会频开。这为大学生互相认识创造了丰富的机会。一曲舞罢,兴趣相投的大学生或许会借着之后的群体活动进行联络,借助例如体育活动、文艺表演增进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专业1956届的毕业生杨老就是在舞会中结识了之后相伴60余年的老伴儿。至今回忆起来,杨老依然幸福满满:“那时候,我大学三年级,她大学一年级,我们是在操场上打球、跳舞时认识的。”

他边说着边翻开了桌上的相册,指给记者看。尽管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大学校园中却处处充满生机,活动极为丰富。据杨老介绍,那时候除了每个周末的舞会,学校还会经常组织文艺晚会。因为学校专业类型多样,戏剧、美工、体育专业庞杂,活动类型也不拘一格。所以,当时大学生恋爱约会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学校的活动。杨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明令禁止学生谈恋爱,但依然挡不住一些地下情侣,他们行事低调隐秘。那时候的大学生都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等同的,一旦牵手就要负责到底,所以毕业后结成夫妻并携手到老的案例并不鲜见。

今天,一个人值不值得去爱,多遵从于自己的内心。但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却喜欢把国家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任何时刻都没有在当时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时代赋予了大学生太多责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爱情观,所以即便是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也唱到“河水快乐地流向远方,心中怀念我心爱的姑娘……你那美丽的眼睛放射着光芒,鼓舞着我勇敢地走向战场”。这里的战场是边疆,是任何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他们追寻爱情,但为了革命和理想,又愿意放弃爱情。因此,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生尊崇革命理想,并将其作为结婚对象考量的重要因素。当时大学生之间用以倾诉爱慕的方式是情书,这样的“革命爱情”在情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周小军:

我还是能够抑制自己搞好这个革命工作,你不用为我担心。青年人应想到祖国广大人民的广大利益, 不要只顾个人小家庭的点点滴滴利益。

我希望你能好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如果没计划,没个人大志,没一股革命的热情,就会变成一个庸俗低下的人。你说对吗?……

庄慧

1965年6月4日

70、80年代:犹抱琵琶半遮面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当时的革命歌曲在青年们当中流传开来。男女之间只存在阶级感情或阶级斗争两种关系。大学生选择对象,恋爱的基础首先是阶级同志,家庭成分也一定要清白。按照当时的顺口溜就是“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在这样特殊的年代,领袖像章和语录不仅是最时髦、普遍的政治礼物,也是恋人之间互赠的礼物。恋爱中,男女一起谈论的话题也是政治信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国大陆,经济、政治意识和思想潮流给当时的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冲击。各种婚姻、爱情观念的并存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特征。中国人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婚恋观念从这个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在那个穿裙子都需要勇气的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逐渐接受自由恋爱,蠢蠢欲动的恋爱氛围在校园之中弥散开来。据当时在辽宁某高校就读的王汝秋介绍,尽管当时大学生思想逐渐开化,校园中恋爱的人数也不少,但多数行事低调,约会也会带着第三人做“挡箭牌”。大学生恋爱,无非是上大课坐在一起,挨着看电影、打羽毛球、练飞盘等等。

在择偶条件方面,阶级成分再也不是恋爱和婚姻选择的重要指标,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所有意识和观念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物质条件开始成为那个年代一些大学生婚恋中公开考虑的因素。同时,受邓丽君、琼瑶作品的影响,大学生更多地寻求情投意合的浪漫爱情。

车越是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1987届的毕业生,在他看来,20世纪八十年代邓丽君和琼瑶作品在大陆的盛行,为男女生接触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些书和磁带既是那个时代为男女生牵线搭桥的媒介,也是可以相互赠送的礼物。打着相互借阅书籍或者交换磁带来听的旗号,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那个时候,大学生恋爱约会的方式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自由恋爱让年轻人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现在情书中,大学生逐渐地敢于表达自己的思念、关怀,但依旧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阶段。

李思思:

我仔细回顾了一年来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我们相处的情景,多么值得我无限地怀念啊。

1984年的高考就这样结束,它在我的记忆中转瞬过去了。有幸认识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认识了你,使我感到欣慰。你那儿离县城很远,我想,你那儿要购买书籍之类的学习用品大概不容易,如需要我帮忙的话,我可以帮你购买。

最后,谨向你父母问好,祝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欢乐。

王强

1986年5月3日

90年代:将爱情进行到底

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对待婚恋的态度出现分歧。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思想守旧;另一方面,因受自由恋爱的风潮影响,他们渴望冲破牢笼寻求神秘、令人向往的浪漫爱情。“70后”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自由恋爱的一代,他们的爱情脆弱却又专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是迎合了“70后”的想象需求,加工、放大了大学生的爱情,让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看似充满了爱与被爱。但事实是否如此?采访中,多数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表示,那时候的大学生谈的多、恋的少,闹的多、爱的少。并且,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毕竟上大学不易,多数人依然珍惜自己的大学经历。

校园恋爱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并非主流,却足以震撼人心。1993年入读西南财经大学的陈斌对本校大学生倾诉爱慕的场景记忆犹新:“与之前的大学生相比,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表达爱意的方式就丰富了许多,在楼下摆花、摆蜡烛,下雪天在雪地拥吻,因为四川这边的下雪天两三年才一次,所以显得特别浪漫。那时候大学生恋爱送的礼物跟现在也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玫瑰花、巧克力,有钱人还可以送手机(大哥大)嘛。”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还未普及,手机也并没有广泛使用,大学生表达爱意更多地还是依靠传统的手写情书。充满柔情蜜意、山盟海誓而又富有文采的情书,多出现在这个时候。与之前的年代不同的是,那时的大学生,已经可以大大方方说“我爱你”“我想你”,直白而坦诚。

烈:

你在那个遥远的城市还好吗?

整夜整夜地想念你,在这样寒冷的季节,这样地想你,有种苍凉的感觉,让我手足无措。

很久都没有哭过,总以为生命里任何一个人不管给我怎样的幸福或灾难,我都不会轻易落泪。没想到,还是不争气地为你流下泪水。原来我也是不能免俗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让我变得患得患失?晚上的风凉凉的,我啃着一个苹果,对着照片想你,有没有听过神灯的故事?如果我是阿拉丁,拿块布擦擦照片,你就从里面走出来,该有多好。

1995年1月2日

赤裸直白的表达将自由恋爱推向高潮,那时候女大学生喜欢的男生大都是文艺气质浓重的男生——或蓄着长发玩着吉他、唱着黑豹和唐朝乐队歌曲的摇滚歌者,或舞文弄墨的校园文人。他们充满了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但是谈及婚姻,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尽管崇尚纯洁的爱情,却并不再像之前的大学生那样直奔婚姻主题。在他们看来,恋爱和婚姻也不再是捆绑在一起的等同关系。据陈斌介绍,当时本班恋爱的比例相对较高,身边多数人是因为消磨时间或者互相攀比才恋爱,最终走到一起的比例极低。并且,功利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愈发深远。女生及其家庭更加看重男生的学历、家庭背景、职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以期获得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

21世纪:我被爱情闪到了腰

“长发飘飘,清汤挂面,不用上妆,看上去清雅素淡,像一朵白色马蹄莲”,当被问及那时候倾慕何种女生时,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王众志如是说道。至于其他因素,他表示自己根本不介意,只要能看对眼,其他都随意。

“大三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认识了正式承认的第一个女朋友,认识的第一天,我的初吻就没啦!”谈及自己的初恋,他不禁脸红了起来。“认识的第一天,她就跟我表白了,那时候男生比女生怂多了,特别是学中文的男生,脸皮更薄。拉拉手,脸‘噌’地一下就红了。记忆中,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学校接她,出来以后就漫无目的地溜达。一路走过对外经贸大学,走过中日友好医院,走到三环然后开始下雪,顶着小雪一直走,一直走,凌晨两点走到宽街中医院那里,实在走不动了,就钻到医院大堂里面坐着,一直聊到早上六点,然后坐着公交车给她送回学校。就这样,一晃晃了七八年,最后她出国了,我们分手了。爱情被现实打压得七零八落。”世纪交替的年代,“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爱情观念。所以,即便出双入对的校园情侣是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抵不住“毕业了,我们说分手”的忧伤。在许多大学生看来,恋爱已不再需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因为再美好的校园恋爱都可能草草收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这种凭借网络产生的新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现实中无法觅得如意伴侣,许多大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的媒介牵线搭桥寻求爱侣。校园征友BBS风靡一时,延续至今依然是高校热门频道之一。九十年代对大学生恋爱置若罔闻的高校,在新的世纪也开始介入为一些大学生制造恋爱机会,多数高校会定期举办大学生联谊会,为大学生恋爱牵线搭桥。2014年3月,中南大学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婚恋问题,甚至自办红娘网,大学生恋爱的媒介越来越多地向线上转移。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让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情书在当代大学生中渐行渐远,但并未绝迹。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大四男生王文瑾为心仪女生小罗花了整整212天写下16余万字的情书。岂料,16余万字情书所展示的“才气”和勇气,却只获得了心仪女孩感动过后的拒绝。“十动然拒”的事情尽管是个例,却足以引起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具备怎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的思考,难道“才气”终究斗不过“财气”?曾经“有点野性,会弹琴,会唱歌,会写诗,会在月夜寂寞的时候给你一段戳人心扉的语录”的“男神”,是不是也随风飘逝,沦为时代的印记?

调查:今天的高校大学生到底为何谈恋爱?

腾讯教育-麦可思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原因是“打发时间,排遣寂寞”。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为了寻找真爱才恋爱。值得注意的是,有23%的男生表示谈恋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比女生的这一比例高16个百分点。并且,大学生在选择适婚对象时首先看重“人格、品行”(男生:84%,女生:90%),其次看重“性格”(男生:59%,女生:62%)。从男女生的差异来看,51%的男生将“外貌”作为挑选适婚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比女生选择该项的比例高18个百分点。无论是采访,还是调查结果,似乎都验证了男生“外貌协会”的事实。

女生在挑选适婚对象时看重哪些因素?调查显示,她们看重“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学历”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男生。其中,女生看重“经济条件”的比例比男生选择该项的比例高24个百分点。诸多现实的考虑,或许是导致剩女当道的原因之一。

本文为《麦可思研究》原创,欢迎您朋友圈。媒体或公司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其他公众平台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否则,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

温馨提示

精彩没读够?没关系!

1.就业蓝皮书 | 2.新生 | 3.学生事务 | 4.教学教务 | 5.招生宣传 | 6.就业 | 7.专业建设 | 8.质量年报

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精选好文给你好看!

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MyCOS_Research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