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中,最受到普通民众欢迎的,莫过于俗语了。它通俗易懂,简短有力,口口相传,是老一辈流传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俗语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以及愿望,更加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

今天是清明节,除了放假、祭拜先人烈士、踏青旅游之外,关于清明节还有很多老农总结的谚语,是历经几千年的经验总结。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1)

比如"清明前后,安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是人们最常提及的谚语。此外,有些谚语中虽提到清明节或寒食节,却是从节气和节令角度来讲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丢下篮儿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过七十天,就可收麦。"风吹十六灯,雨打清明坟",指正月十六刮风,往往会清明时节下雨。这些谚语多与农事相关,属于农时节令谚语。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条谚语,是"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这句俗语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老祖宗又为何这样说?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2)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这句话的出处是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作者加以区分说明:此就未老人之言。"人生少壮,要将身子打熬得坚韧,否则少有风侵寒损,便儳焉如不终日,焉能架海擎天,做一番事业。《孟子》'天降大任'节备言之矣。清明春气过半,夏气渐臻,此时之絮不拆,春日迟迟,常在重裀叠袴中,养成娇惰,即是晏安酖毒,何以得成大器,到老亦不过如是。"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3)

清明过后,天气回暖,穿着也会逐渐减少,这时候正是家家户户清洗棉被、棉袄的大好季节,乘着好天气清洗晾晒,就可以收拾进衣柜了。而如果"不拆絮",说明人很矫惰。一个懒散到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清洗,这个人一定不会有大的出息的,有句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会对人生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层深意,是老祖宗想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快点,不能贪图享受,在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这样才能够发展进步,否则到老都不会有很大的建树,甚至可能过的十分潦倒。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4)

从古至今,因为贪图享受、不务正业而走向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此看来,老祖宗的话表面上看似简单,背后的深意却是值得后人细细思量的。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也说明了有其存在的价值。

然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大智慧可远远不止于此。

有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人只有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事,才能看清人情薄凉。实际上,关于这些道理,古人早已凝结成简短的语句,并收录在了一本《增广贤文》之中。为的就是想用自己毕生经验和教训,来警示后人应该如何在这复杂的世道中能够活得更加通透。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5)

《增广贤文》系民间创作结晶,略成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后,风靡全国。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杂乱无章,然只要细心通读全书,便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

以处世之道为中心,展现古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在我看来,这些俗语至今对后世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们会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露骨、犀利,却又十分现实。这些浓缩了几代人智慧的精华,一直启迪着人们说话、做事都要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才能少走弯路,助你成为人生的不倒翁。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6)

这本书是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虽然历来被当做启蒙读物,但是其中的观点深邃而洞彻,被人称为"国学宝典"。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7)

有人说它读起来晦涩,但其实都是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而此书流传百年不衰,也说明了它有很强的共通性。

从广义上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8)

这本《增广贤文》是精装正版,经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和故事,内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阅读和学习。

老话虽老,常读常新。经常阅读这些经典,就会对人情世故、人际往来、人生命运等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比寻常的见解。

关于清明的老话(俗语34)(9)

一本好书,只需48元,也就是两包烟的价钱,但是对于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现在购买,还加送一本《道德经》,十分划算。

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