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1)

新征程上的希望工程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 王海珍

编辑 | 赵汉琪

在杨子蕊家里的窗台上,还插着那束满天星,这是她特别珍惜的一束花。她家窗台上还养着平安树、蟹爪兰、太阳花,不过她最喜欢满天星。“这是我们从北京冬奥会回来,学校迎接我们时送的。我觉得很好看,就放在窗台上,每天看着它,就会很高兴,也很自豪。它总让我想起我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唱歌的那一瞬。”杨子蕊稚嫩的童音里有热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春天。

杨子蕊是河北省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2022年2月4日,她和来自阜平县的43位小伙伴一起在鸟巢唱响《奥林匹克颂》,纯净的歌声响彻鸟巢。梳着两条长长麻花辫的杨子蕊面带甜美笑容,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出现在奥林匹克国际直播镜头中。

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2)

阜平马兰花童声合唱团44名孩子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与张艺谋导演合影

开幕式结束第二天,杨子蕊和小伙伴们在老师带领下,去了一趟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那是她第一次去天安门,在北京集训一个多月,每天训练日程都排得很紧张,演出顺利结束,孩子们终于实现了在天安门看升旗的愿望。“原来和电视上看到的升旗很不一样,升旗的叔叔们走路的样子神气极了。我站在国旗下看着国旗慢慢升起来,激动得快掉眼泪了。”杨子蕊说。

得知杨子蕊要去北京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姐姐杨子璇觉得不可思议,连着问了好几遍:“真的是冬奥会吗?真的吗?”惊讶的不止姐姐,就连杨子蕊最初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还偷偷掐过自己的胳膊,确定不是在做梦”。杨子蕊站在国旗下,脑海中还回荡着前一晚冬奥会上演唱的情景,梦想成真的感觉真好啊!

在阜平县城南庄镇唱了十八年的马兰小乐队

大山里的孩子在冬奥会上天籁般唱响《奥林匹克颂》,一时间视频刷屏。杨子蕊和小伙伴们回到家才知道,她们和合唱团成了全国媒体报道对象。大山里的孩子如何走到冬奥会的舞台?顺着冬奥会上那山谷溪流般的童声合唱,邓小岚和她创立的马兰小乐队的感人故事,渐渐步入人们视野。

邓小岚被人们称为“马兰的女儿”。父亲邓拓,是《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终刊于1948年,之后与邯郸市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马兰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太行山深处,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的地方,也是《晋察冀日报》根据地。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十年游击办报岁月中,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马兰的乡亲捐地、捐木头,出工出力帮报社建印刷厂,为保护报社,19名村民惨遭日军杀害。反“扫荡”中,还有7位同志长眠在马兰村山崖下。为了纪念马兰村为《晋察冀日报》做的贡献,邓拓给自己起了笔名马南邨,取自马兰村谐音,表示对马兰村的永远感念。

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村,后转到该县麻棚村和马兰村,由当地乡亲抚养到近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我就是马兰人。”

1997年,邓小岚离开马兰村后第一次回来,村里老乡听说是北京来的邓小岚,当街叫出她的小名,这让她心头一热。

2003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回阜平马兰村扫墓,偶遇村里一群疯跑玩闹的小学生,她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唱首歌。邓小岚提示了好几首经典儿童歌曲,如《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孩子们茫然摇头。尽管她知道这里地处深山,属贫困地区,但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还是让她震惊,震惊之后是深深的难过。她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她决定把音乐带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她很爱音乐,是音乐陪她度过一生中最难熬的岁月,深知音乐的力量。她在北京筹集资金,为孩子们一趟趟背来手风琴、小提琴等这些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又手把手教孩子们弹奏这些乐器,教孩子们唱歌。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北京到马兰村,要走一天,这样的条件下,邓小岚一直坚持,每年有一半时间住在村里,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

2006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2008年,邓小岚自费带孩子们到北京看天安门,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做了演出,这是马兰小乐队“首秀”。随后,马兰小乐队的表演机会更多了,阜平县有活动也邀请他们去演出。孩子们的演唱很精彩,媒体开始关注这个大山里的小乐队,不少企业捐赠了乐器。

2012年,马兰小乐队登上北京卫视春晚。北京冬奥组委正是看了马兰小乐队在北京春晚上的视频,才找到阜平,最终决定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起初,主创团队找到云南大山里一支多次获奖的合唱团,又斟酌过大兴安岭、大凉山、沂蒙山等地,最后目光定格于太行山的马兰小乐队。

2021年9月27日,奥组委人员到阜平县城南庄镇初步选拔冬奥会会歌合唱小演员。10月13日,确定参加合唱团训练的小学生54人,并由专业教师开始进行正式训练。11月29日,进行最后一次选拔,最终确定冬奥会合唱团44名学生名单,合唱团被命名为马兰花儿童合唱团,邓小岚成为合唱团顾问。位于阜平县城南庄的阜平八一希望小学、马兰小学、石猴小学、井沟小学、大岸底小学的44名小朋友入选马兰花合唱团,集训地定在阜平八一希望小学。为了让孩子们更集中精力,最终入选合唱团的孩子搬入学校宿舍,最大的11岁,最小的5岁。

合唱团学生在阜平八一希望小学进行了3个多月的集中训练,学校音乐老师高玥、张莎莎和其他多位老师和孩子们同吃同睡,既要协助孩子们训练,又要照顾孩子们生活。“那是一段很难忘的日子,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感觉,真好”。高玥说,“孩子们表现都特别优秀,原本以为年龄最小的豆豆会想家闹情绪,毕竟那么小,却没想到,她一直适应得很好”。

由于阜平八一希望小学有20名孩子参加冬奥会开幕式,为方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以及学习,校长刘俊宝也作为随队教师共同赴京。

回忆起和孩子们一起在北京集训的日子,刘俊宝依然激动:“在京期间,孩子们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及晕车问题,表现都特别好。有些孩子生病也不请假,因为他们都知道,时间紧、任务重。孩子们几乎每天要到鸟巢进行排练,几次大彩排结束返回酒店接近夜里12点,但孩子们从不说苦。奥组委没有安排彩排时,老师们也会带孩子们在酒店地下室训练,包括发音、表情、形体动作等,没有一刻松懈”。刘俊宝说,“第二次进京,参加闭幕式演出,孩子们表情自然丰富,动作整齐划一,比原来更自信,也更轻松,用灿烂的笑容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农村少年儿童的自信风貌。正是因为有导演的辛勤指导、老师的无私付出、孩子们的刻苦练习,开幕式演出才会得到全世界的赞扬”。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集训时所住的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宿舍楼,是聂力将军和原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共同援建的。阜平县城南庄镇这片红色热土,曾经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从未被人们忘记。阜平八一希望小学,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

阜平八一学校,有一颗军魂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年八月,八路军主力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接受党中央委任,聂荣臻以阜平为起点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到1948年,长达11年时间里,阜平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战的坚强堡垒。阜平县城南庄镇是晋察冀核心区域,也成为聂荣臻常年驻扎地。1948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由陕北向西柏坡转移,途经阜平县城南庄。在这里,毛泽东写下《新解放区的农村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两篇著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在中共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3)

学校教学楼前矗立聂荣臻元帅塑像,时刻激励师生“继往开来,开拓无前”

聂荣臻在城南庄驻扎期间,和当地老百姓结下深厚友情,他对阜平感情很深。1947年初,晋察冀军区党委做出决定:为适应战争形势需要,把随军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在后方成立子弟学校。聂荣臻对学校建设尤其关心,因此学校命名为荣臻子弟学校,这也是北京八一学校前身。聂荣臻的女儿聂力自一岁起和父亲分别,十六岁终于历经磨难回到父亲身边。她也就读于荣臻子弟学校,当时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1982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聂荣臻收到阜平老百姓托人捎给他的杂粮馒头,得知阜平县还处于贫困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沉默良久,说出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的那句话:“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公益项目。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继续完成学业、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援建希望小学与资助贫困学生是希望工程实施的两大主要公益项目。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聂荣臻这句话常常回荡在女儿聂力耳边,她想为阜平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在阜平城南庄度过一段小学生涯,她也希望能帮助城南庄的孩子们,她把目光投向阜平八一学校。

阜平八一学校始建于1927年,最初名为城南庄小学,后来更名为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之后又更名为八一希望中心小学,2021年春,保定市委确定更名为阜平八一学校。

1994年,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河北省军区联合开展“红五星——光耀希望工程”活动,筹资在城南庄建立“八一希望小学”。彼时已经是中将的聂力,联合原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等单位及个人筹资53.9万元援建了二层教学楼。北京八一学校、张家口第六中学等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学校于1994年6月3日破土动工,1995年7月20日竣工。竣工后,学校更名为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在学校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副校长张彦爱对学校环境的改变深有体会,“最初,学校只有平房,1995年,在聂力将军和军区一些单位资助下,学校有了二层教学楼,学校环境提升可谓是上了一个台阶,教室更宽敞,更明亮”。

张彦爱1995年到学校任教,此后再也没有离开,送走一批批学生,又迎来一张又一张童真的笑脸。“学校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帮助,学校的环境也越来越好,2013年,河北省老促会筹资70万元对学校硬件设施翻新改造。以前校舍取暖设备不行,那次翻新改造中更换了取暖锅炉和暖气管道,改建了厕所、危旧平房,更新了全部门窗,对楼顶加装了彩钢板,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张彦爱还记得,城南庄率先致富的企业家吕继龙也给学校捐款20万元,用于购置全校师生校服。除此之外,学校还添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装备了微机室和电教室。学校内部设施渐渐趋于完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学校改变最大的一次是2015年,”张彦爱回忆。那一年,原北京军区捐资451.7万元,援建一栋教学综合楼。这幢楼有三层,由于学校用地面积所限,为了让教学综合楼能容纳更多功能,采取双面建筑方式,向阳一面做学生教室,背阴一面作为老师办公区。

“学校还翻新了宿舍楼,彻底改变校舍紧张、学生无法寄宿的发展困境,解决100多名远途学生的寄宿问题,城南庄镇附近10个行政村的小学生都很受益,这也为阜平的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彦爱说。综合教学楼盖好后,学校有了崭新的会议室、食堂,有了标准的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等12个专用教室,操场也得到翻修,成为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的农村标准化小学。”张彦爱说起学校的变化如数家珍,学校接受的资助每一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2016年学校收到捐赠电脑15台、高级激光打印机一台、图书1万余册;2017年,军区又捐资20万元,完成学校楼道、楼梯地胶铺设,捐赠速印机、打印机、办公电脑等设施10余台件、仪器档案柜16个……

“精准扶贫时,经过易地搬迁,住得远的人家都搬到城南庄镇附近,宿舍楼就基本闲置,没有孩子住校了。这次冬奥会集训,宿舍楼又发挥了作用,几十个孩子和老师住在那里”。张彦爱说:“现在的教学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孩子们开心,老师也很开心。教学环境可以媲美大城市的学校,感谢社会各界帮助,让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学校的硬件环境改善了,师资培训也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学校投入30万元支持协调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与八一学校开展教师‘手拉手’培训活动。2018年投入15万元,用于学校教师培训,让老师们分批前往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张彦爱说:“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2021年,蠡县、清苑区人民武装部接续帮扶学校,帮扶期间加强经费支持保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五地六校持续联动 东风行动助力发展

始建于1947年的荣臻子弟学校于1949年搬至北京,改名为华北军区八一小学,1964年,正式改名北京市八一学校。多年来,学校持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自1996年开始,北京市八一学校循着聂荣臻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足迹,开展了五地六校夏令营活动,也称为“东风行动”。聂荣臻元帅学习、战斗、工作过的五地六校分别是:聂荣臻早年就读的重庆市江津中学,聂荣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的河北省阜平县阜平八一学校和张家口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晋察冀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亦称“荣臻学校”的北京市八一学校,聂荣臻领导创建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中学和东风小学。

这项活动的框架,是1996年10月张家口市第六中学师生代表赴酒泉观看卫星发射并与那里的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时形成的。“东风行动”以追寻聂帅的成长足迹为主线,策划主题夏令营活动。营员们在留有聂帅光辉足迹的长江边、太行山、戈壁滩,边走、边读、边访、边写、边讲、边学,在实践中感受着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风范。2002年,重庆大学聂荣臻班正式命名,成员扩大至六地七校,同时活动改名为“六地七校”——“足迹”系列活动。

“我们阜平八一希望小学,自五地六校活动(后为‘六地七校’)开展以来,每年都积极参与其中,受益匪浅。”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原校长金卫平回忆着那段时光,依然充满豪情。金卫平2004年任校长,至2017年调至其他工作岗位,在城南庄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十三年。

“东风行动的开展,给了我们城南庄孩子们向外走、向外看的机会,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也得到了锻炼。”时隔多年,金卫平依然记得每年夏天带领孩子们参加“东风行动”的场景。“有一年,我们的夏令营活动地点在酒泉,我带着五个孩子前往酒泉。那时候还没有动车,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虽然行程很长,但是孩子们下了车,立即参与到夏令营活动中。学生们开联谊会,老师们做教学交流,很快就融入到一起”。

金卫平忍不住说起阜平八一希望小学的校歌:《走着聂荣臻的路》。“大家一起唱着《走着聂荣臻的路》,心立即就近了。”一首歌,将五地六校师生的内在精神与情感迅速交织在一起。

“记得那次去酒泉,参观当地一个偏远的火车站。那天正是漫天飞沙,孩子们看到工作人员在风沙中坚持工作,很受震动。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们来说,弥足珍贵。”金卫平感叹。

金卫平带着孩子们去江津,那里是聂荣臻的家乡,他们去聂荣臻故居,听聂荣臻成长故事。在江津中学,踏着聂荣臻成长足迹,心灵受到洗礼。

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4)

2022年3月3日,阜平八一希望小学讲解员为保定军分区领导讲解阜平红色历史

五地六校联动的“东风行动”夏令营,也来到过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孩子们一起参观位于学校附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花山村毛泽东旧居、马兰晋察冀日报社旧址,由阜平八一学校的学生担任解说员。在徐徐讲述的红色故事中,大家深切感受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市八一学校常年坚持到阜平八一学校去寻根。从开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发展到接收阜平的学生到北京学习,同时建立奖学金机制,奖励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和家乡的面貌。

金卫平记得,1996年到2000年,每年阜平八一希望小学都会输送十名左右优秀学生前往北京市八一学校学习,从初一读到初三。城南庄村第一个大学生荣大鹏,1997年前往北京市八一学校读书,那一年他13岁。他记得,母校不仅减免了所有费用,每个月还发放200元生活费,一到节假日,还有老师带领阜平八一希望小学来的孩子们参观名胜古迹,开阔他们的视野。

“这个项目持续了四年,很多孩子因此走出大山,能去北京首都读书,这会是他们一生的宝贵经历。”金卫平说。

尽管该项目停止了,但北京市八一学校助力阜平八一希望小学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2001年起,北京市八一学校每年拿出近2万元作为奖学金,为阜平学子学习之路“筑梦”。2013年,重庆聂荣臻研究会为阜平八一希望小学设立聂荣臻奖学金,每年为学校20名优秀学生颁发奖金一万元。

2013年,北京市八一学校与阜平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对阜平开展为期三年的支教帮扶工作。那一年,阜平县20余名师生一行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每年都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拿到奖学金,除此之外,还有家庭贫寒的孩子们拿到助学金。”张彦爱说:“这笔钱对于孩子们来说,挺珍贵,不仅仅是钱本身带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关心。孩子们会觉得自己被看见,被关注,从而生发出更大信心。”

张彦爱从事教育近三十年间,在教学中依托红色背景,探索红色乡土教育,展现地方文化,打造红色特色人文班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她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一系列红色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五地六校联动后,每一所学校都有“聂荣臻班”,张彦爱主动申请她所带的班命名为“聂荣臻班”,她所在的中队命名为“聂荣臻中队”,让红色文化和八一军魂融入班级活动中。“聂荣臻班”与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联合开展培养红色小小解说员活动。班里选拔素质高、普通话标准、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重点培养,由纪念馆讲解员进行定期培训,并在节假日期间组织见习和观摩,让她们能够胜任纪念馆相应的解说和接待工作。

她还在班里组建“红色小记者”活动小组,开展“红色采风”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访、听、讲”形式,广泛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蕴涵的德育意义,收集红色民谣、红色民歌、红色故事、红色谚语,搜集整理红色稿件、红色故事,每月开展一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在红色文化影响下,主动做起了红色城南庄的小主人,传承城南庄的革命精神,能够自觉地把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内化为自身行动,并且按照设定的红色班级创建目标,初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级红色教育氛围极其浓厚,“聂荣臻班”创建活动初见成效,班风、学风也大幅提高,学生们也实现了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2012年聂荣臻中队被评为保定市优秀少先队集体;2014年聂荣臻班被评为保定市优秀班集体。

“我教过的学生现在有很多都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发挥着自己的特色,作为老师,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张彦爱热爱这份教育工作,爱学生,她相信,学生们的童年在阜平革命老区度过,接受过红色文化的洗礼,这会为他们的人生镀上不一样的底色。

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5)

2021年10月14日,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师生到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参加革命故事宣讲活动《穿越时空的对话》,同学们深受触动

这些年来,阜平八一希望小学有很多学生先后获得阜平县甚至保定市各项荣誉,郄方玉被评为“保定市优秀少先队员”,李金泽、金睿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学生”,王水杉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少先队员”……这些学生的名字,张彦爱都记得。

“我教过的学生,还有读了师范大学,又回到母校任教的,”张彦爱笑着说,“看到我的学生们接棒教育工作,很欣慰。”这种感觉亦很奇妙,仿佛生命循环,万物生发,生生不息。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许瑶曾经是张彦爱班里的学生,现在她是阜平八一希望小学一名老师。当年,张彦爱是她的班主任,教她数学,如今她也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有一首歌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有意思。”许瑶的声音如同夏天的溪流,生动活泼。

2003年许瑶进入学校读书,她是二年级转学过来,很快就和班里的学生融成一片。在许瑶的相册里,保留着她小学时和班里同学一起去参观晋察冀革命纪念馆的合影照片,照片里,她穿着白绿相间的校服,笑容灿烂,那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张老师业务能力水平高,教学教得好,记忆中张老师对学生们非常关心,既有慈爱的一面,也有严格的一面。小时候会想,如果老师一直都笑眯眯的就好了,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才知道,当老师需要有严格的一面。如果一直都和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是挺欢乐,但是班里的纪律就不好维护了,毕竟,小学生有爱玩调皮的天性。老师如何在保证纪律的情况下保持孩子的童真天性,需要平衡的艺术。”尽管许瑶当老师只有几年时间,但对于职业的思考,已经很成熟了。

“我们小时候,学校的环境远不如现在这么好,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那时候张老师都是板书,一节课讲下来,黑板要擦好几次,满手的粉笔灰。”许瑶回忆着:“现在学校有激光打印机,打印教学资料也很方便。我们小时候,老师想给我们增加一些学习资料,都是油印的方式,但是即便条件不好,老师们也一直竭尽所能,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教育。”

许瑶记得,她上学的时候,在班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拿到奖学金,“我小学阶段也拿过奖学金,一学期三百块钱,那时候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许瑶说,“我记得拿到奖学金,用它来给自己添置一些学习用品,花不完的钱会交给父母,让他们代为保管”。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在学校实行了很多年,切切实实鼓励和帮助了很多孩子。

“学校也有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有的孩子父亲常年卧病,有的孩子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学校在减免学杂费、住宿费的情况下,还会给每个孩子每学期提供一笔助学金,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一个都不能少,扶贫先扶智,教育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张彦爱叙述着需要帮助的孩子的情况,声音中充满慈爱,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最好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让每一个孩子有追求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希望工程的意义所在。

阜宁县希望学校(阜平八一希望小学)(6)

青年教师许瑶在课堂上

一年又一年,学校环境越来越好,这些发展和变化,是整个中华大地脱贫致富的缩影。经由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的爱心,大山里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和大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北京冬奥会上,城南庄的孩子们用质朴纯真的笑脸和清澈的声音将世界与太行深处链接在了一起,山里的孩子们走向了更宽阔的世界。孩子们从未忘记曾经给予过帮助的人们。今年三月,邓小岚女士突发脑溢血离世,合唱团的孩子们听闻这一消息伤心欲绝。杨子蕊哭了,“我们在北京集训的时候,邓奶奶和我们一起住在酒店里,我训练结束后,就喜欢去找邓奶奶玩,她特别慈祥可亲,有什么好吃的她会拿给我们吃,有好玩的视频也会和我们一起看,我总觉得她一直没走,她还在我们身边”。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2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