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古稀是中国古代对七十高龄的别称。

年龄别称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1、13岁(女):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把十三岁的少女比作豆蔻。因杜牧此诗影响广泛,因此后世生发出“豆蔻年华”一词,用来形容十三岁的娇羞美少女。

优秀的下一代的含义(美好的期望年龄别称的深刻含义)(1)

豆蔻年华

2、15岁(女):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15岁,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3、20岁(男):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4、30岁: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优秀的下一代的含义(美好的期望年龄别称的深刻含义)(2)

而立之年

5、40岁:不惑之年,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6、50岁:知天命之年,“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强求结果。

7、60岁:花甲、耳顺之年,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8、70岁:古稀之年,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在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平均寿命偏低,70岁的人比较稀少。

9、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意思是年纪十分大的时候。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0、90岁:鲐背之年,泛指老人高寿。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

11、100岁: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优秀的下一代的含义(美好的期望年龄别称的深刻含义)(3)

益寿延年

古时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