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说,观察员,你这话不对。
刚需或许不绝对,但是需求是有刚需的,一套房都没有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称作刚需吗?
其实从来没有刚需,所谓的刚需,不过是时代的产物而已。
这句话,其实真的是正确的,至于原因,且听观察员娓娓道来。
成都楼市观察员,一个有专业、有态度,三观比五官还正的良心观察员,感谢你的信赖和支持!
刚需,其实衍生于刚性需求这个词。
刚性需求原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是弹性需求。
刚性需求
刚需这个词,为大众耳熟能详也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是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房价的快速飙升而特指那些还未有过一套房子的家庭。
自古来说,是没有刚需这个词的,有诗为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唐代的时候,诗圣杜甫不就用的寒士这个词代替的嘛。
当然,咱们不用扯远了,毕竟几千年前的事,参考意义也不大,咱们来说说最近几十年的事。
杜甫老先生
取消福利分房之前,有没有所谓的无房的人?
有,并且很多,那个时候正赶上人口高爆发的时候,并且人居住宅面积严重不足,这个是房地产近二十年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所在。
那个时候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难不难?
难,也不难。
难点在于社会当时不如现在繁荣,修房容易凑钱难。
特别是农村,只要有钱还是能修的。但是现在实行一户一宅的政策,你即使有钱,也不是想修就能修的。即使在城镇,现在哪里还能看到自建房呢?
一户一宅
这些是其一,其二是关于房屋的属性比重,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以前的房子,关乎于居住、阶层、地段;现在的房子,除了这些外,更加深了关于教育、医疗、投资的属性比重。
说得更加直白一点,房子是最好的投资品,已经成为了当下的共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你要问年轻人买车好,还是买房好?
我想百分之一万,大家都认为年轻人买房好些。
但是这个放在过去的20年,就不一定是这种认为了。
大概在2000年的样子,深圳的房价也就三四千一平。然而当时有钱的年轻人,大多数都热衷于买车。他们觉得买车开出去有面子,完全没有买房的意识。
不说深圳,过去十年,大多数城市都是这个样子。观察员曾经多次提及的田总,就是生活中最活生生的例子。14年能全款买房的钱,转身全款买了个卡宴,三年后房价涨到了原来的三倍,车子却越来越不值钱。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无非就是房产的金融属性逐渐高于其他一切属性造成的共识改变。
房产是投资品成为共识
换句话说,当时的时候,难道没有刚需吗?
肯定有啊,但是却没有提出刚需这个词,或者说,刚需并没有耳熟能详成为没房年轻人的代表词。
这不就从侧面印证了,其实所谓的刚修,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而已!
不管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还是最近几十年的时代画卷,刚需这个词的兴起,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随着房地产的繁荣发展惊起的一朵浪花,具备鲜明的时代性。
或许过不了多久,刚需就会成为一个历史词语,或许过了更久,刚需这个词语也都随风而逝了。
其三还有就是,刚需本就源自刚性需求这个词语,所以用来形容并不是特别贴切到位。
刚需应该如何定义,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0年的成都楼市,某个网红神盘出现了一个77岁的刚需,这件事不光听起来有意思,本身也值得思考。行将就木的老人家,也被抬上了刚需的殿堂,这个确实令人反思刚需的含义。
77岁的刚需
从这个角度,咱们还可以管中窥豹,看出房价真正回归合理的本质之一:
当像过去一样,房价上涨不再是共识,并且有门槛低、体量大、稳定性好的可替代行业出现,房价自然而然也就会回归合理了。
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
而房子作为家这种文化属性的实物载体,自古以来都是备受推崇的。
古往今来,没房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刚需这种说法,确实是近十年来流行于大众的。
从来没有刚需,所谓的刚需,不光侧重于刚性需求,也是难以清除定义的,更是大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借古咏怀,学学诗圣杜甫老先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无房青年俱欢颜。
各种往期精彩文章,欢迎翻阅:
《成都区域房价跳涨:一分需求释放,一分资本逐利,一分周期轮动》
《2021年初始:多地楼市纷纷重锤,这是一二线热门城市的通病》
《那些说成都房价太高或太低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成都楼市的败笔:保障性住房严重缺位,这点应该效仿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