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创始人,他提出的“诗意栖居”说法流传甚广。

海德格尔的思想艰深难懂,普通读者不容易接受。对中国读者而言,除了跨语言翻译问题外,主要是他的思想方式比较特殊,和西方传统思想差异较大。在西方思想史上,海德格尔地位特殊,影响非同小可。

一,他第一次提出对“无”的思考,这一点类似于中国的老子和庄子。二,他否定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思维,认为西方人早已忘记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三,他批判西方流行已久的“主客二分”哲学,把西方文化拉回到“生存主义”道路上,为西方哲学开辟出一个新方向。四,他的思想和尼采一样,具有复古主义色彩,批判西方现代性文明。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1)

下面简论一下海德格尔的核心哲学——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当代汉语哲学中,“存在”(Sein)是个翻译词,相当于英语的“be”动词,既可翻译成“在”或“是”,又可翻译成“有”或”存在”。

例如,他是一个男孩(He is a boy);这里有一棵树(Here is a tree);那里有一张桌子(There is a desk);一个人正在那边(There is a man),等等。

海德格尔讨论的“存在”或“有”,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曲折深邃,含义深刻。

海德格尔的哲学疑问是:西方哲学为何起源于对“存在”的惊讶?借用刚才的例子说:他为什么“是”个男孩?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树?这里为何“有”一张桌子?

在一般人看来,海德格尔的问题莫名其妙,因为“有”或"存在"是个不言自明的事情!

或许有人说:这里有一棵树,这是明摆着的事,难道背后还有什么深层原因?

根据海德格尔思想,这棵树“在”这里肯定有“问题”,只是一般人不去思考而已。这是海氏“存在”论哲学的出发点。

换言之,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致力于探讨何为“存在”、何为“有”的问题,此问题含蓄隐秘,一般人不容易发现。但如果进入海德格尔思考问题的语境,人们就会逐渐领会海德格尔的良苦用心。有人说,哲学家总是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海德格尔哲学或许可作为一个例子。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2)

什么是“有”或“存在”呢?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有”或“存在”不是一个具体“东西”,“存在”不是“什么”,而是另有所指,这个另有所指便是:“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性”过程“(《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了“存在”论(Ontologia)“逻各斯”(Logos)“自然”(Nature)等词语的希腊词源。他认为“存在”既不是柏拉图的静态“理念”(Ideal),也不是亚里斯多德的固定“实体”(Subject),而是和“人”的生活有关的生命过程。

根据他的理解,“存在”不是静态之物,更非和人无关,“有”或“存在”始终和人有关,和人的生存、生活有关,和人的生命时间有关。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年)一书的研究主题。

在西方文化史上,“时间”问题历来被人重视,像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奥古斯丁、近代康德、牛顿、现代的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曾专门思考过时间问题,即所谓的“时间之谜”。

在西方思想家眼里,时间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的物理时间——机械钟表时间;二是生命感知时间——奥古斯丁提出的主观时间。牛顿的时间观属于绝对时间观(时间是衡量物体运动的尺度,永恒不变);爱因斯坦的时间观是相对时间观(时间和物体作用力及运动速度有关)。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近于奥古斯丁思想,认为时间是人类生命的“内形式”,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这一点和近代康德有所不同。

康德认为,时间直观是人的“内感知”形式,具有固定结构——事件发生的前后“因果律”。康德的时间观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属于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而这一点刚好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目标。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3)

在确定好思考“存在”问题的方向和基础后,海德格尔从人的现实存在(此在)开始讨论“存在”的根源和意义:一个存在的东西为什么是“存在”的?

海德格尔提出的总原则是,人们遭遇一个东西的“存在”,首先和人的现实处境相关:“存在”不是孤立于人的抽象“对象”,不是像图画中的事物一样和人面面相对,而是人在画中,画中有人。

换句话说,一个存在的东西蕴含人的思想、情感、愿望、意志等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属人”的因素才使得某一样东西“呈现”出来——“存在”是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

正因为先行有了这个生成过程,某个东西或事件才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人们的感知“对象”:如一个男孩在这里;一棵树在这里,等等。

海德格尔的表述很抽象,但符合生活常识,从一个隐秘层面揭示出事物“存在”的背景与前提——人的生活及思想情感。这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传统。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与之遥相呼应。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虽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思想方法却别有深意,给人许多启发。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4)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张桌子,在不同的人眼里,桌子的存在原因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一个高三学生眼里,桌子应该是他最熟悉、最亲近的伙伴了:桌子凝聚着他刻苦学习的汗水与辛劳,寄托着他考取大学的理想与渴望。这一桌子的“存在”意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假如还是同一张桌子,另一个学生把它当作吃饭的桌子,这一桌子的“存在”意义与前者又不一样了:桌子已失去刻苦学习的意义,只是一个普通餐桌而已。

这个例子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意义和人的生存、生活有关,和人的思想情感、感知体验有关,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启示(西方绝大多数重要哲学家大都为唯心主义者)。

关于“存在”的根源和意义,海德格尔认为,生活中某样东西或事件的存在意义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此在),其中包含当下、未来、历史三个维度。这是西方阐释学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另一源头是《圣经》神学)。

为了解释“存在”和“此在”(人的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分析了梵高的名画《农鞋》。

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一个荷兰农妇所穿的破旧农鞋,其中隐含着“存在”意义的全部秘密。海德格尔用饱含感情的话语,解读了农鞋的“存在”论意义。

他说: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农鞋浸透着对面包的可靠性之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等等。(《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年)。

通过人的“时间性存在”思考“存在'之谜,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目标,但事与愿违,这条道路最后没有走通,只好半路放弃;所以那部著名的《存在与时间》终成未竟之作。

从1934年开始,海德格尔开始转向语言论思想:通过语言思考“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5)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是西方文化的重大事件,是继近代认识论哲学后又一次思想革命。希腊思想家探讨的问题是:这个世界由什么元素构成;近代认识论哲学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现代语言论提出的问题是:人如何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海德格尔通过语言思考“存在”之谜,是西方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环节,至此,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又别开一途。

关于“存在”与语言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一个经典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虽不合乎中国文化传统,却符合西方现代文化精神——语言本体论。

语言本体论是指把语言视为世界意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万事万物得以敞开的前提条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语言具有命名的强大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国古代另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天雨粟夜鬼哭,这一说法也暗含类似思想。

和西方近代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轻视语言,像儒家《论语》《中庸》《易传》,老庄之道家哲学,对于语言皆持贬抑态度。

孔子于《论语》中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语言把思想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孔子不喜花言巧语、表里不一之人)。

《易传》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意(《周易》用卦象图形表达普遍的抽象哲理)。

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一样轻视语言,他用”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例子解释"言"、"意"的关系。他说,圣人得意而忘言。

在20世纪40年代前,西方学界并未特别重视语言,自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主义以后,语言学成为西方的显学。除了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外,另一语言学转向即以海德格尔、德里达、巴特等人为代表——语言本体论。

根据海德格尔观点,语言分两种,一是日常逻辑语言,二是文学诗意语言;其中,文学语言和“存在”的关系直接而密切。海德格尔用德国诗人柯尔德林的诗歌分析语言和“存在”的关联。

海德格尔有哲学吗(海德格尔的存在)(6)

海德格尔认为,柯尔德林的文学诗句包含人的情感、想象、感知、体验以及事物的“形象”,诗歌语言可以敞开“存在”的意义:真理的“去蔽”(敞开事物的存在)。

比如“井”的符号,在日常语言中,“井”一词语一般指向抽象概念,没有具体特指;但在文学语言中,“井”一般指向具体可感的对象,特指某个形象化的感性之“井”——特殊之“井”(井的“存在”),其中或许还包含人的某种情感(德国卡西尔《语言与神话》)。

再如人们比较熟悉的“月亮”一词,在中国文学语言中,“月亮”一般不指抽象概念,而是感性符号,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暗示人的相思之情、离愁别绪、人生哲理或自然美景等。

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中,“月色”、“江水”、“花甸“一并描绘出迷离动人的自然美景。

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几句阐发了宇宙哲理。再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表达了人生的豁达情怀。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根据上述事例,海德格尔语言学“存在”论揭示了文学语言和”存在“的密切关系:

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返祖”现象,这种语言不同于抽象化的概念语言,而是蕴含形象、感知、体验、情感等主观因素,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用文学理论的话说,文学是人学,文学语言代表人类思想、情感的符号,和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从此意义上说,文学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综合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属于西方式唯心主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色彩:把单个的人视为主体,视为自由自在、具有创造精神的“此在”。这是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局限性,也是被后起的结构主义哲学超越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