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基本结构(方剂名称的由来)(1)

虎潜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龟版、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药、锁阳、虎骨、干姜诸药组成,蜜丸,淡盐汤下。用于肝肾阴亏所致之腰膝酸楚,筋骨痿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红少苔,脉细弱等证。有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张璐云:“虎体阴性,刚而好动,故欲其潜,使补阴药咸随其性,潜伏不动,得以振刚劲之力,则下体受荫矣”。(《张氏医通》)费伯雄云:“虎潜丸息肝肾之虚风,风从虎,虎潜则风息也。”(《医方论》)叶仲坚云:“是方以虎名者,虎于兽中禀金气之至刚,风生一啸,特为肺金取象焉;其潜之云者,金从水养,母隐子胎,故生金者必丽水,意在纳气归肾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为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所致痿证之效方。服之可使精血受益,肝肾得补,阴精固守,犹如虎潜山林,从而筋骨强壮,痿证自愈,健步有方,故称“虎潜丸”。

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本方由川楝子、延胡索两药组成。用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之胸腹胁肋疼痛,或痛经,症气痛,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痛增,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症。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之功用。

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诸痛的常用剂。药虽两味,但功效卓著。方中川栋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服本方可使肝郁解而热自清,气血行而疼痛止。《古方选注》曰:“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由于川楝子亦名“金铃子”,本方以其为主药,且剂型为散,用酒调下,故称“金铃子散”。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本方由沙苑蒺藜、欠实、莲须、龙骨、牡蛎诸药组成,以莲子粉糊为丸,盐汤服下。用于肾虚不固所致之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症。有固肾涩精之功。

“金锁”,形容其坚固如金制之锁;“固精”,谓固敛肾气,秘涩阴精之效。人之精藏于肾,肾气固则精自敛藏,肾气虚则精关不固而遗泄。本方专为治疗肾虚滑精之证而设。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补肾,又能涩精,实为标本兼顾,偏于治标之效方。服之能像金锁一样把守住精关,使肾气秘固,遗精滑泄自止。故名“金锁固精丸”。

定志丸《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石菖蒲、远志、白茯神、人参组成,蜜丸,朱砂为衣,米饮汤下。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情志抑郁;或言语错乱,喜笑发狂,及近视等症。有补心强志之功。

“定”,有安定之意;“志”,指神志,“意之所存谓之志”,又称喜、怒、思、忧、恐为“五志”。本方有益气安神,宁心定志的功效,服之可使心神安定,五志归常,诸证悉除,身体健康,故称“定志丸”。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本方由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诸药组成。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之哮喘,证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见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有宣降肺气,定喘化痰之功。

哮喘,是指呼吸急促,连续不得息,喉间有喘鸣的病症。哮与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凡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虞抟云:“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医学正传》)本方宣、清、降三法合用,既能散肺寒,又能敛肺气。服之可使风寒外解,肺气宣畅,痰热得泄,于是哮喘得以平定,故名“定喘汤”。

河车大造丸《活人心统》

本方由紫河车、龟版、黄柏、杜仲、牛膝、天冬、麦冬、人参、熟地黄、茯苓诸药组成。用于肝肾虚损所致之腰酸腿软,骨蒸潮热,梦遗滑精等症。有大补真元,滋阴降火之功。

紫河车,即胎盘,有补气养血,温肾益精作用。本方以其为主,偕诸药滋阴补阳,法备力宏。谢观云:“此方又能乌须黑发,聪耳明目,有夺天造化之功”。(《中国医学大辞典》)王晋三宗此方而加减变通,另制一方(即上方去龟版、麦、参、苓、加生地、当归、枸杞、肉础蓉、锁阳蜜丸),亦名河车大造丸,谓:“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古方选注》)本方借后天以补先天,疗虚损功同大造,故称“河车大造丸”。

保元汤《博爱心鉴》

本方由黄耆、人参、甘草、肉桂、生姜(《景岳全书》有糯米而无生姜)诸药组成。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及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灌浆者。有补气温阳之功。

元气,即人身真元之气,本藏于肾,为脾胃水谷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化台而成。元气足则精充神旺,元气虚则精衰神疲。王晋三云:“元气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气也。不用升降固涩疏泄,但维持固护之,故曰保元”。(《古方选注》)柯韵伯云:“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乃魏桂岩从李东垣黄耆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诸药同用,合奏保守真元之气的功效,故称“保元汤”。

保和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诸药组成,蜜丸,麦芽汤送下。用于食积停滞,证见胸脱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脉滑者。有消食和胃之功。

本方为消食化积之轻剂,宜于食积不甚者。方中山楂善于消肉食之积;神曲尤长消酒食之积;莱菔子又能消面食之积。辅以行气化滞,健脾和中,清热散结之品,配伍恰当,功效平和,服之可使食滞得消,胃气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无虞。正如张秉成云:“此为食积痰凝,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成方便读》)故名曰“保和丸”。

本方加白朮名“大安丸”,消食兼健脾益气,尤适于小儿食积脾虚者。

宣痹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诸药组成。用于湿热痹证,证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痛,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有清利湿热,宣通经络之功。

湿热为痹,其邪循经入络,非一般袪风胜湿药可治;经络之邪,非宣散畅达不能出。故用连翘、杏仁等宣畅气机,滑石、蚕砂等清宣湿热,使湿热得宣而痹痛自止。正如《温病条辨》所示:“痹证总以宣气为主,郁则癖,宣则通也。”。本方功专宣通湿热之痹,故名“宣痹汤”。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括蒌皮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阳明温病,腑气不通,肺气不降,便秘,痰涎壅滞,脉左寸实大者。有宣降肺气、清化痰热之效。

肺其色应白,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腑气则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则变证丛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宣白”,指宣通肺气;“承气”,谓承顺腑气,故名“宣自承气汤”。

飞龙夺命丹《外科正宗》

本方由轻粉、冰片、麝香、血竭、胆矾、寒水石、干蟾酥、乳香、没药、朱砂、铜绿、雄黄、蜗牛、蜈蚣诸药组成。用于脑疽,疔疮,发背,痘癞疔毒,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名肿毒,恶疮;或麻木呕吐,或昏愦咬牙者。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之功。

“飞龙”,蜈蚣别名,亦称飞天蜈蚣。“夺命”,即夺回生命。本方为治疔疽恶疮的有效方剂,方中多用有毒攻邪之药,用量应慎审。原方注明,服时须用葱白嚼烂包药丸,黄酒送服。服后宜避风盖被微汗,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由于方中以蜈蚣等药以毒攻毒,服后可从病魔恶掌中夺回患者性命,故称“飞龙夺命丹”。

风引汤《金匮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汤”。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药物组成,共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于大人风痫掣引,小儿惊痫瘈瘲,日数十发者。有清热熄风,镇痉潜阳之效。

“风引”,是风痫掣引之简称。风痫,是痫证之一,发作时项强直视,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多因肝经积热所致。“掣引”是风痫的一种症状,类似抽搐,手足掣动。因本方能治疗风痫,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六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酒面糊丸,空心日午冷酒送服。用于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流注手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等证。有温经通络,搜风除湿,袪痰逐瘀之功。

张秉成云:“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于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则结而为痰。……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成方便读》)方中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痰浊、瘀血尽袪,有活血通络之效,故名“活络丹”,亦名小活络丹。而“大活络丹”为《兰台轨范》方,由五十味药组成,有扶正袪风,活络止痛之功。

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柏子仁诸药组成。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脉弦硬而长等症。有镇肝熄风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泼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沟。“建瓴”为“高屋建瓴”成语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养阴液,柔肝熄风之品,辅以重镇潜阳,养血安神之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宁心安神,使肝阳得平,内风熄除,心神安守,诸证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后,其镇肝熄风之效,好象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言其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张锡纯认为“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故名“建瓴汤”。

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

本方由人参、黄耆、当归身、川续断、黄芩、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白朮、砂仁、炙甘草、糯米诸药组成。用于妇人气血两虚,倦怠少食,有坠胎先兆者。有补气,养血,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东岳泰山;“盘石”,《易.渐》:“鸿渐于盘”。王粥注:“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坚固不动之石。本方为八珍汤化裁而来。方中除用补气养血之品外,再加补肝肾安胎类药,服之可使妊妇气血足而胎元固,肝肾补而胞宫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犹如泰山之固,盘石之坚也。故称本方为“泰山罄石散”。

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参、鳖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当归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加生姜、乌梅、大枣为引,水煎食后服。用于治疗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饮食不香等症。有滋阴清热之功。

“羸”者,瘦弱也。《礼记.问丧》云:“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为君,清虚热,退骨蒸,合诸药共奏育阴清热,除痨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劳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较快地恢复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汤”。

真武汤《伤寒论》

本方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朮、附子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脾肾阳虚,水邪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者;以及太阳病,发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 目闰 ] 动,振振欲擗地者。有温阳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医宗金鉴》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汉方精义》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本方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故名“真武汤”。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白芍药、当归、人参、肉桂、白朮、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诃子、炙罂粟壳诸药组成。用于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所致之大便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象沉迟等症。有温中补虚,涩肠止泻之功。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之得道者。即《内经》所谓“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修真得道之人。“养脏”,指温养脏腑。本方为治疗虚寒泻痢的效方,有温养脾肾,涩肠固脱作用。服之可使已伤之脏气得以补养,虚寒之泻痢,滑脱不禁诸症自愈,故名“针人养脏汤”。或云为昔“纯阳真人”所制,故又名“纯阳真人养脏汤”。均系托名而已。

振颓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人参、炒白朮、当归、制马钱子、乳香、没药、穿山甲、蜈虹诸药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 6 克,无灰酒送下。

用于治疗肢体痿废,以及偏枯、麻木等症。有益气活血、舒筋通络之效。

肢体痿废,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方中人参、白朮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活络;制马钱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经;蜈蚣袪风止痉。诸药配伍,对痿废之证自当有效。“振”,有振起之意;“颓”,乃衰败之谓。言服本方后,可使痊废之肢体重新振起,以至恢复正常,故名“振颓丸”。

桃花汤《伤寒论》

本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物组成。用于久痢不愈之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等症。有涩肠止泻之功。

“桃花”,是说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汤,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一般,故称“桃花汤”。本方以重涩之赤石脂为主药,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以上二药而健脾和胃。为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下痢证之特效方,有温中涩肠作用。

梅花点舌丹《外科证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胆、冰片、雄黄、硼砂、血竭、葶历子、沉香、乳香、没药、珍珠、牛黄、麝香、蟾酥、朱砂诸药组成,金箔为衣。用于治疗疔毒恶疮,无名肿毒,红肿痈疖,咽喉肿痛等症。有清热解毒,消疔散痈疖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药时将丸药放在舌尖之上,以麻为度,俗称“点舌”;或以葱白打碎包住药丸,用陈酒冲服,亦可用醋化开涂敷患处。为了强调主药及服用方法,故称“梅花点舌丹”。

桂枝新加汤《伤寒论》

本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六味药物组成,芍药、生姜份量加重,又称“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于气血营卫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症。有益气养营,袪邪止痛之功。

名“新加汤”者,是张仲景说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创桂枝汤的基础上,调整用量并增加药味化裁而成。这正是张仲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高尚医德的体现。刘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绝大多数是张仲景博采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创”之语。

咯血方《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消风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炒苍朮、蝉蜕、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 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诸药组成。

用于湿疹、风疹,证见皮肤疹出色红、搔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有方。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

本方所治之证,是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之瘾疹。由于本方能上疏下渗,内清外解,使风毒消,湿热清,搔痒止,瘾疹平,故名“消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由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甘草、殭蚕、蝉蜕、藿香叶、厚朴、荆芥穗、陈皮组成,有消散风热作用。

消瘰丸《医学心悟》

本方由玄参、牡蛎、贝母三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瘰疬、痰核,证见咽干,舌红,脉弦滑者。有清热化痰、散结软坚之功。

瘰疬一证,多因肝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核于颈、项、腋、胯之间。重则溃烂流水,日久不敛。方中玄参苦咸寒,滋阴降火,能散瘰疬,痰核、瘿瘤;牡蛎咸平微寒,化痰、软坚、散结;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三药均属寒凉之品,既可清热消痰,软坚散结,又兼顾肝肾之阴,清降虚火,从而能使热清痰化,瘰疬自消。故名“消凛丸”。

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诸药组成。用于治疗瘿瘤初起,或肿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热消瘿,软坚散结之功。

“玉壶”,即玉制之壶。唐王昌龄有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文渐》)南宋鲍明远诗云:“宜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在此喻其高洁。本方以海藻为主药,配合诸药可使瘿瘤得消,功效之高,犹如玉制之壶可贵,故名“海藻玉壶汤”。

《证治准绳》又出一方,名“玉壶散”,由海藻、海带、昆布、雷丸、青盐、莪朮诸药组成,陈皮饮或炼蜜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瘿瘤,录之以供参阅。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朮、柴胡、炙甘草组成为散,煨姜、薄荷水煎冲服。用于肝郁血虚所致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

“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貌。《诗经》有“河上乎逍遥”句;《庄子》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王晋三曰:《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于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古方选注》)本方从四逆散衍化而来,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后可使肝气畅达,郁结消解,气血冲和,神情悦怡,故名之。

本方加丹皮、山栀名“丹栀逍遥散”或“八味逍遥散”,适于肝郁化火之证;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遥散”,适于肝脾血虚之证。

益气聪明汤《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头痛眩晕;或目生障翳,视物不清;或耳鸣耳聋,齿痛等症。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

“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能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透脓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穿山甲、皂角刺诸药组成,加酒煎服。用于治疗痈疡肿毒,内已成溃而无力外溃者。有补气益血,托毒溃脓之功。

疮痈肿毒虽内已成脓,而无力外溃,多由气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疮家圣药”黄耆以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溃脓;酌加黄酒通经行瘀。服之可使体虚者气血得补,从而促其透脓速溃。凡痈疽疮疡,因气血不足,脓成不溃者,均可运用本方以托毒溃脓外出,故名“透脓散”。

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本方由猪牙皂、细辛二味药物组成,研极细末,和匀,吹少许入鼻中取嚏。用于中恶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面色苍白,牙关紧闭,痰涎壅盛,而属于闭、实证者。有通关开窍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于气机运行突然逆乱,或挟痰上壅,阻塞上窍所致。“关”者,为出入之要道。此处指肺主一身之气,肺窍为气机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温袪痰开窍,细辛辛温宣散开窍,合为通关开窍之剂。凡卒倒昏迷,牙关紧闭的实证,均可用本法使肺气宣通,气机畅利、神志复苏,得嚏而解。故名“通关散”。

通幽汤《兰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红花、生地黄、熟地黄、升麻、桃仁、当归、槟榔诸药组成。用于治疗噎膈,大便燥结,饮食不下,梗塞不顺;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调气机,润肠通便。

本方为治疗胃中燥热,浊气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剂。“幽”,指深暗隐微之处。这里指幽门,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肠,如曲径通幽之处,故称。本方用滋补阴血,活血升阳、生津润肠之品,入药相伍、滋阴养胃,升清降浊,从而使脾阳发越,胃气和调,幽门通畅,噎塞得平,便秘可愈。故名“通幽汤”。

理中丸《伤寒论》

本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朮四味药物组成蜜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霍乱;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证。有温中袪寒,补益脾胃之功。

“理”者,调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职司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纳化和调,脾胃阳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诸证蜂起。程应旌云:“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瞻,故名曰理中,实以双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功能温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称“理中丸”。亦作汤剂服,名“理中汤”。

救急稀涎散《传家秘宝》

本方由猪牙皂角、白矾二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温水调服。用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脉滑实有方者。有开关涌吐之功。

本方属于劫剂,为救急暂用之品,只宜于实证。吴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发病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医方考》)由于本方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混元膏《医宗金鉴.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没药、白芨、雄黄、漏芦、红花、麝香、白蔹、升麻、栀子、大黄、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跌打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肿痛之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

“混元”,谓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这里则形象地指头部。由于本方在使用时,其方法是将药膏敷于头顶之上。古称“头为天”,主一身之阳气。药宜接用于此部位,能使全身气血阴阳调和畅通,诸恙从此得以消除。故称为“混元膏”。

清空膏《兰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袪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故称“清空膏”。

清骨散《证治准绳》

本方由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醋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额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有清阴分内热,退虚劳骨蒸之功。

本方为治疗劳热骨蒸的常用方。朮对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之骨蒸潮热有效。肾藏精而主骨,精乃阴之属,精不足则阴虚,阴虚则生内热,故发潮热骨蒸;阴虚不能制阳,故虚火上炎。方中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内清阴分之热;青蒿、秦艽除肝胆之热;鳖甲滋阴清热,退骨蒸;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而滋阴液,使骨蒸潮热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清海丸《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黄、白朮、白芍药、干桑叶、玄参、山药、山萸肉、牡丹皮、麦门冬、地骨皮、沙参、石斛、五味子、龙骨诸药组成。用于血热所致之崩漏,月经过多等症。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功。

“海”,指血海,即冲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因冲脉是十二经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关系密切,故有“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之说。傅青主云:“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血海自固”。本方为治阴虚血热崩漏之剂,有清凉血海之意,故称“清海丸”。

清络饮《温病条辨》

本方由鲜荷叶遏、鲜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鲜竹叶心、鲜扁豆花诸药组成。用于暑热耗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证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

“络”,即络脉,这里是指细小而浅表的脉络。本方为治暑热耗伤气津,余邪未清诸证而设,邪浅病轻,故用诸辛凉轻清之鲜品,以清解其邪。《温病条辨》云:“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络中无形之热邪,故名“清络饮”。

清震汤《审视瑶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药、甘草、荆芥穗、葛根、薄荷、黄芩、荷叶、苍朮诸药组成。用于治疗雷头风。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头风、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症见头面起核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根据病势缓急,有大、小之分。“震”,八卦之一,卦形为“震仰盂”,位在东方,象征雷震。本方用清散风热,宣通升散之类药物于一方,既能疏散外风,又能清解内风,且有除热止痛之效,作用于头部,主治雷头风,可肃清头中如雷震之鸣声,故取名为“清震汤”。

清魂散《济生方》

本方由泽兰叶、人参、川芎、荆芥穗、甘草五种药物组成,温酒调服。用于治疗产后恶露已净,气血虚弱,又感风邪,昏晕不省人事者。有益气袪风,养肝补血作用。

产后恶露尽而昏晕之证,多由气血俱虚所致。“血气者,人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本方用人参大补元气;泽兰叶活血通经;川芎和血行气;荆芥穗袪风清上;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理血,疏散风邪之效。气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宁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清气化痰九《医方考》

本方由栝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诸药组成,姜汁为丸。用于痰热内结之咳嗽痰黄,粘稠难咯,甚则气急呕恶,胸隔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有清热化痰,下气止咳之功。

古人云:“见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气”。(《丹溪心法》)“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证治准绳》)本方诸药相合,司使气顺而火自降,热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无所附,则诸证可除矣。《医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须顺其气也”。可见火、气二者实为致痰之因。吴琨立此力时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本方有清顺气机、化痰除热之功,故名之。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本方由桑叶、石膏、人参、甘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蜜炙枇杷叶、杏仁诸药组成。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症。有清燥润肺之功。

“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伤于天之燥气,当用清法,内伤血燥,则宜润法。秋伤于燥,上逆为咳,肺为嫩脏,不容缓图,故曰“救”。本方用大队甘凉滋润之品,“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喻昌),使肺金燥热得以清润,肺气之

[ 月贲 ] 郁得以肃降。柯韵伯云:“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古今名医方论》故名“清燥救肺汤”。

徙薪饮《景岳全书》

本方由陈皮、黄芩、麦门冬、芍药、黄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药物组成。用于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有清热泻火之功。

“徙”,迁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语,其意是说把直状的烟囱管子改成弯曲状的,把柴火从灶门口搬开,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灾。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内热开始发生之际,即服清热泻火之药物,就像移开柴火以免燃烧,从而及早使病情之发展受到控制一样。

达原饮《温疫论》

本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物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苔垢腻等症。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恫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吴又可云:“其邪去表不远,附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薛生白云:“外通肌肉,内通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宜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宜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本方能直达膜原,辟秽化浊,驱逐温疫秽浊之邪,故名“达原饮”。

达郁汤《杂病源流犀烛》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叶诸药组成。用于治疗抑郁伤肝,呕酸,阳痿不起等症。有疏肝解郁、行气泄热之效。

本方之中,升麻升发清阳;柴胡疏肝开郁;川芎活血行气;香附理气解侈;白蒺藜平肝袪风;桑白皮清泄肺热;橘叶行气和胃。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气之药,服之可使肝气疏泄,诸郁消除。“达”,有畅达之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达之”之说,是言肝属木,性喜条达、升发,肝气郁结致病,便是“木郁”。用本方正合《内经》旨意,使木郁畅达,故名“达郁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朮诸药组成。用于脾胃气虚所致之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冷饮、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或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证。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

本方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乃制本方。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古今名医方论》)本方调补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气,故名“补中益气汤”。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本方由黄耆、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诸药组成。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者。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王清任认为:人身之阳气有十成,分布于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阳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发生半身不遂。本方由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应用此方,可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从而促其所亏之五成还复,气血周流全身而十全。故将其所拟之补气化瘀方剂,用于治疗斯证,命名为“补阳还五汤”。北京长城制药厂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据本方制成,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患。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炙甘草诸药组成。用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之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腻,脉浮无力,及时疫,痢疾,疟疾,疮疡等有上述见症者。有益气解表,散风袪湿之功。

“毒”泛指时行不正之气等致病因素。本方于表散药中加入人参培其正气,以资驱败邪毒,从汗而解,故名“败毒散”。由于方中益气扶正,当推人参为首功,故又名“人参败毒散”。

《补遗方》仓廪散,即本方加陈仓米,治各种痢疾,发热,心烦,头痛,食即呕吐诸症。谷藏为仓,米仓为廪,取脾胃为“仓廪之官”意。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殭蚕、全蝎三味药物组成。适用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之中风面瘫、口眼喎斜等症。具有袪风化痰作用。

中风,亦称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本方适用于中风轻证,属中络类型。方中白附子辛甘温,散而能升,善治头面之风,逐寒湿,驱风痰;殭蚕咸辛平,袪风化痰;全竭辛平,熄风镇痉;并用热酒调服,更能引药入络,宜达病所。“牵正”者,指服本散后,风去痰消,经络畅通,可使已经歪斜之口眼恢复正常,故称“牵正散”。

黄龙汤《伤寒六书》

本方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当归、人参,加桔梗、姜、枣组成。原用于伤寒里热实证而气血两虚之候;后世医家用于治温疫病应下失下,正虚邪实者。有扶正攻下之功。

“黄”,为中央脾土之色;“龙”,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这里称脾为“黄龙”。《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王旭高云:“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陶氏此方,攻补兼施,既下脾胃燥结,又致津液润燥,专治脾胃之患,故称“黄龙汤”。

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本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组成。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证。有滋肾纳气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气丸,即从钱仲阳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来。“都”者,有盛也、聚也之义;“气”即指肺肾之气而言。缘肺为一身之气的大主,肾为元气发生之根本;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只有肺肾之气旺盛,才能维持全身气机之调畅。本方诸药配伍、有补肾气,敛肺气之功,从而使一身之气保持旺盛,而聚集于一处,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气丸”。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连翘,加竹叶、蜜水煎服。用于上、中二焦热邪炽盛所致之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等症。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王晋三云:“膈者,膜之横蔽心下,周围相着,遮隔浊气,不便上熏于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经。凡伤寒蕴热内闭于膈,其气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烦热、自当上下分消。”(《古方选注》)本方咸寒荡热于中,苦寒泄热于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热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凉,从而诸证可除,故名“凉膈散”。

斑龙丸《古今医统》

本方由鹿角胶、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六种药物组成。用于元阳衰惫、虚损阳痿诸证。

本方选血肉有情大补之品,有补益元阳之功。谢观誉此方能“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寿”。严苍山云:“鹿为纯阳之兽,角生巅顶,血肉有情之品,霜能升阳,胶能补血。佐以菟、脂助肾之阳,熟地补肾之阴,柏子仁养心而悦脾,茯苓淡渗而不寒,较胜八味丸之草木无灵者多矣”。(《汤头歌诀正续集》)王晋三云:“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故得称龙;鹿有文故称斑,用其角为方,故名『斑龙』”。(《古方选注》)方中既用鹿角胶,又用其角霜,以此为主,故称“斑龙丸”。

越婢汤《金匮要略》

本方由麻黄、生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枣五种药物组成。用于风水,证见一身悉肿,发热或无大热,汗出或无汗、恶风、或渴、脉浮等。有宣肺泄热、利水消肿之功。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说法不一:成无己谓“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批注伤寒论》)方有执谓“越,踰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尚论篇》)钱潢谓:“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伤寒溯源集》)近人柏德新谓:“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则有发越……『肺之郁闭』。 ”(《陕西中医》 1981 年 5 期)笔者以为此说甚是。

越鞠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苍朮、香附、抚芎、神曲、栀子五种药物组成。用于因气、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之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消化不良等症。有行气解郁作用。

本方为通治六郁之剂,方中香附以开气郁;苍朮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以消食郁。所以又名“六郁丸”。关于“越鞠”之名,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越”为发越,“鞠”通郁,所以有“发越鞠郁”(吴鹤皋)之说。一种认为“鞠”是古代一种皮球,“越鞠”喻将六郁如球般的一个个踢开。又一种谓山栀亦名“越桃”,抚芎亦名“鞠藭”,本方取两药别名中第一字合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以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

趁痛散《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酒炒牛膝、炙甘草、薤白、当归、桂心、炒白朮、炒黄耆、独活、生姜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水煎后服。用于治疗妇人产后骨节疼痛,发热头重,四肢不举之症。有益气活血,袪风胜湿之功。

“趁”有追逐之意。本方之中黄耆、白朮、炙甘草、当归益气养血;牛膝、独活袪风除湿;薤白、桂心、生姜温经散寒。诸药共伍,服之可使疼痛得逐,四肢活动如常,故名曰“趁痛散”。又《丹溪心法》有此方,组成不同,由没药、乳香、桃仁、红花、当归、羌活、地龙(酒炒)、牛膝、甘草、五灵脂、香附诸药为末,黄酒调服,主治历节痹痛。

散偏汤《辨证录》

本方由白芍药、川芎、郁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八味药物组成。用于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所致之半边头风,痛或左或右,无有定处,时轻时重,遇劳累、寒冷加剧。有疏肝袪风,和血止痛之效。

方中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芥子袪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由于服用本方能驱散偏头风之疼痛,疗效相当显著,故称“散偏汤”。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味药物炮制而成。用于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而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之功。

本方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诸证,为临床较常用的开窍剂。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药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热解毒之方,犹如霜雪之性,从而称之曰“紫雪丹”。

黑钖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黑锡、硫黄、沉香、木香、炒茴香、阳起石、葫芦巴、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附子、肉桂诸药组成,酒糊为丸。用于肾阳衰弱,阴寒内盛之上盛下虚证。有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作用。

本方组成特点是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喻嘉言云:“按此方用黑锡水之精,硫黄火之精,二味结成灵砂为君,诸香燥纯阳之药为臣,用金铃子苦寒一味为反佐,用沉香引入至阴之分为使。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药更无它法可旋”。(《医门法律》)诸药配伍,可使肾阳充旺,阴霾自散,下元得固,冲逆自平。本方以黑锡为主,制成丹丸内服,故名“黑锡丹”。

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口苦、呕吐等症。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

本方名为“温胆”,实为清胆和胃之剂。王晋三云:“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古方选注》)罗东逸云:“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医宗金鉴》)陈修园则持异议云:“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时方歌括》)可见,本方“温胆”之意在于“清”也。

温经汤《金匮要略》

本方由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诸药组成。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等证。有温经散寒、和血袪瘀之功。

治疗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金匮要略》本有下瘀血之法,但若遇体虚有寒者,则非下法所宜,故另立比方,以温养血脉为主,使血得温而行,血行则无瘀而月经正常。刘渡舟说:“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温应作『和』字讲,应是温和经水的方子”。本方温润并施, 阴阳兼顾,使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血行而经血下,故名“温经汤”。

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黄耆、山茱萸、生地黄、山药、生猪胰子诸药组成,前四味药物煎汤,送服猪胰子。用于治疗消渴病。有补肾滋胰、生津止渴之效。

“膵”叫胰脏。张锡纯接受当时西方有关生理、病理学说,认为消渴病是由胰脏功能失常所致,特别创制了这首风格迥异之方剂。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山茱萸滋养肝肾;生地黄养阴补血;山药气阴双补;猪胰子以脏补脏。诸药相伍,以滋补引起消渴病之“膵”脏,故名“滋膵饮”。

痛泻要方《医方考》

本方由白朮、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朮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本方由黄芩、黄连、陈皮、元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殭蚕、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诸药组成。用于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痄腮(即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症。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

大头瘟、痄腮,皆为感受热疫毒气,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疫毒应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病势向外,又当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之邪,清解心肺头面之疫毒。“普”,言其广也;“济”,为救助也。“消毒”,即消除毒疫之气。东垣曾以本方治疗大头瘟、屡治屡验,存活甚众。由于本方能够普救众生,济世活人,消除疫毒,故名“普济消毒饮”。

疏凿饮子《济生方》

本方由羌活、秦艽、商陆、槟榔、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椒目、泽泻、赤小豆诸药组成。用于遍身水肿,喘息口渴,二便不利者。有疏风透表,通利二便之功。

本方为治水肿之峻剂,适于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之上下表里俱病之侯。方中既有宣降肺气,疏散表邪之药,又有温运脾阳,渗湿利水之药,使上下疏通,表里透达,内外照应,标本同治。其分消上下内外之水势,发散水气之方,犹如夏禹治水,疏江凿河,开其闭塞,从而使水道通畅,江河顺流,不致横溢泛滥成灾矣。故称“疏凿饮子”。

-----------------------------------------

【马氏中医】

不觅仙方学养生,健康才是真的好。

马氏中医推荐养生宗旨:“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

马氏中医将于微信公众账号中6月份推出【名言养生大讲堂】语音直播节目,欢迎各位听众关注收听中医知识讲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马氏中医

www-mszyi-com(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