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的演绎生涯(昱见缄默的王权)(1)

英剧《查尔斯三世》海报照,该片虚构了查尔斯王子“接班”后试图恢复国王权力的故事。

齐鲁晚报讯(记者 王昱)最近几天,泰国公主乌汶叻高调宣布参选总理的新闻引爆了泰国朝野。虽然乌汶叻最终在压力下收回了参选申请,但这场戏剧化的博弈还是让全世界开了一回眼。全世界依然存在王室的国家总共有27个,大多数国家的王室都在君主立宪的制度下保持沉默,乖乖地扮演“国家吉祥物”的角色。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沉默许久的王权,还会在某一天重新开口吗?

被“套路”了的国王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公元1215年6月15日,在英格兰兰尼米德的旷野上,一场战事刚刚结束。胜利者们押着一位头戴王冠的俘虏,把他摁到一张桌子前,指着一张写满密密麻麻各种条款的羊皮纸,手搭剑柄、不咋客气地“请”他在上面签字。

这位被逼无奈的俘虏就是英国国王约翰。此公是败家子一个,诨名“无地王”,任期内外战连败、对内还疯狂加税,最终惹得本国贵族们群起而攻之。在俘虏了国王后,贵族们一合计,就有了上面那张名为《大宪章》的羊皮纸。自约翰国王在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起,“王在法律下”的理念就正式埋下了伏笔。

当然,想靠一纸协议管住国王们是不现实的。在《大宪章》签署后的400多年里,国王想征税就征税,说打仗就打仗,一直到1688年,终于引发了英国的“光荣革命”。贵族们找了个远在荷兰的国王女婿威廉·奥兰治,说白给你个国王你干不干?想干就得按《大宪章》来。威廉这个王位本来就是白捡的,当然欣然同意。自此,君主立宪制终于诞生了。

但光荣革命仅仅是终止了英王的独裁,并没有彻底遏制国王的权力。在其后的三百多年里,国王的权力是像剥洋葱皮一样一层层被剥光的——最开始,英国的内阁召开会议时,国王还可以出席,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后来,国王干脆也不去开会了,只派人来听听,但遇到重要事务,内阁成员必须向英王汇报。这个时期在英国历史上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英国全盛时期执政的维多利亚女王就享有该权力,比如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经她点了头以后才干的。

而这种模式的君主立宪,也随着英国的影响力远播世界,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天皇权力就是仿效它建立的。

然而,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了这种“实君立宪”最后一击。比较惨的就是日本天皇,直接从“至高无上”沦为“国家统合象征”,成了吉祥物般的存在。而最开始搞这一套的英国国王也因为贵族的大量凋零和上议院被架空而失去了参政权力。加之二战后的世界霸主美国很不吃这一套,各国君主不得不自削其权,活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别把王室当病猫

就这么被一步步关进了笼子里的王权,有没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暴走、出笼伤人呢?

这种可能还真不能说绝对没有。2017年,英国BBC电视台拍了个迷你电视剧,名叫《查尔斯三世》。该片居然假设2022年现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驾崩,“千年太子”查尔斯终于接班继位,而这位“查尔斯三世”一上台就打破各种约束王室的“潜规则”,积极插手英国政治,把整个英国政坛搅得天翻地覆。

更引人深思的是,该片还严肃探讨了国王这样“出笼”究竟合不合法,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如果国王想这么干,英国没有任何一条现行法律可以阻止他。而如果国王的想法还能迎合一部分民众的诉求,甚至有可能颠覆现行英国政党政治——毕竟数百年的王室积威尚在,其在民众中的号召力比一些民选政客高多了。

事实上,这种故事在现实中还真就上演过。比如在泰国的邻国柬埔寨,那位我们非常熟悉的前国王西哈努克有个儿子叫拉那烈。这位王子从小志向远大,留法归国后积极施展抱负,靠着王子身份的加持,他于1985年出任民族主义军最高司令,1991年当选奉辛比克党主席,1993年更是成了柬埔寨总理。

然而,他的这种作法也使得该国国内集聚了极大的反对势力。1997年,拉那烈领导的奉辛比克党武装与第二首相洪森领导的人民党武装爆发冲突,造成数万人伤亡。被推翻的拉那烈一度流亡海外,最终靠着放弃王位继承权和特赦令才回了国。

回国后的拉那烈王子依然“闲不住”,在短短几年内又重新坐到了议长的高位。然而在去年,他突然遭遇了一场诡异的车祸,其王妃当场殒命,王子本人重伤,靠抢救勉强捡回一条命。

看来,王权虽然沉默已久,但真有人想用它搞事,其能量还是蛮大的,只不过,敢这么玩必然要承担极大的风险。

“陛下”还会卷土重来?

其实,此次的泰国就刚刚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样一次风险——公主竞选总理,在这个看上去甚至有点浪漫的噱头背后,是深不可测的泰国政坛风云。

泰国王室,即曼谷王朝或却克里王朝,自18世纪末统治泰国以来,已经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依照泰国1997年订立的现行宪法,泰国国王及其王室没有实权,国王只是国家及其完整统一的代表(与日本天皇类似)。但泰国近年来不断动荡的局势,却正在给王室越来越多重掌实权的空间。

自2006年泰国军方推翻他信政府后,泰国陷入长期的政治对立。2014年,泰国军方再次政变推翻了他信妹妹英拉领导的为泰党政府,时任陆军总司令巴育随后被时任国王普密蓬任命为总理,充任政府首脑至今。本月8日,巴育宣布接受国家人民力量党的邀请,作为这支反他信政党的总理候选人,参加定于3月24日举行的大选。

此次试图提名乌汶叻参选总理的泰护国党,正是一个亲他信政党。可以想见,在这个节骨眼上,亲他信力量抬出有王室号召力的“长公主”与巴育针锋相对,很可能将成为左右泰国政坛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而如果此计得逞,泰国王室将被深度卷入原本就混乱不堪的泰国政坛对立中,一旦王室成员出任政府首脑,也必然让君主立宪的体系遭到破坏。

好在,在此关头,长公主的弟弟、现任泰王玛哈·哇集拉隆功没糊涂,立刻发表声明,以此举“非常不妥”为由叫停了姐姐的盲动。看看那冗长的“圣旨”,千言万语其实就一个意思:眼下政局这么乱,姐,这浑水咱可不能乱蹚。

不过,乌汶叻的这次参选,真的只是一次盲动吗?纵览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年来有关各国王室的正经新闻又有增多的趋势,有些还真就是在赤裸裸地干政。比如英国那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老太太当了60多年“沉默女王”了,最近却一反常态,多次在“脱欧”问题上发表意见,甚至在公开演讲中呼吁“寻求共识”。而女王的这些发言还真获得了不少支持,英国一些反对党议员甚至也开始拿女王的话来给首相上眼药——这个苗头实在耐人寻味。

说到底,君主立宪制度下的王权虽然沉默,但却并不是真的哑巴,而是在世界大势的逼迫下,明智地选择了闭上嘴巴。如果哪一天时移事异,沉默许久的王权是否会重新开口呢?泰国长公主参选总理的这场风波提醒我们,这也许真的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