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背《百家姓》吗?至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几个字,大多数人还能张口就来的。那么《百家姓》的排序有何缘由?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数量,《百家姓》的顺序是否会打乱?而你知道早在西汉,就有了《百家姓》的前身,俗称“姓名三字经”,在宋代之前非常流行,那它对《百家姓》是否有影响呢?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在今年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对照排名榜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变成了王姓?一部字数不多的《百家姓》,其实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百家姓》是小孩子必读启蒙书

赵为什么是百家姓第一(为啥赵排在百家姓第一位)(1)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这就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各家各户要送孩子入学读书,称之为冬学,而他们读的书就是《杂字》《百家姓》之类的,相当于最基本的启蒙读物。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钱文忠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此印证了这一说法。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   有读者认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老赵家不仅有钱,子孙繁衍旺盛,门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对此,钱文忠教授也有详细的解释,他首先肯定了《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姓氏的记载并不少。   战国时期,赵国的史官编写了一部《世本》,主要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等。可惜,《世本》原本早已散佚,今人看到的是清代的八种辑本,合称“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的两种辑本最好。   《百家姓》是“四字经”,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也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最常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这部《皇明千家姓》的编纂时间,估计眼尖的读者能猜出来。明代的皇帝姓朱,该文的第一个姓自然非“朱”莫属了。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写了一本《御制百家姓》,这部著作也是四言成句,但前两句分别以“孔”“孟”开头,是尊崇儒家的意思。   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现代《百家姓》按人口数排大变样   “你老几啊?”回答:“请查姓氏排名榜!”这样的对白常常成为小伙伴们的谈资。据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关于姓氏的统计分析文章是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武洁和杨建春所写,文章数据主要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过2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4个。其中,“最大姓”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7.1%。此外,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1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姓氏来源包括图腾、部落或国家名称、官职、皇帝赐姓以及避难改姓等多类。”华中农业大学民俗社会学教授萧洪恩介绍。   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百家姓》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等贵族姓氏先后成为百家姓前几位。而现在排序早已没有这样的政治因素,单以人口数作为参考,“百家姓排行榜的变迁,其实是一种从政治学意义向统计学意义转变的象征,也是贵族化大姓倾向朝着平民化平等意义的转变,如今国人的姓氏,不管排第几,没有高低、贫富、贵贱之分。”萧洪恩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曾经多年研究中国人姓氏的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他认为,中国人的姓氏主要起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这才形成了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关于姓氏,民间也有不少地方民俗传说。例如: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少关于家族世仇、同姓不婚等的描述。专家分析,如今,世仇不婚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摒弃。   萧洪恩认为,对于姓氏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观念的强烈认同感。当前一些外国人也有取中国名字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专家表示,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