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1)

01 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闷骚的灵魂

随着《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国学节目的热播,全社会再一次掀起了国学热、唐诗热。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么,大唐就是这个国度里高耸入云、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唐诗,早已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就连三岁小孩,也能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

每一首唐诗,都谱写着那个远去朝代的繁华与缠绵、鼓角与铮鸣,都铺陈着一段历史的沉淀与厚重、悲欢与离合。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张若虚、岑参、王维、孟浩然……每一个鲜活的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放荡或不羁、或闷骚或风流的灵魂。

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知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孟浩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在他们笔下,天地日月、山川河岳、春花秋月、爱恨情仇,皆可入诗。

但是,在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诗人却总是一本正经地正襟危坐,不想让我们看透他们严肃外表下面,隐藏着的那颗闷骚的内心。因此,很多人抱怨说,自己在读唐诗的时候,总感觉隔了一层,不那么容易与千年前的闷骚灵魂们亲近起来。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2)

所幸,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同样放荡不羁的灵魂——那就是自称“二混子”的漫画作家陈磊。说起二混子的大名,我倒是神交已久,他之前的两部漫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和《半小时漫画世界史》都深入浅出,将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化作幽默的笔触,让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便把晦涩难记的历史变成脑海深处再也忘不掉的记忆。

这次,混子又出了一本新书——《半小时漫画唐诗》,希望让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同时,也能读懂每一首诗背后的那个灵魂,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经典诗作,理解那个诗的国度——盛世大唐。

那么,作为混子的一枚铁粉,我自然要先睹为快了,看看他能给我呈现一个怎样的诗词世界。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3)

02 浮华喧嚣背后,诗词让我们的灵魂重新澄澈

诗是什么?

诗词,其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诗词是在人们的传唱中完成传承的。而在每一首诗词当中,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旋律。比起视角更加宏大的史书,诗词则以诗人的视角,记录着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

比起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诗词当中所蕴含着的感情,是真挚而纯净的。正如孔夫子所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4)

孔老夫子还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啥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是不好好学诗,简直就等于不会说话了!

有那么严重吗?有!

比如说,当高考成绩发布后,你的成绩名列前茅,你想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时,你要是不读诗,八成只会说:我太牛了!我简直要高兴的飞起来了!但你要是读点诗,你就可以含蓄地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在旁人赞许和羡慕的眼光下,大摇大摆地走回家去。

再比如说:你失恋了,很难过,如果你不读诗,你只会坐在那里抱着头,一边大哭一边喊:我好难过啊,我好痛哭啊!而你要是读过诗,现在就可以靠着墙,点上一支烟,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然后淡淡地说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是你的前女友看见你如此忧郁又有才的样子,说不定还会扑到你怀抱里,温柔地对你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呢!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5)

从男欢女爱,到金戈铁马,从王侯将相,到寻常百姓,从春花秋月,到大漠孤烟,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

在平仄对仗之间,在韵律格调之内,纵横着盛唐以来的宏大气象,涌动着盛唐以来的文脉灵气。诗者言情,失意者以忧思入诗,得志者以豪情入诗,多情者以缠绵入诗,戍边者以峥嵘入诗。无论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亦或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字里行间,充沛着中华民族千载间的悠悠文气,诗不绝,魂不绝。

天地万物,人间百态,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车马喧嚣,山林静谧,何者不能入诗耶?

千古悠悠多少事,尽付杯酒笑谈间。每读一首诗,便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每读一首诗,便是一次与先哲的对谈。在红尘俗世中,所幸还有诗词,聊以慰平生,聊以涤心灵。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6)

03 浅显的背后亦有深刻

有些读者会诧异:既然一个人喜欢诗词,为何不去买一本正儿八经的《唐诗三百首》或者《李太白诗集》之类的书,却要去读一本漫画呢?用漫画去讲诗,会不会太浅显太没品味了呢?

抱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几年前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然后火了,她的《于丹论语心得》等书也热卖了一段时间。后来就有很多人抨击,认为于丹讲论语的方式,把《论语》讲俗了——《论语》是多么深奥的东西呀,怎么能当成鸡汤去讲呢?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7)

我并无意为于丹教授辩解什么,但是,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我还是希望大家能以一颗更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就拿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讲解来说吧。我相信,作为北师大的教授,于丹女士对《论语》的认识,绝不仅仅是那些捧给我们的鸡汤,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她也应该是读过的。但是,假如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做一场学术气息很浓的讲座,恐怕也是阳春白雪、应者寥寥吧。

于丹的《论语心得》热卖近千万本,也就是说,有一千万个读者看过了她对《论语》的解读,那么,假如其中有百分之一的读者,能够感觉意犹未尽,然后自己去买一本《论语》回家读,假如这百分之一的读者当中,又有百分之一,能够把《论语》读完,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那么,于丹女士就相当于培养出一千个在国学方面有了一定造诣的人才——这才是国学通俗读物的意义之所在!

在国外,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们是很乐意用通俗的语言,将自己所研究的深奥学问展现给读者的。例如已经去世的霍金教授,很多人最初听说过霍金这个人,我想并不是因为他在物理学领域中取得的那些伟大成就——大概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霍金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吧。许多人知道霍金,是因为他那两本流传甚广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和《果核中的宇宙》。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8)

像霍金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为什么还要亲力亲为,把大量原本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用来写这样的科普读物呢?

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哪怕在读过这些科普作品的读者当中,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最终愿意投身于科学事业,那也会给科学界带来一股新鲜的血液——这正是那些看似浅显的读物,背后所隐藏的深刻道理。

话扯远了,说回混子这本《半小时漫画唐诗》吧。

如果有一个人,他过去对诗词或国学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样的节目,引起了他的一点兴趣。于是,他想找一本书,了解更多的东西。如果他到书店,一上来就读《杜诗详注》《沧浪诗话》这样艰深的作品,恐怕他好不容易提起的一点兴趣,也会很快被消磨殆尽的吧。

而假如他读到这本轻松诙谐的漫画唐诗,也许他能在闲适自由的氛围下,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并激发起他对诗歌更深的兴趣——也许很快,他就会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去找《李太白诗集》《杜甫诗集》去阅读了,再然后,也许他还会读读《诗词格律》,自己试着去作诗呢——这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个人拿着五十块钱,他不打赏抖音主播、不充值王者荣耀,而是选择买了一本书回去看——虽然只是一本浅显的漫画书——但这就表明,他想要提升自己,哪怕只是一丝一毫,这就值得鼓励和尊重。

毕竟,读书这件事,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欢喜,读一本就有读一本的妙处。

大唐盛世诗派(知人论世知世论人)(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