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阿里在淘宝推出青少年网购保护功能,并联合国家精神卫生健康防治中心(以下简称“心理健康中心”)共同发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持续提升涉未成年人消费安全及身心健康的保护举措,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功能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数字生活环境,是社会各方的关切所在。“这是我们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我们有责任与社会共同面对这道难题。”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副总裁徐骏介绍称,电商平台提供商品售卖服务,内容平台提供信息获取服务,如何在不同平台不同场景中保护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道复杂且综合性的治理难题。

据了解,阿里在此次青少年网购保护功能的探索上,尝试了商品圈定和内容分级、分层等方式。针对平台内不适宜向未成年人展示的商品,实现“不主动推荐、搜索不可见、可见不可买”等分层保护机制。未成年用户主动搜索不适宜其年龄段展示的商品时,会直接跳转至“绿网计划”公益宣导页面进行科普引导和消费提醒,并对存在风险的未成年用户订单进行及时的拦截关闭和风险告知。

多举并施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更多方面的力量加入进来。为了织好这张安全网,项目团队前期对多个行业进行横向研究与反复对比,调研家长群体,与心理学等方面专家密切交流,最终决定,发布未成年人网购保护功能,同时发起互动关爱公益。

“只要经过实名认证的未成年人账号,即可以自动启用该保护功能。”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内容安全运营专家汪清平介绍,在淘宝青少年网购保护功能中,经过实名认证的未成年用户主动搜索游戏充值、直播币充值、酒水、成人用品类商品时,根据平台目前严格的商品圈定及内容分级管理机制,将不再以任何形式向18岁以下未成年用户做主动推送。

淘宝未成年被限制购买(共同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1)

为提升保护效率,淘宝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举报专区,用户可通过“举报中心-禁限售举报”,在“侵害未成年人”一栏中举证相关涉事商品,将由淘宝工作人员直接介入处理。

今年1月,淘宝就全面升级了《儿童类商品行业规范》,对涉及儿童低俗商品售卖和低俗信息展示等问题“零容忍”,并分别在商家与消费者端大力推行儿童类商品发布合规提醒、违规举报专区、消费者评价提醒等多项保护举措,同时持续加大了对此类违规商品和不良信息的清理、处罚力度,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商家合规意识培训。

“我们希望通过多重防护举措从而有效保障并引导未成年用户建立更为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习惯。”阿里安全专家汪清平表示。

平台与机构线上线下联动新模式关爱未成年人

在推进“绿网计划”公益宣导的日常工作中,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内容安全运营专家赵平和她的同事,曾多次遇到未成年用户询问商家涉及轻生等生命安全等风险问题,令人揪心。针对这一现象,阿里在2019年便发起了守护生命健康的自杀干预行动。

截至目前,这一包括平台、商家和民警等多方力量构成的阿里守护生命健康公益行动,已救助了超过8000名有轻生倾向或采取行动的人。三年来,有五万多人拨打过绿网计划心理咨询热线。

8月31日,在“守护生命计划”与自杀干预机制运行三年之际,阿里“绿网计划”联合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正式发起了主题为“点亮温暖奇遇”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

用户在淘宝手机端搜索 “安眠药”等具有潜在生命安全风险的内容,会随机进入“点亮温暖奇遇”海洋或森林场景的关爱疗愈页面。在原先的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知识板块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鼓励文案、公益明星语音、互动留言等功能。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多种互动形式,为抑郁、焦虑、自闭等具有自杀倾向风险的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有温度的心理关爱与生命救助服务。

淘宝未成年被限制购买(共同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2)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援助办公室主任吴坎坎介绍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中重度的抑郁检出率为7.4%。有的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内心真实想法,而更习惯在线上虚拟世界去抒发,这就需要更多线上资源和力量参与进来。

在他看来,“点亮温暖奇遇” 关爱心理健康公益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摸索,平台作为线上的承载体与资源整合方,可以更好地连接家长、学校、社区、专业机构等社会各方力量与资源,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作用。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则表示,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是非常敏感的,很多遭遇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因为没有找到合适宣泄口和有效帮助才会容易走极端,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寻求帮助的途径会更少,如果能通过线上及时的心理辅导热线、爱心人士的关爱鼓励,使他们从情绪和情感等方面都能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这将大大有利于缓解和控制他们陷入困境时的过激情绪与非理性行为。“这是一个探索和坚持的过程,但只要大家都慢慢去做,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