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谭萍

今年高考,河南的语文试卷难不难?试题结构怎么样?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邀请到郑外名师来为大家细致点评。

郑外高考语文试题 语文郑外名师(1)

点评人: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刘春雷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完善试卷结构,精心设计题型,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紧扣“一点四面”原则。“一点”,即引导考生立德树人,继承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面”,即在选题中体现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核心价值四个方面。充分发挥高考引导学生在思想价值上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的导向作用。贯彻高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铸魂育人的终极目标!正可谓“守正创新以文化人,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一、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命题体现出极强的稳定性,试卷结构、考点分布、试题类型均与2020年保持一致。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使学生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

稳结构,符合学生的期待。从宏观层面看,试卷结构稳定,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完全依据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诗歌鉴赏的主观题为例,重点考查了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词作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常考查,但是完全符合考纲“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诗句分别出自《琵琶行》《虞美人》《岳阳楼记》,均为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的成语有“空穴来风”“杞人忧天”“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泾渭分明”等,亦都是极其常见、高频使用的词语。

稳难度,照顾学生的心情。从微观层面看,试题难度适中。从素材选取、阅读难度、试题设计等方面都较2020年难分伯仲,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发挥出应有水平。首先精选学生熟悉的材料。一是在选取试题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语言文字运用语料为例:信息时代人与人的关系,考查的三道客观题依然是成语、病句辨析和语句复位,且难道适中。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如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要求结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思考作为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又应该如何实现!

但在读懂材料和审题难度上却因补充了译文而大大降低。

二、稳中出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命题在求稳的同时,也增强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如文言文阅读变化最大,节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关于戴胄、魏征和李乾佑等忠臣犯龙颜执法的故事。虽然题型依然是句读、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和翻译,但选文却打破了多年来一直考查人物传记的惯例,而朝着新高考浙江卷、天津卷靠拢,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且语言文字运用中把20题语句补写和21题用因果关联词概括文段内容放在了一个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中考查,两道题都要求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既有题目呈现形式的变化,又有考查内容的变化。

全国语文乙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保证新老高考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

三、时代性鲜明,科学考查语文能力。

试题材料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论述类文本探究“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实用类文本是“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的调查报告,诗词阅读让人联想到“美丽乡村”,语言文字运用涉及信息时代人们是否会沉溺于虚拟网络,作文紧扣时代谈青年理想等等。在这样真实的信息材料中提升阅读素养,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整套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均注意到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1、2题涉及“远读”和“细读”的区别、“计数”和“理解”的区别,第3题则涉及对“远读”和数字人文的意义的推断,着眼于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分析信息,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并合理推断的能力。小说阅读第8题“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第9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则可以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则可以实现应用写作、辩证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考查。

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的问题,这样的考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能力水平全覆盖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学。

四、润物无声,全面贯彻立德树人。

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克服困难、走向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套试卷很好地诠释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目标——“立德树人”,解答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本试题始终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考生在充分沉浸、体味、理解的基础上,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力。如谈歌的小说《秦琼卖马》不仅让考生感受到国粹京剧的博大精深,更动容于古董店“艺园斋”老板杨成岳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古道热肠;辛弃疾的词作《鹊桥仙·赠鹭鸶》则用清新明快、朴素晓畅的语言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之至的田园风光,传递出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理解性默写《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则传达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更有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注重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性,既关注考生的自我成长,也关注我们的社会发展、国际地位,引导着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时代精神、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拓宽格局视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综上所述,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特点,也体现了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的核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