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去过日本的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字中,时常会夹杂着不少的汉字于是有人便认为,日语脱胎于汉语,是最早流落到日本的汉人所发明还有人说,因为日语和汉语长得极像,因此两国人学起对方的语言来要更加容易那么,在读音上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日语及其文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其中会有那么多的汉字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日语与中文细微差距的汉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日语与中文细微差距的汉字(日文是怎么来的)

日语与中文细微差距的汉字

大凡去过日本的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字中,时常会夹杂着不少的汉字。于是有人便认为,日语脱胎于汉语,是最早流落到日本的汉人所发明。还有人说,因为日语和汉语长得极像,因此两国人学起对方的语言来要更加容易。那么,在读音上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日语及其文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其中会有那么多的汉字呢?

一、原始的日语。

关于日语的起源,明治时代曾将其划为阿尔泰语系,但后来遭到普遍否定。日本语言学家大野晋认为,日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而西田龙雄则认为属于汉藏语系,白桂思又将它归于高句丽语系。各方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新石器时代与奴隶社会中早期,作为交流的日语,就已经存在。由于语言是维持社会部落运转的关键,熟练地使用语言,有利于生存得更好。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日本还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言灵文化”。

早期的日语,被赋予了一种魔力。它们多用来祈祷保佑人们平安,或是呼风唤雨帮助农业生产。关于人的名字,不仅是一种称呼,还是刻在每个人身上的咒语。所以人们不会轻易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以免被对方诅咒。而女性们一旦把名字告诉对方,即表示愿意以身相许。

到了奴隶社会中期,出于交换或政治的需要,日本人开始尝试把语言变成文字。但是虽然他们绞尽脑汁,却仍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当他们发现要系统地把语言转换成文字十分困难时,便选择了放弃,不再闭门造车。

二、汉字的引入。

日本考古界曾于1958年在九州南部发掘了一座古墓,其殉葬品中有一片写有汉字“汉隶”的贝札。经过鉴定,这批陪葬物来自公元前三世纪,由此可见,汉字早在战国后期,便已进入日本。

汉字广泛进入日本,应该始于东汉。因为从日本长崎、对马、佐贺、福冈、大阪等地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过刻有“货泉”或“货布”之类的中国古代钱币,这些钱币为东汉王莽时期所发行的货币。这也说明,当时来自东汉的中国商人,几乎到过日本大部分地区。

根据日本最早的官修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公元258年时,中国大陆一位叫王仁的博士,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古国进入,将汉籍传到日本。

经过秦代到东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辐射,中国的货币在日本广泛流传。中国的典籍被日本皇室引进,汉字由此渗入日本各个阶层。久无文字的日本忽然顿悟,决定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借用中国文字来书写。

但是由于日本和中国的语言并不统一,对于同一事物的发音完全不同。因此日本人要想偷懒,完全借用汉字也并不容易。

三、万叶假名文字的产生。

本着现学现用的原则,日本人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表示日语的意思和发音。具体的做法和我们最早学英语一样,用汉字读音来给单词注音。比如“早上好”的英文“good morning”,会被标注成“古得摸你”。

用这种方法,日本人把他们口口相传的诗歌整理成诗集,并将之命名为《万叶集》。这其中的内容全由汉字组成,这就是他们最早的万叶假名文字。

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日本人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同一个汉字可能有多个读音,或是一个读音会有多个汉字对应,一句话会有多种写法,导致的意思也是千差万别。

于是日本人派遣使者到中土学习,对汉字的音和义,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把汉字所表达的意思与日语对应的发音联系起来。这才出现在日语中,一个多音的汉字也对应着多个发音和意思。甚至一些汉字在日语中,也是直接借用汉字的发音,比如“森林”这个词,就和我们的发音很像。至于偏差嘛,一是因为模仿发音不到位,二是和他们向古代人学的方言有关。

此后汉字不断简化和发展,日本人在利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也认为古汉繁体的汉字太难写了,于是他们一边简化,一边设计自己更为简单的文字。

为了便于书写,日本和尚最先将汉字简化成楷书的偏旁部首,形成了片假名。后来,日本皇宫中的宫女们在记录皇家发言时,为了快速便捷,对汉字进一步简化,形成了有日系草书风格的平假名。

由于和尚和宫女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属于上流社会人士,因此他们简化写出来的文字,很快在上层社会提到效仿和追捧,并在民间得到普及和固定。

此外,日本人还利用汉字的形声和会意造字方法,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文字,比如辻、畑、峠等,其中“峠”字代表半山腰。

西方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人还小范围采用了罗马字,这也形成了今天日本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和罗马字四种类型的文字并存的局面。

(参考资料:《日本文字起源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