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徐建华

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传道授业之余,弄语说文,笔耕不辍。先后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二十余篇。自幼粗通文史,对文言文、作文教学见解独到,曾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己写作文,轻松教作文”“趣文新史记,轻松学文言”等系列,寓学于乐,别具一格。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周敏璐 / 美编:张新雨

梁实秋的哲理散文(美文选粹梁实秋)(1)

【编者寄语】

雪,是天地间的宁馨儿,也是诗意的精灵,是文学的灵感,是性灵的轻鸢。古往今来,吟咏雪的诗文,蔚为大观。前人之述备矣,不必一一赘述。

民国时期散文大家梁实秋的咏雪,可谓独出机杼,别具匠心。作者以空灵、洒脱、闲适、轻盈的笔触,来赏雪赞雪,甚至别出心裁地“煮雪”。文章意到笔随,有情趣,有事趣,有物趣,有理趣,更有妙趣。学贯中西、博学洽闻的一代学人梁实秋,于旁征博引之中,涉笔成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浪漫风雅的才情,幽默风趣的个性。

【披文入情】

①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导,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李白咏雪的名句,堪为脍炙人口,作者在此故意“抬杠”,并用科学知识考证,看似“无聊”,确有“无理而妙”的妙趣;看来文人的浪漫情怀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是如此和谐地统一于作者身上;也体现了梁实秋散文涉笔成趣的艺术风格。)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这三句一句出自《诗经﹒采薇》,两句出自魏晋典故,语出有典,妙合无痕,贴切自然,毫无掉书袋之嫌),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莫非写作时联想到苏轼的《喜雨亭记》及王安石《苦雨》?梁氏散文,诗文典故,信手拈来,却丝毫不露斧凿之痕),不曾听说谁厌恶雪。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爱斯基摩人也还利用雪块砌成圆顶小屋,住进去暖和得很。(从古典诗词到异国殊俗,足见梁氏的博学洽闻。)

本段写咏雪,写古往今来人们喜爱雪的共情。本段可谓有“情趣”。

②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文言、成语、诗句,全在这一句之中,毫无拼接之感,意到笔随,可见作者的底蕴和慧心。)后汉有一位袁安,大雪塞门,无有行路,人谓已死,洛阳令令人除雪,发现他在屋里僵卧,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此公戆得可爱,自己饿,料想别人也饿,我相信袁安僵卧的时候一定吟不出“风吹雪片似花落”之类的句子。晋王子犹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三个典故,均为魏晋风流,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足见作者对这些倜傥风雅之士的歆慕,想必梁氏也是风流名士,风雅洒脱之人;三个典故,不蔓不枝,主旨集中,与本段首句“赏雪,须先肚中不饿”高度契合)。

本段写赏雪:古人雅人深致,常以赏雪为乐事。本段可谓有“雅趣”。

③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作者热衷于从雪的物理特征来追根溯源,不啻于那个时代的一次科普。五四时期,西学东渐,文人亦深受“赛先生”时代思潮影响,即崇尚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不少散文常以科学术语、音译词汇甚至英文入文,“文变染乎世情”,此言不虚,由此也可见出时代风气。)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瀹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甑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间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本想效慕古人雅人深致,无奈时过境迁,世殊时异,古人烹雪瀹茗之雅趣已不复,此处令人忍俊不禁,更觉作者骨子里的古典情怀。)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前有质疑李白诗句失真,在此又提到苏武饮雪,作者似乎专以考证、颠覆为能事,意在表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皑皑白雪,作者在此神驰古代,产生共情,足见作者多情善感的文人性情。)

本段写煮雪:一次主动烹雪煮茶,一次被迫雪水下面,作者对雪有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本段可谓有“事趣”。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虽是小品文,但章法极为讲究,每段开头句,以议论立骨,领起全段,凸显文脉。)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蕴含着对世情的观照和思考:唯有在自然面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不禁让人吟哦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诗“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中外作家,在此合璧,异曲同工。)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将雪比作“鹤氅”,比喻新奇而形象,诗意盎然,充满古典浪漫气息。)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本段赞雪:雪具有宽广的包容心,能覆盖一切。雪大公无私,没有差别的装点和遮掩事物。本段可谓有“理趣”。

⑤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色,“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还有人说雪宜麦而辟蝗,因为蝗遗子于地,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连虫害都包治了。(诗文名句、农谚纷至沓来,作者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又深谙田间地头的稼穑之事,辨菽麦,接地气。)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有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从古人对天时物候的朴素智慧,到作者的生活经验,颇有验证的意味,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盛行的“小心求证”的实证主义学风。)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古人说“无用之中有大用”,意在摈弃功利,在此作者一反文人的风雅,觉得雪有益于农事,方为大用,比堆雪人更有意义。作者越发像个世俗生活中的老农,是个不折不扣的实用至上主义者,其实不然,在此,我们也可窥见作者风雅浪漫的背后,更有可贵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情怀。)

本段赞雪:雪对农事大有益处。可谓充满“物趣”。

⑥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三节聊韵诗,自鸣得意,征求诗人批评家布洼娄的意见,布洼娄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欲做一首歪诗,果然做成功了。”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也应该算是很出色的一首歪诗。

本段咏雪:以中外咏雪的逸闻趣事作结,可谓充满“妙趣”。

(选自 《名家散文》)

作者:梁实秋

【文章珠玑】

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桑枢没有差别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