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肃宗年间,有个忠臣叫梅伯高,他被奸臣卢杞陷害,一家人险些被全部灭门梅伯高的儿子梅良玉,乔装打扮,躲过了追兵们的追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梅花十二月开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梅花十二月开吗(梅花二度开)

梅花十二月开吗

唐朝肃宗年间,有个忠臣叫梅伯高,他被奸臣卢杞陷害,一家人险些被全部灭门。梅伯高的儿子梅良玉,乔装打扮,躲过了追兵们的追杀。

一日,梅良玉又逃到了一个地方,突然又被一群士兵们围了起来。一个士兵把他拉到了一个老者面前,那老者问道:“小伙子,你慌慌张张地干什么?是逃难?还是逃犯?给我老实道来。”

梅良玉慌忙答道:“大人啊!小人只是路过,没见过世面,怕冲撞冒犯了大人,所以就慌慌张张了。”

老者又问道:“小伙子,你是哪里的人氏?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什么人?”

“回大人话,小人姓王,名叫喜僮,是常州武进城里人,自小父母双亡,是靠要饭长大的。”

老者听了梅良玉的话,叹口气说道:“唉!又是一个不幸可怜的孩子呀!你既是武进城里人,武进城里的梅伯高被杀,那你知道他的儿子现在怎么样了吗?”

梅良玉听了,心中猛是一惊,他表情平淡地答道:“听说梅家的老爷被杀,梅家公子现在是全国的通缉犯,他跑到哪里,这个我哪能知道?”

老者听了梅良玉的话,长叹一声说道:“良玉侄儿呀!你在哪里?伯父我在寻你!”

梅良玉听了老者的话,试探性地问道:“请问大人,你和梅家认识吗?”

老者面带忧伤地说:“鄙人是当朝尚书陈发,和梅伯高同朝为官,是忘年之交,听说梅家被奸人陷害抄斩,只有梅家公子幸免逃了出来。”

望着老者的表情,梅良玉心中顿时激动了起来,很想大哭一场,把自己家的遭遇给陈伯伯讲讲,可是转念又一想,如今奸臣挡道,陈伯伯一生刚正不阿,说出来恐怕会害了他。

陈发望着蓬头垢面的梅良玉,心中生了恻隐之心,他轻轻地问道:“喜僮,既然你无依无靠,不如到我家去住吧!也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你看咋样?”

梅良玉短暂地想了一下,因为无论跑到哪里,都不如躲在陈家安全,只要自己以后发奋读书,考上功名,就一定有机会替自己的父亲报仇。想到这里,他脸露淡笑说:“多谢陈叔父收留,小侄感激不尽。”

梅良玉随陈发一起住进了陈府。这天,陈府院中的老梅树开了一一树的梅花,陈发望着一树的梅花触景伤情,想起了老友梅伯高,他命人在梅树下摆上香案,唤来妻子儿女,一家人就在梅树了祭奠了起来。陈发老泪纵横,口中念道:“梅兄啊!你我兄弟多年,又是同朝为官,你可记得,我们经常在这棵老梅树下促膝常谈,谈人生,谈理想,谈国事,谈天下事,可是谁曾想到,就这短短几天,你却遭到奸臣卢杞迫害,你我却是已经是阴阳相隔了。如今,连你唯一存留的血脉儿子我却无法寻找到,没法去保护他,你说我这是不是特无能啊……”

陈发正哭着,忽然一阵吹风来,把满树的梅花吹落了下来,飘飘荡荡的向地下飘,把两个蜡烛也吹灭了。陈发看着纷纷落下的梅花,又哭骂道:“老天啊!你天理不公,忠臣无故被害,你却有目无睹,今日梅花纷纷落下,梅良玉侄儿又无处寻找,苍天啊!难道梅家就这样要完了吗?梅兄,我余生既然无能为你报仇,又无法寻到你的儿子,我……我出家为僧算了!”

女儿陈杏元和夫人在一旁劝阻,陈杏元劝道:“父亲,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父亲不必往坏处想,现在梅伯父一家遭卢杞奸臣陷害所杀,现在梅公子只是下落不明,不能说是已经遭遇不测,你看,咱们现在一家子在一起多好,你若执意要出家,那我和妈妈以后咋办?咱们一家子岂不是也要骨肉分离了吗?你让我们怎么生活呀?”

“是啊!相公,杏元说得对,满朝文武都知道你和梅尚书忠心为国,也都知道梅尚书是遭奸臣陷害,可……就凭这个,你就要去抛家出家,是不是有点不合情理了呀?”

陈发听了母女二人的劝解,情绪稳定了不少,他喃喃地说道:“你们莫要劝我,劝我也没有用的,要想使我不出家,老天必须要答应我两件事情灵验:第一件就是梅花二度盛开,第二件就是梅良玉出现,这两件事缺一不可,我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一过,若这两件事没有灵验,你们谁也无法阻止我出家的决心。”

站在一旁的梅良玉听了陈发的话,感激得热泪盈眶,但是又不敢表露自己。

“好,父亲,女儿答应你。”陈杏元咬着牙,满面泪痕地说。

夜里,陈杏元从睡梦中哭醒,她虽说答应了父亲,可是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对她来说都是无法完成的,这让她如何是好?陈杏元穿衣走到窗前,透过窗户看着院中的梅花树,一边哭着一边手指着夜空说道:“苍天啊!想我梅陈两家,都是一门忠烈,如今梅家惨遭奸人迫害,梅公子逃离他乡无音讯,如今,我的父亲不忍心梅家惨遭迫害,而他却又无能为力,执心要出家,几经劝解,父亲需上天答应他两件事:一是梅花二度开,二是梅良玉出现,这两件事三天内若不能实现,我父亲决心出家,他若出家,我们这个家就要骨肉分离了,这让我这个当女儿的如何是好?上天啊!你若有眼,就请你给我指条明路吧!”

陈杏元的话刚说完,梅花树顿时红光闪耀,从红光中走出一个仙女,她漂亮圣洁,望着陈杏元说道:“我乃花神,可助你梅花二度重开,梅良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花神说完就消失了,陈杏元望着梅花树,只见那棵梅花树上的梅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瞬间开得满枝芬芳。

早上起来,陈杏元敲开父亲的房门,欢喜地喊道:“父亲,父亲,快跟我去看呀!院里的梅花树又重新开花了。”

陈发听了女儿的话,有点儿不相信地说:“胡说,哪有梅花二度重开的这个现象?一定是你看错了。”

陈杏元激动地说:“父亲,是真的,院里的梅花树确实又重新开花了,不信你女儿去看就知道了。”

陈发看着满树的梅花,有点惊奇地说:“怪了,这梅花真的二度重开了,难道是上天显灵了?”

陈发围着梅花树看惊奇的看来看去好一阵子,然后又失望的望着女儿说:“这梅花是二度重开了,可是,没工资没有出现呀?这仍然不能阻止我出家呀!”

成发的话音刚落,只看见丫环杏子边跑边喊道:“老爷,小姐,快来看呀!这是我打扫喜僮房间时,看到的牌位。”

陈发接过丫鬟手中的牌位一看,只见牌位上写着:大唐梅伯高之灵位,孝男梅良玉。顿时,喜出望外,满面笑容的说:“原来喜僮就是梅良玉呀!这真是老天有眼呀!”

过了一会儿,梅良玉手拿香烛,匆匆地从外边回来,刚一见面,就被陈发激动地拉着手说:“侄儿呀,叔叔可算是找到你了,原来你就在我的身边呀!”

梅良玉身负父仇,又是朝廷的要犯,为了不给陈家带来麻烦和保证自己人身的安全,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关起门在家悄悄地祭奠父母及家人。

陈发问了好多梅良玉关于他家的事情,就让他和自已的女儿以兄妹相称。

陈夫人见梅良玉温文儒雅,一表人才,有心将梅良玉招为女婿,她拉着女儿的手说:“女儿呀!你看咱家和你梅伯家世交友好,良玉长得一表人才,为母我有心让你和良玉结为夫妻,不知你可否愿意?”

陈杏元听了母亲的话,羞红着脸说:“杏元的婚事,听从父母的安排。”

梅良玉听了陈夫人的话,连忙摆手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陈发夫妇及女儿陈杏元齐齐地向梅良玉看了过去,陈发不解地问道:“贤侄,这有何不可呀?难道我的女儿配不上你吗?”

梅良玉急忙解释道:“陈叔叔,我身负父仇家恨,如今又是朝廷要犯,寄生于叔叔家中,怎敢有妄念之想,假如有一天东窗事发,我不能连累陈叔叔一家才对。”

陈发听了梅良玉的话,面色平静地说:“无妨,我和你父是忘年之交,杏元又那么喜欢你,我看你就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选个吉日,就把你和杏元的婚事办了。”

梅良玉又想欲言,但看到陈杏元望着他的深情眼神,就把话给咽了回去。

奸臣卢杞陷害了尚书梅伯高以后,深知陈发和梅伯高是同朝的忘年好友,又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了陈发收留了梅良玉,并将其招为女婿,这让他大为恼火,为了以绝后患,为了一绝后患,他想出了一条极毒的计来。

这一年,外邦入侵唐朝,唐朝边关一直吃紧。卢杞向唐皇献计道:“皇上,外敌自幼生活在草原善于骑射,彪悍无比,我军连连败仗,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臣有一计,可退敌百万雄兵,永保边关安宁。”

皇上听了卢杞的话,顿时大喜过望地问道:“卢爱卿,快说说,你有什么妙计?”

卢杞不紧不慢地拱手拜道说:“回皇上,我听说沙陀十分爱恋陈发女儿的美色,如果皇上将其女认为义妹,与沙陀结亲,我想敌人会很快的将兵退去,可永保我边关安宁。”

陈发知道这是卢杞的阴谋以后,忙上朝面圣道:“皇上,万万不可呀!小女已许配他人,怎可轻易退婚?”

唐皇听了陈发的话,不悦地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你女儿能为国家出力,这是你们陈家的荣幸,你岂有拒绝的道理?”

圣威难抗,陈发只好跪地谢恩,接过圣旨向家中走去。回到家中,陈发就把这事告诉了女儿陈杏元,陈杏元听了以后,跑到卢杞府大骂昏君奸臣,卢杞逮到这个机会,跑到皇上那里又去告状,罪名是陈发夫妇犯了教女不严,犯了欺君骂相之罪,理应严罚。皇上听了卢杞的话后大怒,下令将陈发夫妻逮进了监狱。

转眼,时间到了陈杏元去和外邦和亲的日子,梅良玉通过父亲生前的好友买通了护送的官差,争取到了一个送行的机会。

到了那日,两人恋恋不舍,在哭诉中慢慢前行,护送队走进邯郸县境时,前面出现一座高台,官差对陈杏元和梅良玉二人说:“这座高台叫丛台,是历代嫁入外邦女子与家人的分别台,登上这个台,可以回望家乡,与亲人分别。”

梅良玉和陈杏元两人手挽着手,一起踏步缓缓登上高台,流泪回望,梅良玉一边替陈杏元拭着泪,一边说道:“你今离去,我便清灯孤独,我会用我的思念祝福你在那边过好。”

陈杏元抱住梅良玉说:“不,妹我走了以后,你就找个好姑娘结婚吧!以后你我不能相伴,你就把我忘了吧!”

“不,除了你,我谁都不会取,每年清明节,你面南哭一声,说说对我的思念,我就知足了,我死后也要坐南面北,不入土而葬,生不能如愿,死亦愿与你魂守。”

陈杏元见梅良玉这样说,忙伸手向他的口中堵去,轻声说道:“哥哥万万不可这样说,你还有父仇家恨未报,且不可为我谈生死,恩爱夫妻南北分,死后坐望不入土,生不能守,死也要遂愿。”

分别的时间到了,在护送官差的一再催促下,两人手挽着手一起走下丛台。临别,陈杏元从头上拔出一枚金钗递给梅良玉手中,望着梅良玉的眼睛深情地说:“哥哥,你我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这枚金钗你收好,想我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吧!看到它,就看到我在你身边了。”

陈杏元和梅良玉分开以后,在护送队伍的护送下,没几天就出了国门,和前来迎接的沙陀队伍接上了头,陈杏元换上外邦王妃的衣服后,坐上沙陀队伍的轿子,继续向北走去。

一天,大队路过李陵碑,来到了昭君庙前,陈杏元看着昭君的庙,顿时想家的心情更是迫切,她唤队伍停下休息,自己一人慢步走入庙中。庙中的昭君像丽人美丽,端笑的望着陈杏元,陈杏元望着昭君像,躬身下拜。拜着拜着,突然昭君像红光闪闪,显现出真身来了。昭君望着陈杏元说:“看你思念亲人心切,这怎么好还去番邦?你若不想前去,可在天山落雁岩跳山,崖下有条河,可直通中原,只要你跳下去,即使你不能活着回家,但你死了的尸骨也是可以漂回家的。”

昭君的话说完,真身就消失不见了。稍刻,陈杏元起身向外走去,随大队伍继续向北走去。

日出日落,队伍又走了一天,到了落雁岩崖,陈杏元借故休息,想观看风景,又叫停队伍,又独自一人登上了落雁岩。她目望远方,但见天山相连,雪林相映,风景美丽异常。她望着家的方向,细声说道:“梅哥哥,我们生不能在一起,就让我们死在一起吧!妹妹我先走一步,在那边等你!”

陈杏元说完,轻闭双眼,纵身向崖下跳去。崖很深,陈杏元只听两耳风声呼呼的,再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陈杏元在黑暗中听到有人在说话,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看,那湖里漂的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妖怪?”

另一个说道:“我看不像,像一个人,是个漂亮的女孩。”

“就是,咱们快些去叫人来救吧!”

又过了一会儿,陈杏元被人抬进房里,有丫环把她扶起,喂她喝姜汤。几勺姜汤下肚以后,陈杏元缓缓地睁开眼睛,发觉周围十分陌生,一群女人围着她看。这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走了过来,关切地问道:“姑娘,我看你身着番衣,你是不是遭受到什么灾难了?”

陈杏元望着老太太,见她慈眉善目,心想自己这是一定遇到了好人,就把自己的遭遇细细地讲了一遍。老太太听完,对陈杏元的遭遇十分同情,就认陈杏元为女儿。

梅良玉自从和陈杏元分手以后,就改名叫穆容,开始四处流浪他乡。

一日,梅良玉流浪到陈杏元所在的那个地方,碰巧老太太家正在招聘帐房的先生,梅良玉自幼饱读圣贤书,文化方面相当的高,所以,在众秀才们的面试竞争中,梅良玉的才华脱颖而出。

一天,梅良玉闲着没事,坐在院中的凉亭中,他从怀中掏出金钗,望着遥远的北方,思念起陈杏元来。想着想着,不觉有了困意,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时,陈杏元的贴身丫鬟从此处经过,看到了梅良玉头边放着金钗,就心中纳闷道:“这个穆容,平时看他君子人才,没想到他的内心却藏着这么深的花心?他一个大男家,藏着女人的金钗干吗”

丫鬟想到这里,就顺手把金钗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这个金钗做工确实漂亮,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对了,我家小姐刚入府邸,我把它送给小姐,她人那么漂亮,戴上一定好看。”

丫鬟想到这里,就把金叉拿在手中,向后花园陈杏元的绣楼走去。

陈杏元闲着无事,也正在倚窗思念着自己的情郎,见丫鬟兴冲冲的往屋里走,就望着丫鬟问道:“红儿,遇到什么喜事了?这么开心?”

“你看这是什么?我给你捡到了一只漂亮的金钗,我想小姐戴上,一定是更加光彩照人。”

陈杏元接过丫鬟手中的金钗一看,心中顿时大惊:“这不就是自己送给梅哥哥的金钗吗?怎么会在丫鬟手中?难道梅哥哥已经遭遇了不测?”

陈杏元手拿金钗,细细地看着,她看着看着,竟然哭了起来。

丫鬟站在一旁不解地问道:“小姐,你怎么了?是不是红儿惹你生气了?”

陈杏元转过泪脸,望着丫鬟问道:“红儿,金钗是从哪里捡到的?”

丫鬟听了陈杏元的话,小声答道:“最近,咱府中新招了一个帐房先生,刚才我从亭前经过,看到他正在伏桌深睡,手边放着这枚金钗,就顺手将他拿了过来,你说他一个男人家家的,藏着这小姐们的饰品干吗?所以,我就顺手拿了过来,送于小姐了。”

陈杏元惊问道:“帐房先生叫什么名字?”

丫鬟答道:“他叫穆容,是个看着挺扑实的一个公子。”

“他不是梅哥哥,难道我的梅哥哥已经遭遇不测了吗?”

陈杏元想到这里,口吐鲜血,仰面向后倒去。

梅良玉从梦中醒来,发现金钗已经不知了去向,他急忙回屋四处寻找,可是,无论他怎样去寻找,始终却寻不到金钗的影子。找不到金钗,梅良玉急火攻心,一下子就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因为一个金钗的原故,府中一下子出了那么大的事情,老太太感觉这两件事似乎冥冥之中有什么联系?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和帐房先生,老太太命下人将两人停泊在一起。李杏元和梅良玉彼此感觉到了对方的呼吸,都同时向对方看去。

“梅哥哥,是你吗?”

“杏元妹妹,是你吗?”

两人翻过身来,彼此看着对方,呼唤着对方的名字,两人的手,同时向对方伸了过来,紧紧的十指相扣,向近拉着。

说来也怪,两个奄奄一息的人一见面,立到俩人的病都好了不少,挣扎着向对方抱了过去。两人相拥着,泪流着,脸对脸,心对心,彼此的贴着对方,情意绵绵,共诉离别后的思念哀肠。

两人温情过后,陈杏元牵着梅良玉的手重新和老太太见了面,做了介绍。老太太听说梅良玉是忠良之后,心中甚是欢心。当晚,府中张灯结彩,为这对苦难的情人办理了婚事。

梅良玉自那以后,发奋苦心读书。三年后,他科举中了头名,很得新登基不久的皇上器重。在早朝的庙堂上,梅良玉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数列了卢杞多年以来所犯下的罪行。新皇帝听了梅良玉的话,心中十分震惊。这时,旁边有几位老臣立即站出来附合梅良玉,参本卢杞,力求皇上查办此案。新皇上听了众臣们的建议,将卢杞交于三法司查办。

至今,登上邯郸丛台顶,回眼相望,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拱门背面的门楣上,写着八个红色大字,上写道:“夫妻南北,兄妹沾襟。”这八个字,讲的就是这个凄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