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1)

【“自虐”的我,明天向何处?】

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2)

一、谁在意?我的心里有多苦

(一)痛不欲生

一位经常自虐的来访者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二)误入歧途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三)欲罢不能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觉得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进体内,她觉得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近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让她不能正常走路,她才到咱医院进行治疗。此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四)苦海无边

她叫戴安,是一个案例的主角。 她说:“我唯一的兴趣是从疼痛中解脱。一整天,我都因为疼痛而尖叫。……你帮不了我!”

在咨询中,她叙说着她的痛苦,也叙说着对他人和咨询师的失望,以及深深的孤独和脆弱不安。

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单身女性,是一个教育机构的顶尖专家。她的临床症状来自四肢无力和慢性疼痛。她实验了很多方法,比如物理治疗、按摩、太极、气功等。但是康复的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因糟糕人际关系加剧。无论和男人和女人,她都没有过满意的关系。她相信,如果自己照顾了别人的需要,那么自己的需要就无暇被顾及。

伴随着疼痛的,是她对父亲的恨。童年的时候,父亲喜欢哥哥,强调男性气概。家庭中,男人被高估,女性被贬低。因为父亲的蔑视,她必须超越平庸活着。如果平庸的话,她就成了零。她没法真正接受自己,这意味着否定曾经的道路,跌入害怕的人生谷底,成为无力、无价值的尘埃。她只能对抗局限、追求完美。

青春期的她眼里,性代表着肮脏,她避免和男孩交往。她讨厌他们的推拉,害怕他们无法控制的欲望,以及厌恶自己脏的感觉。她觉得自己作为男人的“那个洞”而肮脏,“除了给他一个洞以外,什么都不是”。于是她拒绝了自己的身体,也禁止了自己的性欲。她只能痛苦而倔强地控制自己,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意志上,用严酷的完美主义压制自己。

在心灵的深处,她也充满了饥饿感。“我觉得很饿,需要被喂养,……我如此渴望,我贪婪,永不满足。”她觉得内心有个洞,渴望寻找某个东西。可是她的自我认同又充满冲突,强烈的渴望背后,是强烈的威胁感。

在这种冲突中,咨询师也成为她愤怒的客体。她认为咨询师无能、懒惰,提供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在她的梦中,咨询师是一个残废。她对咨询师大喊大叫,指责他浪费自己的信任。咨询师也能感到一种焦虑和愤怒。他急切想回应对她发出的威胁,找到和她工作的方法。结果,他总是被她折磨,经常感到难堪、脸红,在被迫的讨好中遭受羞辱。

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3)

二、亦正亦邪的“自虐”

(一)过度的自律也是痛

现代社会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

古人治学崇尚:“头悬梁,锥刺股”、“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

(二)“自虐”的非常态

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过度自律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

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

自虐的人鲜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

自虐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

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满是纹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们本身条件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可以用“与世无争”来形容。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也总是表现得很愿意。即使在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三)“自虐”缘来如此

1.借自虐来抒发自己的情绪

人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浓烈的情绪,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愤怒情感,是最需要及时向外疏导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会让人产生攻击心理。然而对外攻击需要很大的成本,或者因为他不愿伤害别人,或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胆量,亦或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就把攻击转向自己。

2.通过自我伤害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有的人会希望能够通过自虐来引起他人的关注,从而让他人来安抚自己,被自己所控制。比如有的小孩会通过诈病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从而满足让父母关爱自己的目的。有的小孩会通过自伤的方式,来阻止父母吵架、离婚,希望以此来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有的人失恋后,会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来威胁对方复合,以此来控制对方。

3.希望通过自我伤害来证明自己是个悲剧

很多自我戕害者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剧主角。他们从不避讳对事情的发展方向做出最悲观的预设,然后明明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做,一定会痛苦,却毅然去做了。最后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直接悲剧了。然后他就会这样想:“看吧,没错,果然和我预料的一样,结局就是这样的悲剧。”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做事的方式,直接导致了事件的不良结果,然后他就“真理在握”的用这样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悲剧预设,证明他是对的,证明他自身就是个悲剧。

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4)

三、“自残”痛并快乐着

(一)“自残”似曾相识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和毁灭欲,创造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残,都会被人认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因此难以被社会接受。

在自残者走入社会的时候,社会可能会因为担心自残者的脆弱或另类而在很多方面厌恶、限制或拒绝。

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而已。

只要是有意识的,自我主动的,在自主控制下的对自我肉体和精神的伤害,皆属于自残。

伤害身体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自残,大多数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对身体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二)“自残”的成因

1.断绝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保留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是在不自觉中为了斩断这些欲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2.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化解。个体无奈而不自觉的通过自残来作为压力转移的一种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通过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转移精神上的痛苦。

3.获益手段

为了获取其他东西。比如敲诈、获取保险赔付等。或者通过自我伤害来要挟、威逼、驾驭那些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达到自己的愿望。譬如,我们大多数有这种经验,小时哭闹得越凶,才能更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正如我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女人有三大法宝:一哭、二闹、三上吊。”……

4.逃避惩罚

另一个明显做法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罪犯往往可能自残。特别是小偷,往往这已经成为惯偷早就计划好的行业脱逃手段,甚至团伙规则。在帮派中,为逃避惩罚而自残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逃避性自残也体现为为某些不作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舍车保帅,以自残换取生命也是一种策略。

5.兴奋点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会从痛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

6.冲动无知

冲动时的极端想法也能导致自残。比如赌气,发誓,食用酒(酒精)达到一定程度无法控制自己等。

7.外界压力

许多外界压力会促成自残。这时,自残是被迫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伤害与否取决于外部意志。比如以肢体伤害为标的的赌博履约等。再如被恶势力强迫自残等。校园暴力中自残现象也不少见。

8.年少轻狂

一些孩子并不知道自残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风气中受到误导,常在轻率行动后出现后悔。

(三)“自残”的动机

1.调节情绪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2.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3.影响人际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4.标榜独立

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亲密伴侣要求分手、老板要炒自己鱿鱼,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5.抵抗解离

解离状态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6.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7.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5)

四、是否伤会少一点

自虐是发泄情绪,惩罚自我,摆脱麻木,寻求“活着”的感觉,是人们伤害自己身体的主要诉求。

他们把自我伤害行为当做一种情感的宣泄。往往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用这种行为冷静自己的思维。有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冷静。他们在尝试和别人进行交流。有些时候,当沟通没有出口的时候,身体就成了媒介。他们想要吸引注意。当其他的方法都失效,这个方法是个无助但是有效的措施。他们在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往往在情绪爆发之后,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就实行自我惩罚。有证据说这种行为有一些基因联系,也有证据证明自残行为和酗酒以及药物滥用有关。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宣泄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

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较大程度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有自虐倾向的人可以试着学习更加健康的缓解情绪痛苦的方式,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简而言之,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并不可怕,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我的明天该何处停泊(自虐的我)(6)

丁俊贵

2020年7月21日

,